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熱」害死的那些名流?可悲:放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回春容

「天熱」害死的那些名流?可悲:放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回春容

從此李清照將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全部放入其詞作中,創作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為文學愛好者們所吟誦。

有關蘇軾的軼聞趣事數不勝數,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熱而死。

據史料記載,元祐八年(1093年),大宋朝廷因掌握實權的高太后去世而風起雲湧,各派勢力權斗激烈,最後舊黨大臣們失勢,蘇軾被新黨大臣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又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隔了幾年,他被再貶至更遠的海南島。當時的海南尚未開發,文化落後不說,還道途偏遠,濕熱異常,完全是達官顯貴們畏懼的險途。

還好,蘇軾心理素質不錯,在這外放的數年間,他以苦為樂,努力適應艱苦生活,讀書寫作,甚至還創造了許多美食,結交了很多窮朋友。後來逢宋徽宗上台,徽宗皇帝愛蘇軾之才,加之正趕上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於是特別恩准蘇軾北歸。但是此時的蘇軾已經老了,身體極差,又正趕上夏季高溫,終因旅途勞頓中暑。慌作一團的家人沒有採取什麼有效的搶救措施,蘇軾於當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趙明誠:為養家,赴任途中中暑病倒

趙明誠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也是著名的詩人,但是他最讓世人知曉的身份應該還是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系出名門,父親趙挺之是宋徽宗時的宰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也就是蘇軾去世的這一年,他在父親的主持下,與當時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婚後的趙李二人夫唱婦隨十分恩愛。但是宋高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的建康正是高溫肆虐,趙明誠趕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幾天就中暑病倒。

鄭成功:天熱突發不適

南明永曆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年-1660年),鄭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勝利。但是由於這時的清廷已經站穩腳跟,力量太過強大,因此鄭成功轉變策略,開始收復被荷蘭人佔據的台灣。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人、戰船數百艘,自金門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經激戰,終於將台灣收復。

因為防暑措施不到位,醫療條件差,就連名人和官員都難免因為中暑身亡。而在歷史上,也有一位名人中暑後,卻遇到高明的醫家,被救了一命。夜讀清代文學家袁枚的《隨園詩話》,書中詳細記載了他自己中暑後如何被救治的一個例子,留下了寶貴的治療中暑史料。袁枚以文學家、詩人的視角和筆觸來記錄,非常真實和生動,感覺挺耐人尋味,值得一讀。

丙子年九月,那一年的秋天南京特別熱,而正在南京隨園居住的袁枚不幸中暑了,家人連忙請來了一個呂姓醫生。經過診治,喝下了呂醫生的中藥。早上喝的,結果到了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突然嘔吐不止,頭暈目眩。袁枚的母親抱著他讓他坐在床上。這時,他感覺到一股血氣往上涌,十分難受,大有性命難保之勢。一家人急得團團轉,也沒啥辦法,難道眼睜睜看著他死掉嗎?

就在這時候,也是無巧不成書,與袁枚一同參加鄉試的好友趙黎村來訪,家人就把袁枚的病情告訴了他。趙黎村說:「我懂得一些醫道,讓我來看看吧。」家人沒別的法子,只好把趙黎村領進了袁枚的卧室。趙黎村給袁枚把了脈,觀察了病情,微微一笑說:「這是中暑了,我能治得了。」趙黎村寫了一個方子讓人速去買葯,並買些石膏粉來。

很快葯熬好了,加上一些石膏粉攪勻。一勺下肚,袁枚頓覺猶如千鈞之石,將腸胃壓下,血氣不再上涌。半碗喝下去,就已經沉沉地睡去了,不久額頭上出了汗。朦朧中,聽到母親在他跟前念叨:「難道是吃了仙丹嗎,這麼快就見效了。」後來,袁枚醒了,看見趙黎村還坐在他的床前。趙黎村問他:「想不想吃西瓜?」袁枚說:「想吃了。」立即又讓人去買來西瓜。趙黎村說:「你使勁吃吧,我先回去休息。」袁枚放開量,大口大口吃了那個西瓜,感覺猶如醍醐灌頂,不再眩暈,眼睛也不模糊了,晚上就想吃飯了。

第二天,趙黎村又來了,一起聊起了這個病:「你這是因中暑引起的陽明經疾症,而那個呂醫生誤當成太陽經疾症給治療,又用了升麻、羌活二味葯提升之,更使得你的妄血逆流而上,只有白虎湯(石膏粉)治得了,否則性命危險了。」

救了袁枚的這位好友趙黎村其實是位名醫。據《中醫人物詞典》介紹:「趙藜村,清醫家,江西南豐人,擅治暑證。」

過了幾天,趙黎村告辭回鄉,袁枚寫了詩句送給他:「活我自知緣有舊,君離轉恐病難消。」趙黎村「呵呵」一笑,也回贈了詩句:「同試明光人有幾?一時公幹鬢先斑。」袁枚通過詩句深深感謝趙黎村的救命之恩,趙黎村則說我們一起去參加鄉試的能有幾個功成業就?你做到了朝廷的命官,但是也衰老了自己呀!

袁枚的中暑,本來沒多大的事,卻讓庸醫給誤診了,幸虧遇到了好友趙黎村出手相救,才保住了性命。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漢家將軍一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

露布朝馳玉關塞,捷書夜到甘泉宮。

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

放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回春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漢家將軍一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

露布朝馳玉關塞,捷書夜到甘泉宮。

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

放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回春容。

注釋

指元豐四年種諤(北宋將領)指揮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稱洮西。

是說將士身材像佛像一樣高大。

天子的馬曰龍,高七尺以上,故稱八尺龍。

指征討西夏的檄文。

此處指邊塞。

指宋朝廷。

指修築邊境防禦工事。

古時我國西部少數民族的總稱。

蘇軾時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故以放臣自稱。

帝王的容顏。

作品鑒賞】

《聞洮西捷報》抒寫將士威風和朝廷抗敵的決心,表達了作者渴望國家強盛,建功立業的愛國主義情感

首聯採用誇張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龍」極力渲染了將士的威風和朝廷抗敵的決心。頷聯中「朝」「夜」對舉,誇張地寫出了王師的威風,突出了戰爭勝利之迅速。

頸聯想像奇特,極具浪漫豪放之風。詩人遠在千里之外,卻宛若在前線一樣,親歷了將士們的艱辛勞作與禦敵英姿。不計較個人得失,渴望國家強盛,渴望建功立業的愛國主義情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街頭搭配 的精彩文章: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直男化妝成果 然而 都是騙人的!
狗年奢侈品竟然長成這樣

TAG:街頭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