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表達模式可確定死者死亡時間?慢著,先別急著下結論

基因表達模式可確定死者死亡時間?慢著,先別急著下結論

最近,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文章稱,歐洲科學家根據生物庫的數據分析表明,死亡引起的不同組織的基因表達變化,將可用於估計死者的死亡時間。

該消息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這項研究用到法醫鑒定中,

破案難度必然大大降低。

大熱的刑偵美劇《犯罪現場調查》里曾經有一個情節,一具腐壞程度很嚴重的屍體被發現,警察想盡辦法破案,法醫按照昆蟲行為判斷的死亡時間與案情偵破情況存在很大出入,大家開始回頭研究一定是哪裡出了錯……

沒錯,在刑偵領域,死亡時間的確定是破案最重要的線索之一,圍繞它展開的相關研究一直沒有停止。

但是,

現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樂觀……

專家表示,現在大家還是用傳統方法居多,而以基因表達確定死亡時間,儘管法醫專家已經研究了很多年,但仍停留在實驗室,離真正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確定死亡時間,一直沒有完美方法

目前為止,法醫學領域推斷死亡時間的技術手段,主要是依據屍體現象,如屍僵、屍斑、屍溫等,胃內容的消化程度以及屍體周圍、植物的生長變化規律等。

「準確推斷死亡時間是法醫學界公認的難題,目前尚未有不受個體差異和死後變化影響的『金指標』可用於實際案件」,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法醫病理損傷技術處副處長何光龍說。

從專業的角度上講,根據屍體現象推斷死亡時間的方法多與統計學有關,也有相關的公式。

但正如何光龍所說,環境的溫濕度、屍體的體格、死亡原因等等各種因素的不同都會造成死後變化的個體差異性,從而影響死亡時間推斷的準確性。

比如,通過屍溫變化來推斷早期死亡時間在目前案件中應用較廣,但屍溫的變化受死者的胖瘦、衣著狀態、周圍環境的溫度變化等多因素干擾。

例如,相同環境下胖子的屍溫比瘦子的屍溫降低得慢;溫暖室內的屍溫比寒冷室外的屍溫冷得要慢。因此,現在法醫學對死亡時間的鑒定是一個相對粗略的時間區間段判斷。

為何尚不靠譜?

大概從十幾年前開始,中國法醫學界開始探討是否可以監測人死後基因表達的變化獲得更精確的死亡時間,其中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劉良和他的團隊為代表。

《小鼠骨骼肌細胞核DNA降解與死亡時間的關係》、《運用RNA降解規律構建數學模型推斷死亡時間》、《人體死後肝細胞DNA含量與死亡時間關係的研究》等研究成果都發表在權威雜誌。

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已停滯。業內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項研究後來進展不大,有些關鍵問題始終無法突破,個體差異和現實幹擾因素等老問題無法解決,更重要的是成果始終無法從實驗室走嚮應用。

因為實驗室環境是穩定單一的,但真正發生的案件是非常複雜的,每一個細微的差別都會影響鑒定。何光龍認為,用人死後基因表達的變化來確定死亡時間真正應用還很遠。

我國法醫專家在研究啥?

實際上,不管是法醫學家還是生物學家們,一直都在探索讓死亡時間更精確的方法。

比如最近一些年,專家們發現屍體眼玻璃體液鉀、鋇離子濃度與死亡時間存在關係,我國專家做了大量研究。

因為玻璃體液受外界影響較小,很少受到污染和腐敗的影響,各種成分的變化相對穩定,所以測得的死亡時間比較精確。但學界對這一方法的模型和演算方法仍有一定爭議。

另一個被專業人士關注的方法是法醫昆蟲學。前面提到的《犯罪現場調查》的案件里,用昆蟲行為判斷的死亡時間正是這一方法的應用。

但由於不同種屬的蠅類其蟲卵孵化、幼蟲生長周期及化蛹時間各不相同,因此,不僅要判別屍體上蠅的類型,而且還要判斷不同蠅類的生長周期,更有不同地域昆蟲種類和生長周期不同的問題。

何光龍表示,在鑒定領域創新是常態——既要研究新方法,也要注重對舊方法創新。他看好法醫昆蟲學的應用前景,但我國如果要推進這一研究,法醫學界還得與農學家、昆蟲學家們共同努力。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組鏡頭,帶你零距離感受「珠峰衛士」的巡邏之路
精修「天眼」護航旅客返程路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