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3》口碑崩盤了,我卻有點開心

《舌尖3》口碑崩盤了,我卻有點開心

文/浪魏仙

也許到現在,你還沒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但是你一定看到過它的差評。

沒錯,今年春節,《舌尖3》的吐槽量遠超春晚,被網友戲稱「微商出身的」節目導演。

《舌尖》系列在豆瓣的評分,從第一季的9.3分狂跌至如今的4.7分,口碑崩盤。

攢了四年口水等來的第三部,看了前兩集你會蒙圈,第三集會失望,第四集以後如果你還堅持看的話,你可能就是「看看它還能差成什麼樣」的心態了。

我們先來簡單列舉下,《舌尖3》中幾處比較明顯的槽點:

1、跑題:這兩天有一口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章丘鐵鍋」賣脫銷了,沒錯,全是節目組的功勞。可是猛然間會反應過來,這不是「舌尖上」的中國么?我們等了四年想吃的也不是一口鍋吧?

GIF

當然,器是食物的載體,也是烹飪中的重要工具,你可以讓我誤以為這是介紹烹飪工具的紀錄片,但是最後要用它給那個食物靈魂呢?然而卻並沒有特寫介紹食物。舌尖上的鐵鍋,nice。

2、編造歷史:沒想到吧,一部美食紀錄片,可以讓了解歷史的人忍不住出來說話了。 在第二集《香》里,提到了西安的「回坊」,片中是這樣說到:「回坊是西北著名的回族聚居區,唐朝時便已形成,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格局」。

當晚就有微博網友來啪啪打臉了,指出「回坊」是90年代才出現的,而在唐代,這個地方則是「北院門」。有網友更加科普出完全相反的說法:回坊所在區域的真實歷史是尚書省,唐朝官府辦公的地方。

不僅如此,連一起介紹的美食水盆羊肉,也是一臉無辜。

3、微商的嫌疑、科學的質疑:在第四集《養》當中,片中人物自製中藥口紅片段引發了網路上的激烈討論, 殺菌處理、安全性、三無原料某寶來源等等,簡直是不想上快手的微商不是一個好導演!

還有關於對動物的識別上....

針對網友的一系列差評質疑,導演組的回應也可以說是相當霸氣了。

令刀哥印象很深的兩句話:「在題材創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器具、宴席、食養和融合等主題,都是之前的紀錄片和節目在美食領域內沒有觸碰過的。」和「最終,基於傳承和創新的雙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現令人讒言欲滴的美食基礎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通過大量前期調研、學術研討,對中國菜肴前世今生進行溯源。」

是創新,還是跑題和歷史錯誤,自己心裡沒點數么?

剪輯方法的更新、故事線的增加或者交叉、視角切入的改變、觀點的標新立異,這些方面你說有創新也就勉強算了,然而如今,披著一系列簡單荒謬的誤導或錯誤,甚至是遠離了美食,空談情懷,大言不慚的說即使冒險也要嘗試的創新,正如網友所說「節目組對創新可能有什麼誤解」。節目組不走心做出來的節目,差評的結果,我們觀眾不背鍋。

想想六年前首播的《舌尖上的中國》,那個還沒燥熱起來的初夏,多少人深夜盯著屏幕流口水,刀哥辦公室里的好幾個90後正好是那年高考,那時候的《舌尖》是他們少做一套練習題也要跑去看的電視節目。

但是,儘管《舌尖3》如此差評如潮,我卻有點開心。不是什麼幸災樂禍,而是看到了觀眾對於紀錄片認知與觀賞的進步。

如果你感覺到《舌尖上的中國》之前,自己對商業紀錄片沒有什麼特殊的印象,並不是件奇怪的事情。自央視2011年紀錄片頻道開播之後,中國紀錄片的類型化商業紀錄片的時代才真正到來,陳曉卿申報的《舌尖上的中國》成為了開疆之作。

受《舌尖》系列的影響,我國紀錄片整體的關注度上升,繼《舌尖》之後還有一系列優秀並且受到好評熱捧的紀錄片,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越來越多的優秀紀錄片在走進大眾視野。

幾年紀錄片的熏陶之下,觀眾們也慢慢從吃瓜群眾變成細細品讀者,對紀錄片的觀感也開始全面完整起來。《舌尖3》差評如潮,除了他本身的製作問題外,確實從側面反映了觀眾們鑒別紀錄片的水準在提升。

審美,審的是美

「看了第三季,我一滴口水也沒流」,對於美食節目來說,這句話應該是致命的羞辱了吧。從網友的評論里,我看到了大家心中對美的真正定義。

文案不美。有網友專門整理出第一季和第三季的文案片段,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一季里的「舌尖體」變成了如今的「百度百科體」。網友們喜歡的「舌尖體」,是那個切入的角度總是很新奇、給人強悍立體的畫面感、溫情體現於細節的文案,而不是如今教科書般的介紹,直白生硬,美感全無。

畫面不美。美食節目,選料、角度、背景、調色、燈光,你也許直呼紀錄片里讓你垂涎欲滴的美食在生活中沒那麼光鮮亮麗,但是現在說起《舌尖》第一季里的美食畫面,只要看過的朋友腦海中一定閃現了某某副美食畫面,但絕不會網友截圖下來的第三季里的這張吧。

剪輯不美。剪輯不僅是不美,可以說偏亂。不少網友反映內容跳來跳去,桌上的食物很快會切到人們遵守禮儀的習俗,打拳的畫面下一秒可以直接接到美食,讓人捉摸不透到底想表達什麼。

不再被輕易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不是《感動中國》,即使食物紀錄片最後會升華到情誼的元素在,這些感情的粒子也應該建立在真實、真誠的情誼上,而不是強行感動。

一個網友投稿的說第三集《宴》取故事和景色於他的家鄉,拍攝了平江的十大碗宴席習俗。網友提到,十大碗的味道確實不錯,食材來自於農戶自家風乾的白蘿蔔、酸菜乾、土雞、油豆腐、蔬菜,伴有鄉下做菜師傅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做菜風格,讓食物更具有新鮮的口感,也有鄉下土菜的風情。原本以為團隊能好好講講十大碗的食物,結果節目組講了一堆封建禮節,網友直為平江人被展現的「頑固不化,迂腐落後」的形象鳴不平。大呼這期的舌尖根本不是在紀錄和還原食物跟人情,而是預先給出了主題,大家照著團隊的劇本演。

不僅如此,介紹到平江這裡特意突出了「交通閉塞」而保留住的風土人情,這讓既通公路也通鐵路的平江情何以堪?如此連事實都不尊重了,還談何感動?

美食紀錄片,人文是美食的升華,也是靈魂,但這種人文與美食的結合是自然的、恰到好處的,沒有一絲搪塞與突兀。而第三部則太多編故事般的強行加入人文因素,正是由於美食的鋪墊太少,升華不到人文上來,才會出現尬聊般的總結語「愛,是最好的調味料」,完全沒話硬湊、強行蹭感動。

《舌尖》系列一直以來給人的感動,不是直白,而是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一樣,默默的傾注於父母為遊子做飯的動作中、孩童看美食的神情里以及徐徐輕撫心靈般的柔緩嗓音和語調配音中。

在《舌尖3》的部分片段里,沒有埋下一絲感動的因素,最後配上「 愛,是最好的調味料」這樣一句尷尬的話,好的導演,打擾了,下一個。

觀眾口中的導向

以前一提到電視節目的導向,也許你會撇撇嘴,可能是作為觀眾的我們會不太適應這個詞,彷彿這總是製作人的事兒,但是如今很多人看著《舌尖3》提到了導向,不禁讓人動容,因為我們即使作為觀眾,也開始對咱們自己的紀錄片負責起來。

當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說出來,說明我們對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產生了強烈的需求。需求更加彰顯不足,而《舌尖3》可能就是不足的這個缺口。

《舌尖3》中提到的自製口紅,廣大網友便第一時間站出來指出自製口紅的風險性;還提到了魚腥草「補養身心」的重要功能,也被持有「魚腥草含致癌成分,攝入量仍未確定」觀點的網友所質疑著,我們變得越來越理性和有鑒別判斷能力。

不僅如此,一位資深美食媒體人更加一針見血地指出:「飲食不僅僅是一種進餐行為,也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價值觀。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陳腐的飲食觀念,吃哪補哪只是入門級別的,迷信傳統,崇拜古法,信服藥食同源,豈不知食用不當會要人性命。而在全球視野內,飲食是一門科學,如果不睜眼看世界,自得於「地大物博」「源遠流長」「美食大國」等等自欺欺人的狀態,中國美食永遠是一個文化孤島,也無望成為軟實力的價值觀輸出。而美食科學的普及,可以正面引導中國普通人更客觀的了解食物,喜愛食物,潛移默化的移風易俗,使人們接受更為科學的飲食觀念。這本質是一種「祛除愚昧」的教化。然而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陳腐之氣捲土重來,幾乎在每一集中,都有這種對農耕文明的憑弔,對傳統糟粕的讚美,對古法的尊崇,對手工的迷戀」。

紀錄片的作用是記錄與傳承,我們在乎其中的真偽、判斷其中的三觀導向,是對傳統文化負責、對我們傳承者負責、對未來的接班人負責,更是對這個時代負責。

刀哥感悟:

在《舌尖3》差評如潮的聲浪中,我看到了觀看素質、欣賞水平正在崛起的觀眾,《舌尖3》已不是曾經優秀的《舌尖》,但我們的觀眾卻在走向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錯刀 的精彩文章:

開150萬豪車撿垃圾,還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億萬富翁的「垃圾病」!
日本有哪些變態的職業?打碼師、緊縛師……總有一種讓你想試

TAG:金錯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