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1、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俗稱「子婿日」。在古代,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會準備很多食物。這些食物在初九當天是不完,除了會在初十吃之外,還會在十一,利用這些祭祀過神靈的美食來招待女兒和女婿,作為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答禮,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女婿趕回娘家必須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門來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2、行彩橋

這是潮汕一種具有很濃重的地方色彩的重要的民俗。從正月十一日晚開始,「行彩橋」又稱為「行橋頭」。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地湧向彩橋,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採下的榕枝竹葉要拿回家,插在門楣上,祈求帶來好運。

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祈禱語。如帶著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夥子說:「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摸橋(或獅)耳,生阿弟」……等等。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3、吃烙合子

老北京人在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古人認為,「十」是「十全十美」「齊備完美」的美好數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意味著新的開始。

老北京有個說法——「不出十五,都可拜年」。臘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後叫「拜晚年」。

這一天的飲食習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與「和」諧音,吃合子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這個烙盒子最多的是韭菜雞蛋盒子,韭菜養生很不錯,含有多種維生素。還有健胃、提神、溫暖作用。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4、炮龍節

炮龍節是廣西賓陽的一項傳統民俗。「炮龍」是一種比常見的舞龍大的舞龍,身長約40米。「炮龍」短的有7節,長的有足足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炮聲不停,龍舞不止」。

為求帶來好運,人們在炮龍行進的過程中,會瞅准機會快速地從龍身下穿過,或拔下幾條龍鬚、搞幾片龍鱗。當「炮龍」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後,族中長者會指揮人們燃起火堆,在「賓陽八音」之中把「炮龍」投入火中燃燒,喻示「送龍歸天」。隨後,人們在烈火上架起大鍋,煮「龍粥」慰勞舞龍的勇士。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5、賀「添丁」

每年正月,廣東各地區都有慶賀「添丁」(即生有男孩)的習俗。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為新丁祈福。儘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都飽含著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6、上采日

農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這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名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這日,各家各戶都要點燈慶祝,有些人家晚上還要吃「上采飯」。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7、奉紫姑

紫姑,傳說中的女神,在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能先知,占卜諸事。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

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正月十一,七大習俗,炮龍翻騰,點燈上采,迎春納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親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深信山是神靈棲息的處所,神山崇拜是藏族先民的自然信仰
喝了臘八粥,歡樂迎新年,願你平平安安紅紅火火每一年!

TAG:親親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