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什麼是「金殿傳臚」?明清兩朝的金殿傳臚在哪舉行

什麼是「金殿傳臚」?明清兩朝的金殿傳臚在哪舉行

「金鳳頒詔」是明、清時期在天安門舉行的最為盛大的典儀之一。頒詔分「登極詔」和「頒恩詔」兩種。前者是老皇帝死後,繼位的新皇帝於當天將繼位原因和日期向全國宣告;後者是將冊立皇后等重大慶典之事向全國宣告。宣告的文件稱為「詔書」。

「金殿傳臚」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金殿傳臚」的地方。科舉有鄉試、會議、殿試三種。「殿試」又稱御試、廷試,是把禮部在會試中選拔的「貢士」召進皇宮,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前進行的屬國家最高一級的國家考試,是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和籠絡知識分子,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

明朝初期的「殿試」,曾在承天門南金水橋畔設案考試,後移至黃極殿(今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進行。

這種考試每三年進行一次,時間一般在春季農曆三月,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十分嚴格,進京應考的舉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門內東側千步廊朝房,經禮部會試,考中後為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只有取得貢士資格才能進宮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捲成績由閱卷大臣打分,獲得前10名的考卷,送皇帝親自過目,考中的被賜予進士。

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稱為「狀元」;

列第一甲第二名者叫作「榜眼」;

列第一甲第三名者是「探花」;

殿試兩天後,皇帝召見新考中的進士。考取的進士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天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後與王公百官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

「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進殿覲見皇帝。

據說,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皇帝親御太和殿召見新科狀元等人,不料這天傳臚唱名時,獲得這一年第一甲第一名的武進士徐開業與第一甲第三名的武進士梅萬清沒按時到班,因闕門未開誤了點卯。可事有湊巧,與二人同住一區的第一甲第二名秦鍾英等人均由闕門入宮。所以,徐、梅二人理由欠妥。按大清律典,延誤到班要被斥革。後因皇上發惻隱之心,念二人系草茅新進之人,保全了二人的武進士頭銜,允許再參加下一屆的會試。這一年的新科狀元就由秦鍾英替補。

考中的進士被皇帝召見後,禮部官員捧著「欽定」的寫有進士姓名、名次的「黃榜」的,先放到午門前的龍亭里,再由鼓樂儀仗前導,抬出天安門,來到長安左門外,張掛在一個用蘆席搭成的「龍棚」里(今南池子南口迤西紅牆處),由名列榜首的新科狀元率諸進士看榜。

三天後,「黃榜」收回內閣封存。而後,順天府尹(北京的地方官)給新中狀元、榜眼、探花者插金花,披上大紅綵綢,讓他們騎馬遊街,最後用儀仗隊接到城北順天府衙門去飲宴,以謝皇恩。完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真可謂「朝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封建統治者就是這樣用功名利祿來籠絡讀書人。當時,人們把考中進士比作「鯉魚跳龍門」,把天安門前的長安左門稱作「龍門」。考中進士被稱作「登龍門」。

晚清光緒時,由於新政,科舉考試下令廢除。在我國實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才被徹底廢除。最後一次殿試是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二十一日,這次殿試共取進士273名,狀元為劉春霖。因為這是最後一次殿試,所以狀元劉春霖也就成為古代科舉制度的謝幕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屋 的精彩文章:

母親河:黃河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呂布之勇名冠三軍 三英戰呂布的結果

TAG: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