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讀了1本書,立即出動3000人,在南京雨花台挖地三尺找1座陵墓

乾隆讀了1本書,立即出動3000人,在南京雨花台挖地三尺找1座陵墓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交相困擾之下,苦苦支撐了十七年後,終於徹底失敗。大好河山錦繡中原,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刻。來自遙遠北方的女真人,胡笳震天鐵蹄動地,挾帶滾滾煙塵,衝進了期盼已久的明朝京師,成為了紫禁城的又一任主人。清朝皇帝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幾代人的奮鬥下,終於實現了入主中原的夢想。

然而,讓清朝皇帝始料不及的是,有一個巨大威脅始終難以消除。這個威脅,就是前明臣民百姓對於故國的思念之心。自古改朝換代實屬尋常,舊的王朝覆滅,新的王朝興起,這樣的輪迴已經上演了千百遍。但在封建時代儒家正統思想來看,清朝身為前明的藩屬小國而取代明朝,屬於鳩佔鵲巢犯上作亂,前明的讀書士人,很多人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

清朝入關後,依靠強勢的武力,依次削平各地的武裝反清勢力,看似天下太平,實則暗潮湧動。抱有強烈反清復明思想的文人墨客,一腔熱血無所寄託,就把對前明的思念之情寫進詩詞文章中,或直抒胸臆,或隱晦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複雜心態。清朝皇帝對此種現象恨之入骨,大肆掀起規模浩大的文字獄,把具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文人墨客視為洪水猛獸。

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開國已近百年,但文字獄的力度和密度絲毫未減。乾隆本人對於漢文化浸染極深,時常翻閱當時知名文人的作品。有一次他看到廣東詩人屈大均的文集《屈翁山詩集》,內中有一篇文章提到,屈大均在南京雨花台為自己建立一座衣冠冢,以表達自己對明朝的哀思,和對明朝列位皇帝的敬意。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文學家。明朝末年,他就親身參與到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鬥爭中,投入極大熱忱獻計獻策,竭忠盡智。反清復明活動進入低谷後,屈大均深感痛苦壓抑,把一腔悲憤化為詩文,寫下千百篇作品,成為反清復明運動中的標誌性人物。屈大均故去後,他的作品廣泛傳播,具有極大影響力。

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就注意到屈大均,讀了他的作品後拍案大怒,當即命令嚴查到底。當時屈大均已經故去多年,雍正為了發泄憤怒之情,命令把屈大均開棺戮屍,把他的子女親屬發配邊疆。時隔幾十年,乾隆再次看到屈大均的文章,又被氣的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兩江總督高晉,說屈大均作品「篇篇皆詆毀聖朝」,「此等勃逆遺穢,豈可任其留存,著喻高晉即行確訪其處,速為刨毀」。

高晉一看乾隆動了真氣,不敢怠慢,立即著手訪查。他動員當地鄉紳父老,四處尋找知情人,把雨花台附近的陵墓逐個排查一遍,連每座墓碑碑文都拓印下來,組織人力詳細查閱,結果一無所獲。在乾隆催促之下,又出動三千兵丁,把當地的無主墳塋幾乎挖了個遍,挖地三尺好一通折騰,屈大均的衣冠冢還是杳無蹤跡。

高晉實在沒招了,沒辦法只好據實上奏,說是年深日久,遺迹散失無蹤,多方訪查實在找不到。乾隆也過了氣頭,沒有再繼續追究。後人研究史實才知道,屈大均於康熙十九春,確實曾經路過雨花台,並在當地弔古傷今傷感一番,寫下了一篇《雨花台衣冠冢銘》。但他只是寫寫而已,並沒有在那裡真的修建什麼衣冠冢。誰知讓乾隆急火攻心,上演了一出鬧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皇宮中發現一枚古銅錢,上面刻著4個字,皇帝一看又怕又恨
108條梁山好漢,只有他留下一件文物,解開《水滸傳》的一個謎團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