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書房第五講—從表情包到見字如面,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顏真卿

南書房第五講—從表情包到見字如面,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顏真卿

之前我們用四篇文章的篇幅,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一個1.0版本的王羲之和《蘭亭序》的解讀,今天,我們來帶大家重新認識另一位你可能非常熟悉,其實又非常陌生的大書法家——顏真卿。

我為什麼起了這樣一個標題:從表情包到見字如面,因為昨天一直在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感觸很深,我們今天是通過什麼在交流呢?我要是說表情包大家不知道是反對,還是支持,在我們的溝通之中,哪怕一個微笑的表情,都有許多種不同的解讀,在不同人群和關係之中,折射不一樣的含義。

之前很火的一檔綜藝欄目,《見字如面》出來的時候,我也在思考,我們到底是靠什麼媒介來認識了解對方的?是靠一張美顏照片,還是一段抖音視頻,還是一段無法被更改的字跡,我想如果要認識一個人,會選擇面對面的交流,以及看他的字跡。每次臨摹一位書家字跡的時候,我都覺得在和他們對話,在我眼裡,他們不僅是書法家,也是兒子,是父親,是一個有自己職業夢想和人生追求的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精魂。

解讀王羲之的時候,我們是從人到作品,從他的門第,到他的老師,再到他的仕途,最後到他的作品。那麼到了顏真卿這裡,我們試試逆向剖析,從作品到人,來進行一個還原,其實,說到顏真卿,大家是會有親近感的,一般小時候上過書法班的朋友們,基本都學過顏體。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像《多寶塔》和《顏勤禮碑》這樣的作品,豐潤飽滿、間架勻稱,更了解深入一些的朋友,可能學過他的《麻姑仙壇記》等所謂「老顏」的作品,有較深的顏楷風味。但是他最為人稱道,而且青史留名的是像《祭侄文稿》、《爭座位帖》這樣的行書作品,《祭侄文稿》一直牢牢佔據天下第二行書的寶座,這是元代鮮於樞提出來的。

今天學顏體行書的人不多,可能與盛世尚妍美的風氣有關,大家都喜歡小清新,喜歡柔美的東西,這沒有錯,但是書法藝術裡面,巧不如拙,講用筆,還是推崇古意,說到底,書法是時間的藝術,就算是再不世出的天才,也需要時間的沉澱和超乎想像的練習。

當然,像《祭侄文稿》這樣的名帖重視度不夠高,其實也與顏書審美門檻有關。我個人有一點小小的私心,希望大家不僅僅看《勤禮碑》,《多寶塔》,也要多去看看,多臨摹《爭座位帖》、《祭侄文稿》。顏真卿的老師是誰呢,細細論起來是張旭,就是「顛張醉素」裡面那個張旭,也是杜甫筆下那個「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張旭,而張旭的母親陸氏,是初唐書法家陸柬之侄女,也是虞世南的外孫女,而虞世南不僅自身書法成就高,而且就是傳世的《蘭亭序》唐人五摹本中的一位作者,你看,書法的淵源,縷縷皆在,生生不息,借用當下流行的一句話說:草蛇灰線,時間是最好的史家。

張旭就講寫字要「真草雙行」,這個真書的代表就是像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包括鍾繇的一些作品,他是從隸書分過來的一派,最後單獨成為了楷書這一書法門類,我們常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裡面,唐人的法度就是對於楷書這個字體的重大貢獻,法度嚴謹、筆陣森嚴,我們今天的正統學習書法,都要從楷書入手,而真書和草書這兩個看起來最兩端的書體,一個端莊嚴謹,一個狂放不羈,其實在筆法上是暗合的,在書法史上也是聯動的。

回到顏真卿和《祭侄文稿》本身,我不知道這個現象算不算一種巧合,《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大約50歲時候寫的,《蘭亭序》是王羲之50歲時候寫的,《寒食帖》是蘇東坡大約45歲時候寫的,基本上都是到了半百這個年齡,才窺悟書道的真諦。天下排前三的書法作品,都是文章、書法、情緒三者的完美融合,我一直認為沒有情緒的藝術作品,永遠不能躋身超一流的行列,不僅我們今天活在一個情緒涌動的社會之中,古人也是如此。

請各位跟著我,一起來看一看這篇《祭侄文稿》,這篇文章的全稱是《祭侄季明文》,是在自己的堂兄顏杲卿和侄子季明被叛軍殺死之後,派長侄泉明去善後,最終只找到了顏杲卿的腳,和季明的頭。顏氏一門,滿門忠烈,當年杲卿被安祿山綁在柱子上,大罵不止,最後被割掉舌頭,依然咬牙切齒,錚錚鐵骨!

文章的開頭,顏真卿還是很鄭重的寫了年份,自己的官職,朝廷給的封號,回憶到自己的侄子時候,顏真卿說,季明啊,你就像那宗廟裡的珊瑚,庭階里的蘭玉,每每想到你,都感到寬慰人心,寫到這裡,開始有了第一次大範圍的塗改,而且一支禿筆的墨色已經轉為枯筆,美好的生命就要消逝了,第一筆濃墨也已經用完,作為家族長者的顏真卿走到了50歲,對生命的消逝是很悲傷的,內心是沉痛的,用得更準確一些是:喪亂。

我們繼續往下看,寫到了「賊臣不救、孤城圍逼」,顏真卿是該咬牙切齒的吧,他在痛悔為什麼那麼相近的王承業不去相救,寫到這裡,我想推薦一本書,是復旦大學韓昇教授的《盛唐的背影》,這本書通過特別淺顯的方式把盛唐一代衰敗的那一面寫了出來,歷史的敗局往往才有意義,盛世某些時候,潛伏著重大的危機,盛世亂世在歷史中,也就是一瞬間的轉換。

正是類似王承業擁兵不救這樣的內部分崩離析,讓安史之亂打法異常混亂,喪失了李唐皇朝應有的氣象,也最終導致顏氏「父陷子死,巢傾卵覆」,2017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有一幅圖大家印象深刻,上面寫著「那年亂世如麻,願你這一世擁有錦繡年華」,亂世如麻真的就是安史之亂的真實寫照。

寫到這裡,祭侄文稿有了一個小空格,美好的回憶已經不在,傷痛的往事也已經講完,顏真卿開始真正把他的悲憤之情用筆呼嘯出來了,他說「天不悔禍...百身何贖!」我不知道最後一段,老人是怎麼寫下去的,是不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運筆,在他心中,此刻其實沒有書法這個東西的,是不計工拙的書寫,是對晚輩英才逝去的痛惜,是對國運不濟的挽恨,這種情緒更多的是郁怒悲憤,更有一絲無可奈何。

看《祭侄文稿》,是會讓人心緒難寧的。稍有想像力的人,可以想到一位老人,一位家族長者,一位忠烈名臣,一位對國運抱著深深寄託的,飽讀了詩書,奮勇殺敵的人,面對自己的侄子,在戰場上被割下蹂躪過的首級,是何等的喪痛。

我記得自己有次聽趙雷的《成都》,下面的評論幾乎都是與愛情有關,唯獨一篇,是一位母親在寫對她逝去兒子的思念,寫她在每一個節日會去到兒子的墳頭,她也在說「上天啊,你為什麼不能把我的兒子還給我,哪怕付出我的生命」,當時我的淚水瞬間決堤,這位母親的情感與顏真卿所說「百身莫贖」是沒有分別!更殘忍的想像,是不是寫作的時候,季明的首級就在離顏真卿不遠的案旁,這樣的祭奠殘酷而真實。

《祭侄文稿》完成到今天已經過去了1260年,這幅作品其實只有75厘米寬,28厘米長,還不到大家今天辦公桌的二分之一大,就是這樣的尺度裡面,顏真卿寫出了千古難追的沉鬱悲憤之氣,寫出了對英才逝去,國將不國的悔恨,墨色枯淡,筆鋒與紙張若即若離,英風烈氣,文章字法皆能動人,是無意於書,卻由極致情緒孕發的佳作,也是對歷代書評家談論顏魯公,所謂「墨豬」一說的有力回擊,呈現了顏魯公多樣、豐富、高潮的書寫技巧,也達到了人書合一的一流水準。用古人的話說是:心手兩忘,妙至毫巔。我自己認為《祭侄文稿》的臨摹門檻遠高於《蘭亭序》,也影響了他的流傳廣度。

該作今天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由於古代書畫保存的嚴苛,也是希望這一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展覽的機會也非常之少,上一次我查到的展出時間,是2008年晉唐法書真跡展,展覽時間不能超過四十天,每次展覽過後必須保養三年以上,從個人角度,我多希望能夠常常見到這些珍寶,可是從更長遠來看,我又覺得他們還是安靜地躺在庫房之中,我看看高仿版本就好。

明天,我們將圍繞顏真卿的其他作品,書學淵源,來進一步了解顏真卿的故事,謝謝各位朋友對南書房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幸福感的六大來源
多年來,盧薩卡最有名的特點是一年一度的霍亂爆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