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慢性胃炎,為何久治不愈!

慢性胃炎,為何久治不愈!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微信訂閱號【消化吧】專欄,逢周日推送!內容涉及眾多消化疾病防治知識,實用、權威!敬請關注!

慢性胃炎,為何久治不愈!

文/脾胃病科 陳斌主任醫師

慢性胃炎

在內鏡下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兩大基本類型。可同時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爛、出血、粘膜皺襞粗大或膽汁反流等徵象,則可依次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膽汁反流等。同樣是慢性胃炎,其病理學特點其病變的程度亦有可能不同。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有內鏡診斷和病理診斷,而內鏡下判斷的萎縮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較低,雖然說確診應以病理診斷為依據,由於病理檢查不作為內鏡檢查的常規,因此,大多數慢性胃炎的診斷是以內鏡診斷作為依據。

一、為什麼有些患者的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呢,也許你忽視了以下一些常見原因:

1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形成慢性胃炎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是大約1/5患者胃炎反覆的始動因素,這些患者幽門螺桿菌在患者體內反覆作用,導致胃炎遷延不愈,導致胃痛、胃脹癥狀反覆發作,困擾人的生活。對於這部分患者,最好的辦法是根除也就是殺滅幽門螺桿菌。筆者自己就是這一類,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就癥狀消失了,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種。

2

藥物相關性

這部分患者往往合併有心腦血管的疾病或問題,或者痛風、風濕病,需要長期吃解熱鎮痛葯或抗血小板的葯,這些葯統稱為非甾體類抗炎葯(如阿司匹林、頭痛散、布洛芬、西樂葆及中成藥的消炎鎮痛葯等等),會造成胃腸道粘膜損傷。

3

生活方式不健康

導致的這部分人或經常生冷辛辣不節制,或煙酒無度,導致的胃腸道收到長期不良刺激而引起。

4

膽汁反流

也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導致膽汁反流入胃,後者削弱或破壞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產生炎性反應、糜爛、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變。

5

胃動力異常

是慢性胃炎不可忽視的因素上腹飽脹或噁心、嘔吐的發生可能與胃排空遲緩相關。

6

有明顯精神心理因素的參與

這類患者往往合併有明顯的情緒波動、睡眠障礙或有神經敏感性的異常。就好比蚊子叮咬一樣,有些人不怕咬,有些人超級敏感,這部分人就像是超級敏感的那部分人。

知道了這些,也許你就會對著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了。

二、簡單總結一下應對方法:

1. 首先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否,如果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嘗試根除,但是記住,根除幽門螺桿菌只能改善大概1/5患者的癥狀。幽門螺桿菌的根除,要想獲得較高的根除率,需要服用四聯藥物,即兩種抗生素+強力制酸劑(質子泵抑製劑)+鉍劑,需要10-14天的時間,目前最新的指南推薦14天。

2. 重新審視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如果是長期服用鎮痛葯,病情若允許,盡量停用或少用,若病情不允許,建議改用對胃粘膜損傷較小的種類(選擇性的環氧合酶抑製劑),同時在醫生指導下加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質子泵抑製劑及粘膜保護劑),對抗上述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

3. 最主要是改變不良的飲食及作息習慣,適當減壓。飲食中盡量避免生、冷、過酸、過甜、過硬、過粘食物。

4. 如果內鏡下有膽汁反流,建議在治療時加入粘膜保護劑或膽汁吸附劑(如鋁碳酸鎂製劑)。

5. 對於以腹脹、噁心為主要表現的患者,加入促動力藥物可改善上述癥狀。

6. 合併有抑鬱、焦慮等神經精神癥狀的患者,要給予相應的心理治療必要時加用抗焦慮和抑鬱藥物,方可取得良好療效。

一般健康體檢常常檢查幽門螺桿菌抗體,一般不能根據抗體陽性給予治療。對有糜爛、出血、萎縮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增生息肉、胃腫瘤家族史,或需要長期應用抑酸劑、阿期匹林等藥物治療時病員,體檢時應該要做胃鏡檢查尿素酶試驗或C13、C14尿素呼氣試驗,如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需要進行治療。對如無任何癥狀或上述病史體檢病員,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檢查或不檢查,如查出陽性也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治療或不治療,選擇使用抗生葯或是對抗益生菌衛樂舒、舒克幽等進行治療。

小兒、老人和孕產婦要不要檢查和治療?

專家一致認為無癥狀、14歲以下少年兒童不推薦進行檢查和治療,但少年兒童如反覆有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癥狀、胃鏡查出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時,如幽門螺桿菌陽性需要補充對抗益生菌舒克幽治療。對70歲以上老年即使查出細菌並有治療指征,應考慮藥物副作用、權衡弊利再決定治療。同樣,懷孕和哺乳期間一般不查幽門螺桿菌,即使查出細菌有治療指征,多種藥物在此期間禁用也暫不予以治療,建議是補充舒克幽益生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胃護胃 的精彩文章:

老中醫60年經驗無償公開,萎縮性胃炎的兩個方子,千金難買!
胃不好的人一定要看看!胃炎胃病慎重!

TAG:養胃護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