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小泓 《故鄉的粿》

徐小泓 《故鄉的粿》

粿,顧名思義,米做的果子。其實也就是年糕。在閩南,很多種年糕都統統稱為「粿」,而且有一些並不是過年才吃的,而是不同的節日對應的不同種類的「粿」。百姓的智慧總是無窮的,粳米、糯米、大米、米粉,比例不同,做出的美味各異。只是現在時代發展飛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新事物層出不窮,可選擇的美食太多,很多種粿的做法漸漸式微了。

其實,對於很多閩南人來說,粿的意義並不僅僅是美味的食物,更多的是故鄉的味道,是母親的廚房,是紅紅灶火中蒸騰的人間煙火氣。所以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彷彿又見灶台上那個大蒸屜,打開的是蒸蒸騰騰的記憶,溫暖人心。

紅龜粿。這個可能是所有閩南人都最為熟悉的粿了,經典款。因模具龜粿印蓋出的花紋像龜甲花紋,而且形狀也像烏龜的背而得名。在廈門中山路,就陳列著幾個巨大的龜粿印,紅通通的,矗立在街頭,吸引眾多遊客合影留念。龜粿印在舊時閩南人家裡是家道殷實繁榮的象徵,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個龜粿印。早些年遠渡南洋「討吃」(閩南語,賺錢之意)的人們,也會在行囊里塞上一個,漂洋過海的鄉愁,以此慰藉。

紅龜粿寓意吉祥,是閩南人家在年底「拜天公」時候必備年糕。每到年底,主婦們就忙活起來了,浸泡了一晚的晚稻和糯米按比例兌好,送到磨坊里磨成米漿,米漿包在紅棉布里瀝水,成為有粘性的的麵糰。這時,家裡的老人便會摸索出個小瓶子,裡面裝著可食用色素「包紅」,撒一些,揉入麵糰,便呈現出好看的緋紅色。揪成一個個小劑子,揉圓、壓平,包入事先調好的餡兒,再揉圓,往龜糕印一壓,漂亮的圖案就出來了。最後往背面刷點清油,貼上粿葉,便可上屜蒸熟。紅龜粿的餡兒可甜可咸,甜的有花生餡兒、芝麻餡兒、豆沙餡兒;鹹的一般就是豬油豆沙餡兒的。一般人家比較少做鹹味兒,只因我愛吃,家裡往往另外單獨做幾個,讓我帶進行囊,即使回到另一個城市時,也能復甦家的味道。

甜粿。閩南甜粿一般指的就是紅糖甜粿,在別的地區,也有類似的年糕。比如美食作家殳俏曾經寫過寧波豬油年糕:「這豬油糖年糕在吃的時候,需裹上蛋液在鍋中以小火慢吞吞煎熟,趁熱吃起來則是又香又甜又黏。小孩子最期待的,便是過年時這道最經典的飯後甜品,就算每每吃到它時小牙齒們就在糯米中艱難跋涉,仍不能阻止一個個都嚼得雙頰鼓起,吃完後嘴唇上都多了層亮晶晶的豬油。」果然如此呢,祭拜神明後的年糕就可以隨意取用,一般都在用餐時作為餐後甜點,這個時候就是小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了。也有人家隨時煎了來吃,也是一道極好的點心。特別是在南方的冬日,整天都是寒浸浸的。若是一家人在客廳泡茶、聊天、看電視,便會覺得寒意沿著腳就爬上來了。這時主婦便會問:「好冷喔!要不煎個甜粿吃?」孩子率先歡呼起來,極力響應。於是,滋啦啦的油鍋響起來了,一張張金黃油赤的甜粿裹著香噴噴的雞蛋盛在白瓷盤裡,孩子們就拿著筷子去挑,纏繞半天,終於捲起一大塊粘乎乎的粿,一邊呼呼地吹著,一邊迫不及待地往嘴裡送,吃得唇上臉上都是亮晶晶的油。

甜粿的原材料是水磨糯米,早些時候閩南人家用的還是柴火大灶,灶上一個大鼎,底下旺旺地燒著木柴,米漿倒入鼎里的籠屜,得靠人力不斷攪動,攪得蜜糖色的米漿逐漸凝固,最後成為完完整整的一個大圓形。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在熱乎乎的廚房裡看大人們蒸粿,因為最後那根攪甜米漿的棍子都沾滿了蒸熟的甜粿,大人們就會慷慨地說拿去!我們小孩子便歡天喜地地接過來,坐到院子里,你一口我一口地舔吃乾淨了。現在工藝早已改良,不需如此費時費力,兒時的樂趣也隨之消逝了。但還好,甜粿在崇神重祀的閩南,同樣承擔著重要角色,所以現在還是有作坊承辦甜粿的蒸制,圓如滿月,貼著紅紙條,展示著吉利喜慶的美好模樣。

故鄉的粿還有很多種,比如碗糕粿、白粿、水磨鹼粿等等。有句閩南話說「你沖蝦米碗糕?」意思是問人家在幹什麼。這裡的碗糕就是指碗糕粿,是粿類中簡單又淳樸的一種,把磨好的米漿倒入小碗蒸熟,一個個小碗,冒著尖尖的頂,頂上裂成幾瓣,宛若一個一個「笑臉」。有時主婦們還用紅色點上幾點,就更加萌了。碗糕粿口感是蓬鬆喧軟、香甜可口,老人小孩都愛吃,也容易消化。又比如水磨鹼粿,因為加入鹼,年糕內部發生了化學變化,變得Q脆Q脆的,味道很獨特,可以蒸著吃、煎著吃、炸著吃,蘸著白糖,美味無比。民間智慧的多樣,必然催生粿的多樣,寫不完的一個「粿」字啊!

對於中國人而言,食物不是單純的食物,往往都是賦予了美好的願望和意義。閩南粿,也一樣出現在海峽對面的台灣寶島。當年關將近,海峽兩岸的人家,燃起同樣的拜神香燭,奉獻同樣喜慶的紅龜粿、香甜的甜粿、雪白的碗糕粿,我們就知道,這些粿的味道,都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梅之語 的精彩文章:

TAG:草梅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