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學了莫恐懼?兒科專家為家長孩子支四招

開學了莫恐懼?兒科專家為家長孩子支四招

圖說:孩子家長齊焦慮 圖來源/東方IC

     隨著新學期開學,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諮詢門診「熱」了起來。前來諮詢學習問題和情緒問題的患兒也逐漸增加。有的家長甚至表示,面對開學,自己也感到有些緊張。

     開學前幾天,三年級的女孩小麗(化名)總覺得頭暈,不願意走動。即使在假期里也不肯出門,晚上又睡不好,胃口也差了很多。但醫院做了身體檢查又沒有發現任何疾病,弄得家長十分緊張。家長從網上搜索相關癥狀,懷疑孩子是不是患上了開學恐懼症。

    同樣焦慮的還有10歲小學生文浩(化名)的媽媽。今天,文浩被4、5位長輩硬拖著來到心理門診。媽媽哭著說,文浩原本學習成績很好,上學期期末考試前突然不肯去學校了。媽媽發現,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越來越晚,從8點到10點,到最後甚至要到凌晨還在寫作業。雖然最後還是去參加了期末考試,但假期過後到了開學的日子,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去學校,甚至離家出走,揚言要獨自去「流浪」。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主任章依文醫師指出,學期末及開學前後,此類的小患者不在少數。這是一種由於存在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學齡兒童對學校產生恐懼和厭噁心理,對學習失去興趣,並且伴有身心癥狀和拒絕上學的行為,也稱為「拒絕上學症」。兒童和青少年是開學恐懼症的多發人群。據統計,13.8%的兒童情緒障礙為學校恐懼症。國內有研究發現,學校恐懼症中女孩比男孩略多見,男女比為3:4。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心理與睡眠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廣海博士表示,學校恐懼症已逐漸成為影響患兒自身、家庭、學校的一種常見情緒障礙,特別是對兒童學業、社交、情緒和身心發展產生巨大損害。

    對學校恐懼症的早期識別和干預至關重要。王廣海博士介紹,患兒最常見的癥狀並非是精神心理癥狀,而是軀體癥狀,比如頭暈、胸悶、肚子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手抖、尿急等。這些癥狀往往會被家長錯認為只是身體上的不適。章依文醫師指出,儘管大多數孩子能在一個月左右逐步適應,但也有學生變得愈加嚴重,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

    學校恐懼症多發於幾個年齡段。5-7歲為第一高峰期。這一階段可能與分離焦慮相關;11-12歲為第二高峰期,可能與學習壓力逐漸加重,難以適應環境,以及與老師、同學間的人際衝突有關;14-15歲為第三個高峰期,這可能與學生進入青春期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意識衝突等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發生開學恐懼症的孩子主要分兩種情況:一類是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由於孩子們從幼兒園踏入小學,原來的作息時間、同伴群體、甚至飲食習慣都發生了變化。比如,孩子們的起床時間變早了;他們將重新去認識新的同學,適應新的集體;學校生活的節奏更快,要遵守的紀律更多,同時,孩子們還要開始承受一些學習上的壓力,相對而言遊戲玩樂的時間變少了。這些變化都需要孩子們慢慢適應。另一類是初高中的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面臨升學的關鍵學期,沉重的學習任務以及自身和家長的過高期望、渴望成功但又擔心失敗的心理都讓孩子們深感壓力巨大。

    王廣海博士還指出,學習壓力大並不是開學恐懼症的唯一原因,這還與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有關。如孩子本身性格內向、膽小、任性、孤僻、敏感,缺乏社交技能、學業不良或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等行為問題等;家長在照顧孩子時過分保護、溺愛,或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喜歡與別的孩子比較,卻缺乏對自己孩子情感上的理解與支持,以及家庭關係不和諧,家庭暴力,家長存在人格或心理問題,夫妻或親子衝突等;學校里老師比較嚴厲,同學之間嘲諷、矛盾等,都是引起學生恐懼開學的原因。

     除了學生有恐懼心理外,不少家長也反映,面對開學自己也非常緊張焦慮。有的家長覺得又要繃緊神經與孩子一起面對學習的挑戰;有的家長特別害怕接到老師的電話,害怕孩子調皮闖禍;還有的家長為孩子在校園生活中的各種不適應擔心不已。家長的緊張焦慮無形中也增加了學生的入學或學校恐懼。

    為此,兒科專家為家長孩子支四招:

    1,家長要對孩子有正確的期望,避免一味追求學習成績的高標準。更不能隨意打罵和譏諷,使孩子感到壓力巨大,不被理解關愛,而產生抵觸和恐懼的情緒。

    2,避免焦慮情緒的相互傳遞,親子之間多多溝通有助緩解彼此壓力。比如小學生的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描述學校生活的狀態以及可能遇到的情況;面臨升學的孩子及家長可以在輕鬆的氛圍下聊聊彼此感興趣的話題,以此增進親子關係;為孩子營造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特別是父母能夠相敬如賓,體貼支持,為孩子樹立情緒調節,壓力應對的榜樣。

    3,規律的作息時間和充足的睡眠對孩子從假期模式轉換到上學模式有很大幫助,同時應當控制屏幕暴露,特別是電子遊戲時間。

    4,發現問題後應及時、主動向老師或醫師尋求幫助,不要逃避或拖延。王廣海博士特別提醒,有些孩子的癥狀嚴重,持續一個月仍不見好轉,甚至表現為身體上的不適,或明顯的抑鬱、焦慮、易激惹、離家出走等情緒行為癥狀。這不是在裝病或「任性」,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而有的孩子確實存在交際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家長應與老師溝通。

    請老師一起關注孩子,引導孩子並提供指導,幫助孩子順利適應學習生活。

                                                          新民晚報通訊員 夏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新能源強勁 SUV強勢 重卡強悍
日本中部地區大雪多人傷亡交通混亂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