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翻」完《讀史閱世六十年》後的一點想法

讀書筆記-「翻」完《讀史閱世六十年》後的一點想法

讀史 閱世

自負的大師筆下

動蕩的歲月

學界的八卦

傲人的成就

......

「翻」完《讀史閱世六十年》後的一點想法

杜康林

名人自傳對於了解傳主生平以及傳主所生存的時代都有重要的意義。假期利用一些閑散時間「翻」完了何炳棣先生(以下簡稱何)的自傳:《讀史閱世六十年》,何是歷史學家,史家筆法寫成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可以幫助讀者對上個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教育建立起一個初步印象,並對南開中學、清華、西南聯大等學校的運作和發展情況有所了解。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還能了解當時作為一個普通學生的傳主對時局的認識,其中有些地方和如今的歷史教科書中的表述很不一樣,值得一看。由於讀的時候目的性很強(主要是水平不夠,偏學術的東西看不太懂),旨在了解大師的治學感悟和大學經歷,順帶知曉一些民國時的逸聞趣事,所以還算是有所收穫的。

首先,我是第一次讀偏學術性的自傳,雖說他老人家是本專業的大師,但是畢竟我連史學的門檻都還沒能摸著,所以遇到著重考證剖析,學術探究的地方(在自傳的後半部分很多)我是讀的雲里霧裡,因此我說我只是「翻」完了這本書。雖說讀得不精,但也不難發現何的這部自傳從一開始就樹立以個人經歷反映家國變遷、以個人治學反思學術方法和境界的宏偉目標。全文嚴謹紮實,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邏輯嚴密且記憶超群。表現了其憑藉自己的力量攻佔學術最高峰之志向和實踐,艱苦卓絕,弘毅剛健,著實反映了他本人「扎硬寨,打死仗」的治學辦法。

從回憶錄的行文來看,我最喜歡國內部分,南開,清華,西南聯大的求學經歷很有意思。何在青少年時代打好基礎、立下了遠大的志向 ,著重以西方的治史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立論新穎且建立在詳實的史料之上,加之何的家族背景、學術野心和自律精神,成就如此事業也是自然之事。海外部分讀的粗略,但也可窺視學術圈的人際關係十分的複雜,純粹的學術氛圍讓人嚮往。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那一代學人的風貌,治學動機受當時救國存亡的大環境影響,出現了很多有大格局和情懷的好作品;艱苦歲月的磨礪下,出現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大師。

當然,自傳往往免不了會宣揚自己的成功之處,同時為自己的缺點、失敗辯護(咳咳,這似乎違背了他自己定下的作傳宗旨)。歷史學家本是研究歷史的,他寫自傳也是想以自己的經歷作為客觀對象來研究研究,何自己也說要「把本人一生,在國內、在海外,每一階段的學思歷程都原原本本、坦誠無忌、不亢不卑地憶述出來」,想法很好,但是縱觀全篇,何實際上很難擺脫自己的傲慢和偏見。

自傳里何對自己的早年生活對學術生涯的影響有很深的剖析。在天津私立 小學這部分內容里,何回憶三年級結束時,小學老師劉逸民對他作了「如能親眾愛仁,則美玉無瑕矣」的評價,何也承認自己的性格容易惹得與中外學人不和諧。看了他的自傳不難發現海內外聲名赫赫、著作等身的何確也是個非常自負的人,喜歡與人爭鬥, 功利,甚至有些記仇。如考中學時對同學干擾導致提前交卷特地記上一筆;對12.9事件中自己參與政治鬥爭的極力開脫;留美期間,因故資助金斷絕,竟對負責人寇爾乃至整個哈佛都有怨氣;博士畢業論文被David Spring教授否定,後來居然專門「人肉」一番,終一無所獲方才作罷。數十年後還把這些瑣事記掛在心,哎,真不知道說什麼好。

雖然我還沒有看過何炳棣的其他著作,但是他能以總平均分78.5分高居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考試全體22科之首,又是中央研究院、美國藝文及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院士,同時還是目前唯一當選過美國亞洲學會會長的華裔學者,自然絕非一般人。不過,書中的表述使我對何有一種很不好的印象;何似乎從不放過任何自我吹噓和對別人評頭論足的機會,從何自述的一生經歷中來看,他把師友、同學、同行、名人前輩對他成績的表揚、專業著述的肯定都一一列出,以至於全書都是這樣的內容,讓人無力吐槽。何炳棣在談到李約瑟時說,「李氏畢生系統地宣揚中國文化深令國人感佩,但我50年代既有此感覺:唯有像李氏這樣淵博、對西方科學之優越具有極深了解之人,在研究其他文化時才能具有十足的安全感,唯有具有十足安全感的人,才能對其他文化一般和偶或的長處予以慷慨的讚揚。」在回憶錢端升的文章中說:「只有真正具有安全感的人才敢於講出自己之不足,才有胸襟容納、欣賞成就業已或行將超越自己的人」在回憶趙守愚的文章中又提到:「只有真正具有安全感的人,才敢自嘲,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何多引師友對他的恭維以自重,又不厭其煩地多次提到「安全感」這個概念,看來缺少安全感確也是催人進步的一個好方法。不過何似乎也無意追求人們推崇的「德藝雙馨」,他說,「我想人性一般是這樣的:越被人家看得起,自己也越有自尊心,也就越來越想做得更好。」這與很多人稍有成功即在鮮花和掌聲中迷失而不思進取倒是形成了鮮明對比,從這點來看,也許這正是何比其他人強,看得明白的地方。

可能是出於學術習慣,他有極其強烈的為後世留下一些史料的想法;也可能是文人慣有的惡趣味,使得本書記載了很多令當事人難堪(當然其中大多已故去),同時也讓讀者覺得有趣的八卦 (這也是我讀這本書快感的來源之一)。如他在講到自己在山東大學學習時的外教Lillian Taylor時,順便就講Taylor20年代在北平和金岳霖同居並生有一女,後還被金岳霖拋棄了。一般八卦文章總是大肆宣揚金岳霖如何一生痴戀林徽因,看到這裡不禁讓人覺得有趣啊。講到西南聯大師友時,講了孫毓棠的太太姚鳳子是名滿大西南的話劇明星,孫離開昆明時「曾以鳳子托曹禺『關照』,而曹竟與鳳子發生曖昧」,不經意間就透露了曹大戲劇家的另一面。然而,何對自己的隱私卻很善於保護,對他和夫人邵景洛如何認識、如何戀愛完全不提,只對結婚生子一筆帶過。何炳棣同樣一筆帶過的還有自己1942年回故鄉料理父親遺產以期接濟天津母妹一段經歷。他只說道:在淪陷區從事「經營」的十五個月(1942年2月底至1943年5月底返抵昆明)是個人生命史上最不堪回首、最失敗的篇章。何炳棣的記性好眾所周知,但是何炳棣對這十五個月卻略而不敘,這同他在序言里說到的「原原本本」和「坦誠無忌」的宗旨實在不符,這與他在回憶中大肆揭其他人的老底兩相比較,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了。

文人相輕大概是中國文化圈的老毛病了。何書中就講到了陳寅恪對雷海宗的輕視、馮友蘭對胡適的輕視、胡適對陳寅恪和馬寅初的輕視、何炳棣與張光直、杜維明的不睦以及他與顧立雅(文中全寫做顧雅里)的相互貶低等等,不勝枚舉。另外書中何有的講述讓人實在搞不明白這到底是先生直白坦率真性情還是話裡有話高級黑。例如談到楊聯陞時說,「楊聯陞兄治史訣竅之一是先以日人著述為『引得』,不時再加自己窮檢遍翻所獲的心得,所以在海外漢學界贏得博學無雙的聲譽」,這到底算是表揚讚譽還是譏諷揶揄?談到費正清時說費正清「家中與學生及過客聚餐不過是吃『熱狗』和冷飲,照例要參加者自備或臨時出錢」。說起在芝加哥大學經歷時,說麥克尼爾兩次對他說,認為三位新聘資深同事中自己才是真正完全滿意的一位,這讓其他兩人情何以堪?談胡適時提到德剛說「學歷史的人當然更要說胡適之不懂現代史學,但是那目空當世的『我的朋友』何炳棣就硬說胡先生『不世出』。」何炳棣則說唐德剛誤解他的意思,「我對胡先生的景仰之處決不是他的史學,而是他在整個20世紀中國的獨特歷史地位」。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狡辯。

另外即便是像何炳棣這樣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比如在政治方面,在書中他承認自己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對國內新氣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氣象底層真正的動機。同樣願意忘掉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初所撰有關中國資源和經濟前景的一系列文章。」,讀到這裡,心中凜然,史家治史,既要明曉過去,也得對當前有清晰的認識才是。

文人相輕大概是中國文化圈的老毛病了。何書中就講到了陳寅恪對雷海宗的輕視、馮友蘭對胡適的輕視、胡適對陳寅恪和馬寅初的輕視、何炳棣與張光直、杜維明的不睦以及他與顧立雅(文中全寫做顧雅里)的相互貶低等等,不勝枚舉。另外書中何有的講述讓人實在搞不明白這到底是先生直白坦率真性情還是話裡有話高級黑。例如談到楊聯陞時說,「楊聯陞兄治史訣竅之一是先以日人著述為『引得』,不時再加自己窮檢遍翻所獲的心得,所以在海外漢學界贏得博學無雙的聲譽」,這到底算是表揚讚譽還是譏諷揶揄?談到費正清時說費正清「家中與學生及過客聚餐不過是吃『熱狗』和冷飲,照例要參加者自備或臨時出錢」。說起在芝加哥大學經歷時,說麥克尼爾兩次對他說,認為三位新聘資深同事中自己才是真正完全滿意的一位,這讓其他兩人情何以堪?談胡適時提到德剛說「學歷史的人當然更要說胡適之不懂現代史學,但是那目空當世的『我的朋友』何炳棣就硬說胡先生『不世出』。」何炳棣則說唐德剛誤解他的意思,「我對胡先生的景仰之處決不是他的史學,而是他在整個20世紀中國的獨特歷史地位」。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狡辯。

另外即便是像何炳棣這樣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比如在政治方面,在書中他承認自己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對國內新氣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氣象底層真正的動機。同樣願意忘掉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初所撰有關中國資源和經濟前景的一系列文章。」,讀到這裡,心中凜然,史家治史,既要明曉過去,也得對當前有清晰的認識才是。

何炳棣95歲時在加州寓所去世,應了童年時他父親隔代遺傳的說法,斯人已逝,不禁嘆惋。縱觀何炳棣的一生,生於憂患年代,「親老家衰」,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艱苦求學,出國後克服困難,伏案鑽研學術數十載,且多次轉變研究方向,在各個方面都卓有成就,著作等身,蜚聲中外,雖然也有被「吐槽」的地方,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看完此書,八卦論戰學術思辨這些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些東西記憶猶新:先生幼時即能背誦林肯英文演講,本科時自學背誦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與諸多名家大師談笑風生,競爭激烈的庚款留美考試拔得頭籌,博士論文出版受阻時遍檢3000多卷方誌和數百卷方誌膠捲……想到如今自己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度,以及當前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實在是慚愧慚愧,汗顏汗顏啊。

最後總結幾句先生書中觀點以自勉:

1、不是任何事物都想知道,而是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力求知道其中最高的標準

2、越被人家看得起,自己也越有自尊心,也就越來越想做得更好

3、扎硬寨,打死仗

4、盡人事,再盡人事

文/編輯 by 杜康林

圖片 by 網路

杜文棣

想我所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國殲6正式退役,曾服役上千架,紛紛表示中國防制功夫第一
除了「cold」,美國人還會怎樣形容寒冷的天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