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七十二 王司馬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七十二 王司馬

趙玉霞,高級講師。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淄博市蒲松齡研究會理事。曾出版賞析性散文集《聊齋女兒譜》,編選出版《聊齋故事》,與徐植農老師合著出版《侯朝宗文選》,參與編寫整理《濟南府志》、《教育發展論》、《古漢語修辭新編》、《二十六史精粹今譯》及續編、《淄川縣誌彙編》、《般陽文賦》、《心中的牛國泰》等作品多部。

王司馬

趙玉霞/編譯

新城的王司馬名叫霽宇,在鎮守北方邊關時,曾經叫匠人鑄造了把長桿大刀。刀寬足有一尺,重百鈞。每次到邊防上巡察時,就派四名兵士扛著這把大刀。他的儀仗隨從到了哪裡,就把大刀放在那裡的地上,故意讓北邊的人去提。北人用力去搖撼,大刀卻一動不動。王司馬又暗中用桐木照著鐵刀的樣子做了一把木刀,寬窄大小一模一樣,用銀箔貼在刀上,時常騎在馬上舞動大刀。北邊各個部落的人遠遠見了,沒有不吃驚駭怕的。

王司馬又叫人在防線的外邊埋上葦箔作為界牆,橫向十餘里長,形狀好像籬笆牆一樣,故意散布說:「這就是我的長城。」北邊的敵兵把葦箔全部拔掉放火燒了,王司馬又命人設置上籬笆牆。接連燒了三次以後,他就叫人在葦箔籬笆牆下埋上火藥設上引信。北兵又來焚燒葦牆,火藥猛然爆炸,北兵死傷很多。北兵逃走之後,王大司馬又像以前那樣設置上葦箔牆,北兵遠遠地望見就退走了。因此對王司馬服服帖帖,敬若神明。-

後來王司馬退休回家了,邊塞上又有敵兵侵犯的警報,朝廷召他再去鎮守邊塞,這時王司馬已經八十三歲了。他極力支撐著病弱的身體進宮向皇帝當面辭行。皇帝勸慰他說:「只是勞你躺著處理邊防事務罷了。」於是王司馬又到了邊塞。每到一處,就躺在軍隊的營帳之中。北人聽說王司馬來了,都不相信。因而借著議和的名義。要來驗證一下消息的真假。掀開帘子,見王司馬神氣安閑地躺在床上,就都向著床跪倒拜見,吃驚地退出去了。

提示與感言:-

司馬——古官名,相當於今之國防部長。

王大司馬即王象乾(1546——1630),字子廓,號霽宇。新城人。明隆慶五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他於明萬曆年間對北方少數民族各部的入侵,採取安撫和抗擊相結合的方針,樹立了威名;天啟年間仍為鎮守邊關效力;崇禎年間以八十三歲高齡又被招進京,被准「卧以治軍事」。揚厲中外五十餘年。崇禎三年(1630)五月卒,享年八十五歲,贈太師。自擇墓地於淄川王母山。

曾為刑部左侍郎、第一個為《聊齋志異》寫序的高珩是其外孫;曾評點《聊齋志異》,並與蒲松齡有詩歌往來的當時詩壇領袖王漁陽是其從孫;蒲松齡在西鋪任塾師的東家、曾任湖州知州的畢際有是其賢婿,所以蒲松齡對王象乾的事迹比較熟悉,除了此篇故事,還寫了與王象乾有關的另一篇文章——《四十千》。

大刀與葦箔牆,可以見到王象乾的富於謀略;八十三歲仍能為國退敵,靠的不是勇力,全是赫赫威名了。令人敬服!

關於王象乾下葬,還曾留下了百車送葬、「活魚打鼓」和「乾魚上樹」的傳說和故事,直到現在,還被淄川楊寨人所津津樂道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春二月天 的精彩文章:

TAG:早春二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