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有一種幸福叫:熊孩子終於上學!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有一種幸福叫:熊孩子終於上學!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孩子第一天上學,你是啥心情?

孩子們開學前一天,媽媽們已經在偷著樂:「媽媽咪呀,孩子終於上學」,「家裡再也沒熊孩子搗亂,太爽了」……

接著便有「不諳世事」(未生娃的男女)吐槽,「有這麼誇張嗎?」,「就孩子上學,需要這麼開心?」

有一種幸福叫:熊孩子終於上學!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引來了一大堆爸媽級的吐槽:

「你知道每天起床就要為如何安排兩孩子的活動而發愁的心情嗎?」

「你知道熊孩子把玩具撒滿地,卻僅僅玩2分鐘的心情嗎?」

「你知道娃在家,孩子們雞犬不寧的滋味嗎?」

「你知道孩子在家,把廁所客廳塗抹得像在裝修的情形嗎?」

「你知道兩孩子吵吵鬧鬧,父母總要滅火的心情嗎?」

「你知道孩子把柜子里的衣服襪子每天拖出來亂踩亂丟,一地雞毛的情形嗎?」

「你知道娃放假在家,爸媽腦袋裡有一場很久以前想看、但一直未看的電影,是多麼難受嗎?」

「你知道娃兒纏身,每天只刷牙洗臉、草草出門,頭髮亂糟糟是什麼感覺嗎?」

「你知道為了『追』娃,高跟鞋塵封了一個月的樣子嗎?」

「你知道老早就約了姐妹喝茶、唱K,但因為一再陪娃玩遊戲、陪娃讀書而一拖再拖的滋味嗎?」

「你知道每天跟老公圍著兩孩子轉、一周也談不上幾句夫妻話的滋味嗎?」

「終於有時間可以學學如何做點心了」

「終於有機會躺沙發上看一本書了」

「終於有時間可以思考人生……」

……

真的,家裡有孩子的父母才懂得上面的心情!

?陪娃,比父母上班還忙?

有句話說得很經典:未婚女人渴望放假,有娃女人渴望上班。2006年,社會學家Liana Sayer 經過研究發現,和未婚沒小孩的女性相比,有孩子的媽媽覺得每天繁忙的幾率高了2倍多;在放假時間,媽媽們的繁忙狀況會更糟。所以,未婚女人渴望放假,有娃女人渴望上班,這是真實卻又是殘酷的現實。為啥呢?上班的女人,開會、寫文件、應對客戶……事情幾乎是按部就班;帶娃呢?早上一睜眼,媽媽們就要忙著給家庭和孩子做早餐,催促娃兒起床;娃兒拖拖拉拉賴床誤了大人的安排,媽媽們稍不留神就要發火;好不容易催娃起床,孩子卻又不願刷牙洗臉,反而在洗手間玩水;好不容易把孩子趕到了飯桌上,孩子還可能嫌棄早餐做得不夠合口味,或者一邊看電視,嘴巴半天不動,愣是把早餐放涼了,媽媽還可能要強忍怒火去熱早餐;出門呢?孩子可能還在玩玩具,毫不理會大人在門口催促了一次又一次……僅僅早上起來,就能把一個本來有良好心情的媽媽搞得脾氣暴躁要打娃……

有一種幸福叫:熊孩子終於上學!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我認識一位媽媽,懷孕後就辭職了,她本來計劃要親自帶娃到3歲才上班,但是孩子2歲時她有機會上班,上班後知道:比帶娃輕鬆十倍呀!「每天早上從家裡逃離,待多一分鐘便可能會發火。所以特別』同情『和理解婆婆有時會不理睬孩子……」這位媽媽說,當全職媽媽時,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是孩子的;上班後,下班的時候也完全不屬於自己,只屬於孩子,「每天下午6點回到家,做飯忙家務陪娃玩玩具、讀繪本,一眨眼就到了晚上11點,這時哄娃睡覺,有時還要折騰到晚上12點……周末呢?大人根本沒有看書和學習的時間,當你一拿起書本,娃就要坐到你腿上,孩子根本不給媽媽一點兒獨處時間……」這位媽媽說出了多少媽媽們的心聲呢?

?娃放假,爸媽容易處於「高壓」狀態?

生孩子後,媽媽們有一個代名詞叫「密集母職」,媽媽們被視為孩子們不可替代的照顧者,周圍的人也總期待媽媽們以孩子為中心。因為這一期待,加大了父母的壓力,尤其是媽媽們的壓力。據說全職媽媽比職業媽媽更容易對孩子發火。其實並不是全職媽媽不愛孩子,正因為她們很愛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所以便容易希望孩子一切按「理想狀態」成長,對自己作為媽媽的角色也有更高的要求。在遇到孩子「不如意」時,更容易暴躁和發火。幼兒說在往期已經說過,當父母面對孩子「做得不好或搗蛋的場景」時,常常忍不住怒吼,那是因為「場景」被父母的大腦接收時,直接跳過大腦的思考過程,啟動情感處理機制,缺乏理性的情緒便衝動發生。孩子放假,父母發怒的頻率會提高。

有一種幸福叫:熊孩子終於上學!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父母上班,還可以短暫迴避,但如果父母也放假,總會第一時間發現孩子身上的壞毛病,這常常會讓父母抓狂。一朋友過年時曾跟我們吐槽,一天時間中,她忍不住批評了兒子5次,還沒算上孩子的爸爸和家裡的老人。當天孩子第一次被媽媽批評,是因為他把垃圾往窗外扔;第二次,是孩子亂按電腦,把滑鼠往天花板扔;第三次是出門玩耍時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第四次是孩子跟媽媽逛超市時哭喊要買冰淇淋;第五次是孩子不吃飯,把飯菜直接丟奶奶身上……真的讓人太抓狂!

?及時「切換」,對父母、孩子的身心有幫助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刺蝟法則」,這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法則,也包括在家庭內部成員的相處上。「刺蝟法則」有個可愛的故事,據說刺蝟剛出現在地球上時,有一年冬天太冷,兩隻小刺蝟擁抱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一擁抱就會刺痛對方,它們不得不離開對方,但離得太遠,天氣冷得它們難以忍受。兩隻小刺蝟最後在來來去去中,終於找到了一個平衡的距離,身上的刺能接觸到,但又不會刺到對方,再鋪一些乾草就更棒了,「不會太遠又不會太近」,找到了合適的心理距離,對誰都好。

有一種幸福叫:熊孩子終於上學!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所以有心理學家便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太近了容易相互挑刺和相互傷害;遠了也不行,關係會變淡。親子間要適當親密,也要及時疏離一下,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長了,要讓孩子接觸一下外界和其他人,大人也要接觸下朋友,這樣不僅有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還有助於親子情感的調節——不在身邊時,父母容易念想孩子的各種好和優點;父母沒緊跟左右,孩子也更容易想起父母的慈愛和良好教育的初衷。適當切換,經常用用「刺蝟法則」,對父母和孩子的身心都有幫助。

有媽媽說「當一個人逛街時,會想『帶孩子一起逛該多好呀』」,也有媽媽說「當孩子上幼兒園,自己在公司總會擔心孩子吃得不飽」……這其實是「刺蝟法則」在起作用。但當你真的帶孩子一起逛街,說不定你不僅不會念想一定要帶孩子出門,反而已經沉浸在對孩子的生氣或無奈中,這其實是所有為人父母的心態。

「電池用久了會沒電,累了就歇一歇」,渴望孩子上學的心態,其實並不可恥!因為父母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

本文關鍵字:孩子上學、親子情感、親子關係、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情人節,看到這些媽媽的安排,眼睛也浸濕了!
遺憾!大人愛比較會養出什麼孩子?別視為小事!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