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脈相承:為弘揚中華文化添磚加瓦

一脈相承:為弘揚中華文化添磚加瓦

一種文化或者文字的繼承、改良和發展,與當時的社會需求息息相關,有其自然規律。亘古至今,縱觀中華文字變革的歷史,漢字經過了六千多年的變革,其演變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總的趨勢是沿著字形逐步簡化、表音成分逐漸增加的方向發展。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改革進化。

新中國成立後,曾推行過兩次簡化漢字,第一次是在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了「關於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這次對漢字的重大改革為掃除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文盲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是成功的。第二次簡化漢字,試行雖然在1976年10月以後,其指導思想和做法卻與文革時期同出一轍,由於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現這個簡化方案的缺陷,結果受到廣泛批評,不能推行下去並且很快夭折。我們這一代人都是這兩次簡化漢字的使用者和見證人,親眼目睹親身經歷過這兩次漢字的簡化變革。

一種文字,經過變革後,能夠存在並發展,被絕大多數使用這種文字的人認可並且接受,就說明它的變革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是有生命力的,是在向前發展。我在此文中提到的簡體漢字指的就是「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中變革規範的現代漢字。

目前,海外華人中從大陸來的移民和其後代,使用的是新中國第一次簡化漢字,其發音通過漢語拼音按照標準普通話的讀音來規範。從香港和台灣來的移民及其後代,只認繁體漢字,講粵語或港台普通話,他們大多認為只有繁體漢字才能更好地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海外的中文學校也分使用大陸教材和使用港台教材兩種類型。現在,又有人為是發揚光大簡體漢字,還是繼承保留繁體漢字而大戰三百回合難分勝負。

在這裡,我想就我女兒的中文學校老師的事迹來說明一個觀點,就是,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漢字教材,甚至,說著不同味道的漢語,但是,我們都是中國人,儘管存在意見和分歧,我們還是應該顧全大局,為弘揚中華文化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她是我女兒所在的中文學校的老師,一位祖籍大陸,自己出生在台灣,移民加拿大數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移民前,她就是老師,教導高年級學生語文課。移民後,為生活所迫,她離開自己心愛的教育崗位,在一家公司工作很多年。退休後,她又通過多倫多教育局的考核,先是應聘為替補中文老師,後又轉為正式中文老師,一干就是六、七年。不容易的是,她以前學的是繁體漢字,現在教的是漢語拼音和簡體漢字,以前她教的是高年級學生,現在是對一年級小學生開始啟蒙教育。

我的孩子在她班上學習,進步很快,這與她獨特的教學方式和辛勤的付出分不開。一開學,她就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一個精美的表彰本,孩子們在學校的點滴進步和良好表現都由一個個別緻漂亮的STICKER來體現。可別小看這些個STICKER,在孩子們眼裡,每一個STICKER都是一顆閃亮的SUPERSTAR。

她在上每堂課之前,都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備課和增加必要的輔導材料,常常提前一個多小時到學校進行課前準備。每個星期,她都把每節課的重點、問題、課後作業以及下星期上課的大概內容和注意事項整理歸納成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各位家長,以便他們督促孩子的功課。對待低年級的孩子,她不僅在學習上關心他們的每一點進步,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製做各種輔助教材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上,她也很關心孩子們,譬如,天熱時,她會提醒家長給孩子攜帶飲用水,天冷時,她會提醒家長給孩子多穿點衣服,戴上帽子和手套。

她教導孩子們學習拼音時,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把聲韻母製成不同色彩的卡片,再結合字詞來學習。在學習色彩時,她用印製好的彩虹圖片來增加效果,強化了紅、橙、黃、綠、青、靛、紫的視覺效應。她還教孩子們製作各種彩色圖片和實物,以做遊戲的方式來帶領孩子們學習記憶漢字,對於提高孩子們學習中文的興趣很有幫助。

聖誕節前,學校開設了一節公開課,家長們可以旁聽。她教課的形式活潑多樣,做遊戲、背詩歌和講故事,這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都很有吸引力,她還教孩子們學唱簡單的中文歌。下課前,她拿出一個大包,裡面裝滿她為孩子們精心準備的聖誕禮物。每個孩子事先都領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漢語拼音字母,然後,她從大包里摸出一件包裝好的禮物,讀出上面的字母,誰手中的紙條上寫著與之相應的字母,誰就可以領取這份禮物。如果小朋友不認識自己手中紙條上的字母,就可能與那份精美的禮物失之交臂。雖然期間鬧出幾個笑話,卻是有驚無險,每個孩子都如願地領到與自己性別相對應的小禮物。從這節課上,我看出這位敬業的老師為教導孩子們學習中文可謂煞費苦心。課後,我對她說,你為準備這節課,課前起碼花費了兩到三個小時,她笑著說道:「何止,何止。」

我就中文教育與她交換了些看法,雖然她認為繁體漢字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精粹,但她對於普及拼音和簡體漢字教育還是不遺餘力,盡職盡責。我說,一種文化或者文字,如果它能存在並且發展,就證明其變革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進步,目前大陸使用的拼音和簡體漢字,被多於十三億的人所接受,也為海外移民後代學習中文提供方便之門,必將成為中華文化延續的根脈。她雖然不同意我的觀點,卻能夠於異中求同,當多倫多教育局分配她到使用簡體漢字和標準普通話教學的學校當老師時,她不僅欣然同意,而且自學拼音和簡化漢字,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她在培養教育來自大陸的移民後代時,沒有歧視和偏見,為教導他們學好漢語拼音和簡化漢字,她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最近,為了歡度春節,中文學校的老師們正在忙碌地指導學生們編排文藝節目。她所教班級準備的歌舞的名字叫《我們都是一家人》,她真心地對我說:「不管我們來自哪裡,我們以前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正如歌詞里唱的,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簡簡單單,沒有任何政治傾向,沒有任何功利關係,她的熱情和愛心深深地感動了我。

要想使孩子接受正規的中文教育,還是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學習為好。畢竟,學校的老師是經過挑選和訓練,有著教學經驗的專業人才,而且,讓孩子上中文學校,與那麼多黃皮膚黑頭髮的同學們一起學習中文,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有利於培養孩子對中文的學習興趣。孩子接受中文教育,一是越早越好,二是越專業越好。由於這裡的孩子,一般一周只有一天去中文學校上課,也就兩個半鐘頭。所以,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就顯得十分重要。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攀升、中國人口的增加以及中國移民各國人數的增加,漢語,這個具有數千年文化底蘊的語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知。

2010年1月18日,溫哥華學校局學務委員們正式批准,今年九月起開設早期普通話雙語教學項目(early Mandarin bilingual program)。可見漢語作為一種古老而優秀的語言文化,正在煥發新的光彩,並且以其卓越的魅力和蘊涵引起加拿大人的重視。

多倫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國際化都市,華裔在此的人口數量比加拿大的其它城市都多,影響力也相對較大,溫哥華教育局已經先行一步,多倫多教育局能不能參照溫哥華教育局的做法,儘快批准早期普通話雙語教學項目?這就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

有人說,一個中國人可能是一條龍,而一群中國人則可能成為一窩蟲。也有人說,海外的中國人更是一盤散沙,三塊不同種類的豆腐。我們既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應該改進,在提倡普通話雙語教學這件事上,團結一致,拋棄陳見,向多倫多教育局提出開設 early Mandarin bilingual program 的請求。

我曾向孩子中文學校的老師提出,能不能由學校代表家長向教育局呼籲,增設普通話雙語教學,或者,把漢語作為一門外語課來推廣。聽說多倫多也有這樣的學校,但是還不夠普及,特別要強調的是,學習漢語應該從低年級開始,華裔密集區可以考慮從幼兒園開始學習漢語拼音。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大家群策群力,通過各種渠道讓多倫多教育局聽到我們的呼聲。

以上是2010年4月寫的文章,發表在加國無憂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傻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