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麥肯錫:AI不會取代醫生

麥肯錫:AI不會取代醫生

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為醫療事業帶來驚人進步,在輔助診療、醫學影像診斷、藥物研究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同時也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使傳統人工轉向自動化,故引發了「AI取代醫生」的言論。但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年前發布《Jobs lost, jobs gained》研究報告,從不同角度打消了這一擔憂。

報告顯示,由於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技術驅動產業自動化發展,到2030年將有多達8億人可能會丟工作。但醫療照護相關的崗位需求則將新增上億個,其中以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幅度最大。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醫生、律師等職業高度專業且強調與人互動,難以被自動化。

專業程度高的職業自動化程度低

其次,社會老齡化加深,對醫護人員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據麥肯錫統計數據,到2030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相比2014年將新增至少3億,醫療保健支出將顯著增加。

報告指出,老齡化和收入增加將帶來全球8,000萬到13,000萬個醫療相關就業機會,包括對醫生、護士、醫療IT人員以及家庭健康助手(health aides)、個人護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護理助理(nursing assistants)等產生巨大需求。

就中國而言,目前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9%,2030年這一比例將增至17%,屆時中國對醫護人員的需求將增長122%,凈變化達2,680萬人。

中國各類職業將隨經濟、老齡化、科技增長而增加

第三,人工智慧會賦予人類某些「超能力」,用更短時間完成更多工作。如,決策支持工具能大幅提高醫生工作效率,Gartner 稱之為「人工智慧增強」(AI augmentation)。

麥肯錫報告顯示,僅5%的工作可完全自動化,有60%的工種其30%的工作耗時(work activity hours)可通過自動化縮短。受自動化影響,到2030年,中國將有16%-31%的工作耗時被自動化「優化」,人們周平均工作時間減少,醫護人員將能夠更加專註於患者和醫療本身。

由此可見,AI等科技驅動的「自動化」並不會直接或完全替代人類,而是形成分工協作。據 Gartner 的研究數據,到2022年,1/5從事非程式化工作者(non-routine tasks)將依靠人工智慧配合完成工作。採用AI、機器人等還可代替人類從事一些重複、危險、臟累性質的工作,使人們把精力放在AI等無法企及的領域,創造更大的社會及經濟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惠每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惠每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