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州,尋硒之旅

蘇州,尋硒之旅

蘇州,尋硒之旅

《老花眼真的能擺脫眼鏡嗎》一文,引起眾多朋友極大的興趣,一些受老花眼困擾的朋友尤其關心植物活性硒在哪裡可以買到,也有人希望更多了解植物活性硒的具體情況,為此,我將《蘇州之行》一文做了小小的修改,在這裡重新刊發,以饗讀者。

昨天上傳的《寒山寺感懷》一文,沒想到引起那麼多關注,一些朋友來問:「大熱天,去蘇州幹什麼?」他們知道,我一向很忙,也知道我有一句口頭語:「此生不缺M(money),只缺T(time)」,對於我,時間總是不夠用。因此,不會專門去那麼遠的地方旅遊玩。事實也是如此,我在蘇州只住了兩宿,第三天就飛回哈市。

這次來蘇州,是因為得到一個信息: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有一個項目,叫做富硒功能農業,直觀地說,就是在種植階段給農作物施以硒肥,再從收穫的高硒穀物中提取植物活性硒。這種有機的、高含量的硒產品,是多年來我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因此聽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奔赴蘇州。

七月,哈爾濱還有習習涼風,蘇州卻如同下了火一般,酷暑難熬。正是在這樣的天氣,我們來到了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

負責接待的是年輕學者徐金礦博士,他引領我們參觀了整個研究院和浩大的實驗樓。一路上,他告訴我們,中國科技大學擁有「國家級硒與人體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發和技術支持,享有「世界硒技術看中國,中國硒技術看科大」的美譽,目前中國科技大學已是世界硒科技領跑者。這令我們心生敬意,感到這次來對了。

在這裡,頻繁出現的一個名詞是「功能農業」,我問徐博士:「這個功能農業和硒有什麼關係?」他沉吟了一會,大概是想如何深入淺出地講給我們。儘管他語氣平和,講得很平淡,我還是感到極度震撼。

他舉例說,過去五年,美國加州馬林縣遭遇到了一次悲劇性的損失,數千棵橡樹相繼死於一種被稱為「橡樹瘁死病」的奇怪病症,很多橡樹面臨死亡,人們一直努力想要挽救它們。經過五年的試驗和很多熱心的環保人士的協助,終於找到了治療的方法。

你可能想都想不到——方法竟然是補充礦物質。在橡樹四周的土地上添加礦物灰可以幫助橡樹對抗這一災難。增加土壤中的礦物質可以讓微生物的數量每28分鐘就翻一番。數周之內就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新微生物,忙於為這些樹製造吸收新礦物質所必需的硝酸鹽。

增加土壤中的礦物質可以讓微生物的數量每28分鐘就翻一番。

土壤中缺少礦物質?過去從未聽說過,這令我驚訝。

他解釋說,上個世紀初,農民們發現了化肥所帶來的快速成果,農作物的產量開始增加,但是土壤所吸收到的營養卻只剩下了三種。然而,在使用這些氮化肥之前,在土地裡面所能發現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73種之多。僅僅十年時間,土地就開始缺乏礦物質,再也不能生產出具備均衡礦物質的莊稼。

有了氮肥、鉀肥和磷肥,莊稼就能暫時性地繁茂。即使不給土地補充這73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農民仍然能夠生產莊稼,但是,這些莊稼卻會缺乏礦物質。

徐博士手裡有幾份文件,其中之一是1936年美國參議院頒發的第264號文件。文件中包括這樣一段警告:「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在數百萬英畝的土地上再也沒有足夠的礦物質,而從這些土地上出產的食物(水果、蔬菜和糧食)正在讓我們變得飢餓——無論我們吃多少東西都難以消除這種飢餓。今天的人們永遠不可能攝取足夠量的蔬菜和水果,為他的身體系統提供塑造完美體格所需要的礦物質,因為他的胃不可能裝得下。」

1992年,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在《土地高峰報告》中總結說,在過去10年間,土壤的礦物質損耗在歐洲國家超過了76%,在美國則超過了80%。

土壤缺乏礦物質的後果是什麼?以下幾段話進一步證明了礦物質缺乏的事實和補充礦物質的重要性:

1912年,諾貝爾獎得主艾利克斯·卡萊爾(AlexisCarrel)博士預言:「土壤中的礦物質控制著植物、動物和人的新陳代謝。土壤的肥沃程度決定了所有生命的健康程度。」

兩度諾貝爾獎得主鮑林(LinusPauling)曾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肇始於在礦物質匱乏的土地上栽種的糧食,以及吃這些糧食的動物。

1988年,《健康和營養部長報告》得出結論說,美國每21起死亡就有15起與營養缺乏有關(幾乎佔到了75%)。

1994年,美國議會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正常的營養吸收能防止慢性疾病。

聽了這些聞所未聞的知識,心情很沉重,無休止地濫用化肥,使得土地板結,後果真的很嚴重。這種土地種植出來的糧食、蔬菜、水果會缺乏礦物質,這必然與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相關。而食用這些農作物的牲畜和人類一樣,也必然缺乏礦物質。現在的豬肉沒有過去好吃,是否也是這個原因呢?功能農業真的是太重要了。

「那麼硒元素呢?」這是我更關切的問題。

「你知道無機硒和有機硒的區別嗎?」

我略知一二,但在專家面前,還是不要班門弄斧,我請他講。

「簡單地說,第一代無機硒是亞硒酸鈉、硒酸鈉,特點是吸收好,但毒性較大、生物活性低、在生物體內儲存周期短。現在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禁止使用。」

所謂功能農業,就硒而言,就是在土壤中施以硒肥,使種植的植物富含硒代氨基酸。植物形成的硒代氨基酸是100%有機硒,天然安全,無毒副作用!

中科大陸曉奇博士團隊通過一年小白鼠試驗發現:硒谷科技生產的穀物硒可以降低肝臟指數40%,而無機硒(亞硒酸鈉)雖然可以進入血液,但對肝臟指數的保護卻不顯著。

這表明:有機硒不但安全,還容易被人體吸收並利用。

植物活性硒的概念令我怦然心動,我想,這次來蘇州,真是不虛此行!

和過去接觸的廠家不同,此次在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接觸的全是清一色的專家、學者、高校教師,沒有商業味,只有濃濃的科研氣息。唯一讓人想到商業運作的,是接觸那些實力雄厚的投資人。據徐博士透露,他們的植物活性硒項目,吸引了許多商業大鱷,讓他們感到為難的不是沒有資金,而是如何拒絕接踵而來的投資者。

我的幸運在於,未來之前,先寄了一本《養生三記》過來,他們很看重這本書,熱情地接納了我,並傳授了許多關於硒的新奇知識,令我極大地開闊了眼界,可以說深度十年書。在這裡聽到的一些關於硒的小故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故事有些是硒谷科技創始人尹雪斌先生,在擔任國際硒會議組委會主席和負責國際硒研究學會秘書處工作期間,從國際、國內有關研究報道中搜集整理,有些則是其他專家和老師講述,他們以深入淺出的故事形式娓娓道來,十分有趣。

以下引述幾個小故事:

英國學者弗萊明的一個疑問

1921年,英國學者弗萊明提出一個疑問,人眼終日睜著為何不受細菌感染?他將培養好的細菌滴到眼淚上,細菌很快死亡。於是他斷定,人眼淚中存在一種能消滅細菌物質,經過多年研究,他終於在眼中找到一種未知蛋白質,當它遇到細菌時,細菌的胞壁很快就會被溶化掉,使細菌喪失抵抗力而死亡。科學家將這種能溶解細菌胞壁的蛋白質稱為「溶菌酶」,眼中的溶菌酶殺菌力很強,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具有驚人的殺傷力。然而限於當時條件,對溶菌酶的結構及它殺菌的機理無法得知。弗萊明所說未知蛋白質就是今天的硒蛋白溶菌酶稱「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上世紀六十年代,劍橋學者柯比教授發現眼淚中的溶菌酶和其它的溶菌酶不一樣,眼淚中的菌酶個子小,到處亂竄,並常吸附到細菌胞壁的夾縫裡,使細菌土崩瓦解。那麼溶菌酶是怎樣打擊細菌的呢?柯比教授的研究,使溶菌酶的「酶鉗」直接鉗住細菌糖蛋白中兩個糖環的氧,從而降低鍵能,使糖鍵很快斷裂,於是細菌遭受滅頂之災。由此人們便知,眼睛終日睜著未被細菌感染的秘密,這是硒的功勞。硒對防治各種眼疾,只是剛剛開始,還需探索更深的原理。

鷹為什麼能在三千公尺高空發現20公里以外獵物,鷹眼為什麼這麼敏銳?對此,生物學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奧妙就在於鷹體內含有極為豐富的硒,有人測視覺敏銳的山鷹眼的視網膜含硒量高達700μg,而人眼視網膜含硒量僅僅為山鷹的百分之一。

經常看手機的人補硒,會發現眼睛比以前敏銳,就是這個道理。

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偶然發現

雖然今天很多人都知道,硒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科學家們只知道硒是一種有毒性的元素。發現硒對健康有益,這還是得自一個偶然發現呢。

在上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戰爭引起食物缺乏,特別是蔬菜缺乏,許多出征海外的德軍士兵患上肝壞死。希特勒政府邀請了很多科學家研究,尋找防治肝壞死的辦法。當時,有一位科學家叫施瓦茨,通過大量的試驗發現,含硫氨基酸(因素1)和維生素E(因素2)可以保護肝臟,還有一種效果更好的因素(因素3),但不清楚它的具體成分是什麼。在他鑒定因素3的過程中,實驗室里產生出類似大蒜的刺激氣味。一位同事提醒這種氣味很像吃了高硒飼料牛呼出的氣味,建議他測定因素3中是否有硒。果然,因素3是含硒物,從而建立了缺硒可以導致肝壞死的概念。

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硒是營養性肝壞死的重要保護因子,從此拉開了研究硒與健康的序幕。施瓦茨教授因此被載入史冊,永垂不朽。國際上為了紀念施瓦茨,特別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科學獎項——「施瓦茨」獎,以獎勵那些在硒研究領域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由於上述研究成果刊發出來時,已經到了1957年,人們對於希特勒的「意外貢獻」就很少提了。

施瓦茨

山西銅冶煉廠發生的有趣現象

多年前,在山西的一個銅冶煉廠,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心臟不好的人,在用硒車間,就會恢復。所以,廠長得出的結論是,看來硒對心臟有好處。其實,在黑龍江的克山病,也是反映了缺硒對於心臟的損害。那為什麼,硒總和心臟有關呢?

據目前掌握的科學資料推測,這根本上可能與硒的抗氧化作用有關。大家都知道,心臟是人體中最為辛勞的器官,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之中。我們在日常跑步、爬山,都會感覺到關節酸痛,這是因為運動會帶來代謝加快,產生更多氧化性物質,成為有害「垃圾」。需要抗氧化酶參與及時清除,這中間就有含硒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如果硒缺乏時,氧化性「垃圾」增多,最終會導致心肌細胞受損、甚至萎縮。嚴重時,就會出現心肌萎縮(「克山病」的學名)。

保持每日定量、適宜量硒的攝入,心臟也會最先受益。這就是為什麼心臟不好的人,接觸硒就能緩解的原因。

以上幾個小故事說明,硒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在蘇州考察期間,關於長壽地區巴馬,也是一個多次提起的話題。

巴馬的水好,食物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富硒,究其根源,則是因為那裡和其他長壽地區一樣:土壤高硒。

中國科學院專家對巴馬的研究表明:巴馬土壤、穀物中的硒含量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10.0微克/100克)的10倍。百歲老人血液中的硒含量高出正常人的3-6倍。

江蘇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市土壤中也富含硒,生長的蔬菜及農作物同樣富含硒,如皋的蘿蔔乾中硒的含量是普通蘿蔔乾的幾十倍,白菜等硒的含量也是普通品種的幾十倍,如皋百歲老人的血液中硒含量比正常人高3倍。

2010年5月18日,中央電視台科技博覽節目《我村無癌》專題片報道:「江西省宜春市溫湯鎮因為當地的土壤、水中含硒量非常高,當地人無癌症發生」。另外,全國著名長壽村,如安徽石台縣仙寓山大山村、廣西巴馬縣等地無一例外都是土壤硒含量較高的區域。

我國是國際公認的缺硒大國;我國有2/3以上地區被國際公認為缺硒地區,從東北三省到雲貴高原,約72%(2/3多)的國土面積存在一條缺硒或低硒地帶,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內蒙古、山東、江蘇、福建、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等都嚴重缺硒。

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硒是人類生命活動必須的微量元素,建議:人體每天補充200微克硒,可有效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良恕說:「人體內的硒含量多少,跟細胞的癌變、甲狀腺功能降低、高血壓、哮喘等多種疾病有相當的關係。經過臨床驗證,有機硒對40多種疾病療效顯著。」

國家食品與營養諮詢委員會顧問、博士生導師劉志澄說:「一切慢性病都必須補硒。」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更另說:「發展富硒食品,延緩人類衰老。」

目前硒已成為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微量元素,美國、英國、丹麥、瑞典、芬蘭等28個國家立法強制補硒。

芬蘭採取土壤施硒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小麥含硒量,使居民日常飲食的硒攝入量由1960年的39微克/天提高到1986年的80-100微克/天,增長了2-3倍,有效控制了肝癌等重大疾病的發生。

在我國,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利用寬普強化技術,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對穀物材料2-1000倍人工硒強化(3-10微克/克),一袋高硒穀物粉含50-100微克硒,能夠滿足1人每日硒攝入需求。

此次在研究院所見所聞,不但解答了心中的所有疑惑,還學到了真正的科學知識,興奮之餘,立即匯來20萬元,與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

引進這種植物活性硒,是此次蘇州尋硒之旅最大的收穫,縱然酷暑難耐,在太陽地兒走一小會兒就曬得頭皮疼,我的內心還是快樂的。

諸位讀者朋友:本公眾號是《養生三記》作者與大家交流的平台,歡迎你關注並寫下留言,作者會認真回復每一條留言。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好留言功能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三記 的精彩文章:

TAG:養生三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