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舌尖3》遭大陸觀眾嫌棄卻獲海外華人好評:「舌尖上的中國讓我離家更近了」

《舌尖3》遭大陸觀眾嫌棄卻獲海外華人好評:「舌尖上的中國讓我離家更近了」

【下載華輿APP,海外生活更有趣】

CCTV-9《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畫面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時隔4年重歸熒幕。與一二季備受好評的效果不一樣的是,第三季節目播出後,正面和負面評價齊飛,最後節目組不得不出面回應。

對《舌尖3》給予高評價的觀眾大多是外國人或者遠離家鄉的華人。

YouTube上許多外國人給舌尖點了「dislike」,原因只是:「吃不到啊!」 有人評價「The complexity of food in China is so complex, even Michelin Star critic are blown away because Chinese culsine incorporates texture, taste, presentation more than any culsine found around the world.」(你根本想像不到做中餐有多複雜……連米其林廚師都比不上好嗎……因為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這點任何國家都比不過)。

還有很多華人看了《舌尖3》被感動、勾起思鄉之情。

在紐約工作的紀馳在社交網站上留言說:It makes me hungry every time I watch the documentary,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eauty of Chinese food so well. What"s more, A Bite of China brings me closer to home. 」(每次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都很餓,這部紀錄片展示了中國美食的美。更重要的是,舌尖上的中國讓我離家更近了)。

而中國本土的觀眾看了《舌尖3》後的反應,就與上面形成了鮮明對比。《舌尖》系列作為在前兩季積累了大批觀眾基礎的大IP,容不得「砸招牌」。在口碑端,「舌尖3」的成績一路下滑,截至第五集播出前,在豆瓣的評分系統中,這部國民紀錄片已經從最初的8.0高分下滑到了4.7分。

有網友形容觀看「舌尖」系列的心情:第一部,口水長流饞到深夜舔屏;第二部,淚水、口水各半,有點不是滋味;第三部,哎,白攢了四年的口水!

網友給《舌尖3》列出的問題包括:煽情過重,美食無味;片中用數據、典故出錯;片子剪輯太亂,食物近景特寫太多,滿屏一張大圖,但細看卻一片模糊。

據《北京青年報》總結梳理,槽點大多聚集在以下幾方面。

吐槽一:解說詞有「破綻」

「舌尖」系列成功,恰如其分的解說詞功不可沒,不過,「舌尖3」解說詞卻被網友抓出不少「破綻」。

知乎上,網友「笑道人」幾乎是逐字逐句列出了第一集解說詞的問題:「集萬物於一山,使得蜂蜜飽含清甜」——蜜源植物繁雜的蜂蜜不會清甜,反而會帶有常見混合蜂蜜沒有的藥味;雲南石鍋並不起源於雲南,而是四川藏區的石鍋器型傳入改良;穿山灶系擺拍,擺酒的是廚師家,豫西並無拜大廚一說;「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廚師唯有一把廚刀」——後片中瓜雕處立刻出現各種雕花刀;章丘鐵鍋,「必須歷經12道工序、再過18遍火候、1000度高溫錘鍊、經過36000次捶打」此處都應該是虛指;「泡菜是四川人的命」實際上並沒有。

吐槽二:內容有「硬傷」

在第二集「香」中,介紹陝西小吃時,水盆羊肉被詬病不正宗。微博網名@藍_W的網友說,陝西的水盆羊肉還是澄城縣的比較正宗,回坊的水盆沒法比,感覺導演組沒有認真了解。

第三集「宴」中,講述園林家石放苦尋「太湖之冠」花鱸不著,只好以家養鱸魚替代,但是微博認證為「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卓誠」的網友較真兒說,「出鏡的並不是花鱸而是美國引進的大口黑鱸,肉質上差了幾個級別」。

上海《新聞晨報》援引水產研究所專家的話稱,「太湖水產中被大眾認可的是『太湖三白』,沒有『太湖魚中之冠花鱸』之說」。

第四集「養」中展現石屏葯膳,出鏡的「石仙桃清蒸鳤魚」 也被網民指出,「絕對不可能是鳤魚,(可能是)草魚或者光倒刺?/中華倒刺?之類的種」。這種說法同樣被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科學(漁業)方面的專家確認。

在該集中大篇幅講述的廣東煲湯也引發爭議。節目播出後,廣東有媒體發表文章稱,廣東人腎臟病高發與煲湯有關,「廣東人煲湯講究『煲三燉四』,即煲湯三個小時,燉湯要四個小時,燉煮時間過長,導致湯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時因為富含蛋白質,加重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從而增加腎臟負擔。」

吐槽三:過分煽情,不夠好吃

最讓觀眾不知所措的,當屬你想對著「舌尖3」流口水的時候,它卻偏偏想讓你流淚。翻回頭看,第一集中,章丘鐵鍋「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第二集「香」中,下崗女工紅姐對於煎餅攤的期望,表達還算克制;到了第五集「食」中,「食物」已經徹底淪為「情懷」的點綴。得月樓新老傳承中,只看見松鼠鱖魚一道菜;青島摔面,大篇幅講述的是孫師傅靠面養家的不易,原以為他講到「拉麵的師傅上門挑戰最後甘心落敗」時,此處會有畫外音解釋拉麵與摔面的功夫究竟有何不同,結果——並沒有;到了重病媽媽為女兒做早餐的故事,則成了地地道道的勵志故事,感人、催淚,但好吃嗎?

同樣的感人故事在「舌尖1」中其實也有,但講述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蝦醬奶奶」。一個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產很受歡迎的蝦醬,對著牆上的一張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來照片里的人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倆在一起做了一輩子的蝦醬。短短几句畫外音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心。

如果說以上吐槽都歸結為觀眾太挑,最讓大家忍無可忍的,就是第四集中製作中藥口紅的片段。有眼尖的網友發現,自製「中藥口紅」的工具是淘寶同款,並且這種不戴手套配置化妝品的方式完全不合乎衛生標準。網友質疑,如此大肆宣傳「三無產品」,是《舌尖3》一大敗筆。

同時,《舌尖3》導演可能誤判了受眾的接受程度。老實說,這種三無產品在自媒體、淘寶、朋友圈中並不少見。但是,舌尖系列的很大一部分受眾是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審美能力的精英階層。這種「微商即視感」的畫面堂堂進入嚴肅的紀錄片,是精英們無法容忍的,大有「你在侮辱我的智商」之嫌。

有評論人士說,紀錄片容不得調侃和馬虎,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沒有深入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面對種種質疑,23日,「舌尖」節目組在官方公眾號上刊發文章《為什麼要創新?〈舌尖3〉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做出回應。

文章講到了《舌尖3》「換口味」背後的隱情:「由於前兩季帶來的現象級傳播效果,時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來與前兩季進行對比。出於思維慣性和審美慣性,難免有不少觀眾對第三季的創新之舉一時無法接受……」文章主旨是: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同時,節目組提到了《舌尖3》面臨的困境:《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時,中國僅有40到50檔美食欄目,而現在,有大約400到500檔美食欄目在熒屏活躍著,不同的系列幾乎覆蓋每一個省市。美食市場的變化使得觀眾的期待和反饋都已不同,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

對於《舌尖3》8集背後的邏輯關係,總導演劉鴻彥表示,之所以做這樣的結構,其實是有內在的思考、邏輯和表達體系的,「大家都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這個博大精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不僅僅是這個東西是怎麼切的,怎麼做的,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希望呈現這個食物是怎麼做的,再把背後附著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之所以將故事穿插其中,是因為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文明,才是美食的根和魂。

對於節目組的回應,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但也有人拒絕接受:有錯就好好認錯,別顧左右而言他。

不可否認的是,舌尖系列仍舊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之一,未來,不缺少優質觀眾和優質創作者的中國紀錄片,必將會越來越好。(原標題:《舌尖3》受海外華人好評卻遭大陸觀眾嫌棄,這事值得反思!)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僑報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日本婚戀觀調查:24.5%的年輕人覺得談戀愛很麻煩?
中國傳統文化走進日本民眾,暨甘肅省歌舞團點亮「新潟春節祭2018」!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