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湖北襄陽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城址

湖北襄陽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城址

原標題:湖北襄陽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城址


鳳凰咀遺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閆營村的東北部,東南距襄陽市約27千米。為配合316國道改線工程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襄州區文物處成立聯合考古隊,於2015年10月對該遺址進行了複查、勘探和斷面清理,確定為一處新石器時代城址;2016年5月至6月又對城址東部的附屬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布5米×5米探方8個,擴方2個,發掘面積共計250平方米。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參與了後期資料整理工作。


遺址航拍


勘查發現,鳳凰咀遺址現為一明顯高於周邊地區的台地,呈不規則橢圓形。其中,東部和北部邊緣較陡峭,高出地表約2米。據當地人介紹,在遺址的東北部,曾有兩處長約20米、高約2米的土包在改田時被推掉以填充窪地。西部和南部保存較差,邊緣較緩,高出地表約1米。遺址東、北部有一條小溝環繞流過,為附近小清河的支流,西、南部有一周地勢較低的窪地圍繞。


為進一步確定遺址的性質,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廈門大學考古系聯合成立了探測小組,運用雷達成像技術對鳳凰咀遺址東北角進行實地探測,發現多條測線存在異常。通過對雷達數據處理對比分析,推測此處可能為城牆結構。在此處密集的考古勘探也表明耕土層下即為緻密硬實的夯土。


在此基礎上,聯合考古隊在鳳凰咀台地四周邊緣選取了4個斷面進行清理。以東北部斷面為例,清理顯示地層可分為5層,第1層灰褐色土,較疏鬆,為表土層;第2層,紅褐色粘土,緻密堅硬,純凈無遺物;第3層,灰黑色土,較疏鬆,出有較多陶片、石器;第4層,灰色土,較疏鬆,出有少量陶片;第5層,淺灰色粘土,緻密堅硬,純凈無遺物。第2層和第5層應屬人工堆築而成,未發現明顯的夯窩等痕迹,但應該採取了某種加固措施。其他3處斷面的堆積情況大致類似。而台地中部的勘探顯示出完全不同的堆積現象,主要為文化層。這些說明鳳凰咀台地四周存在一圈完整封閉的人工堆築土,應為城牆結構,且存在兩期城牆。在台地東部和北部有小河環繞,西部和南部隱約有窪地延伸,共同圍繞鳳凰咀一周,組成護城河。由此可以確認鳳凰咀遺址是一處古城址。

斷面中文化層出土的陶片器型有鼎、折沿罐、高領罐、斜腹杯、紅頂缽等,大致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文化層介於兩期城牆之間。


地面還採集有較多標本,主要有陶片和石器。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有少量泥質黑陶,紋飾有籃紋、刻劃紋、網路紋、附加堆紋,器型有鼎、豆、高領罐、斜腹杯、碗、盆、瓮、器蓋及紡輪等。石器有石斧、鐮、刀、鑿、錛等。與斷面出土遺物的年代大致對應。



發掘所出部分器物


鳳凰咀城址周邊還分布有若干小型遺址。其中鳳凰寺遺址位於鳳凰咀城址東,與之相隔於護城河。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和清理出圓形房址1座、灰坑12個、瓮棺1座。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從出土的鼎、雙腹豆、雙腹碗、折沿罐、高領罐、翻折沿盆、器蓋等器物來看,應屬於屈家嶺文化遺存。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鳳凰咀城址的年代。

綜上,可以確定鳳凰咀遺址是一處古城址,平面呈近橢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城外有一周護城河。城牆寬約30米,分為兩期堆築而成。鳳凰咀城址第一期修築年代應該不晚於屈家嶺文化晚期;第二期修築年代應該不早於石家河文化早期。鳳凰咀城址周邊分布有若干小型遺址,年代大體與城址一致,應該是城址的附屬聚落群。鳳凰咀古城應該具有區域中心聚落的地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胡清波)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
【新書介紹】探索西域文明:王炳華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