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見美食誕生,只見情懷泛濫

不見美食誕生,只見情懷泛濫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令人懷念的《舌尖第1季》

GIF

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3》終於播出了!!!

然而,這場視覺上的「舌尖盛會」卻演變成一場「吐槽大會」。

吐槽《舌尖3》已經成為一場網路「全民狂歡」!舌尖上的鐵鍋來了!史上最成功的大型電視購物節目,賣鍋秀!一集播出,章丘鐵鍋銷量增長近6千倍。

中醫學生一起DIY口紅,難道是舌尖上的微商?眼影要不要來一點?

視頻點擊量第一集還有2500多萬,2月24日更新的一集直接降至200萬。

豆瓣評分一路狂泄,從最初的8分降到不及格線以下的4.3分,四成的人僅給出1分。

4年前,《舌尖2》一播出也曾惹來吐槽無數,但即便有種種負面的聲音,《舌尖2》仍舊讓人一邊口水直流,一邊淚水直流,豆瓣也有8.4分不俗成績。金玉在前,《舌尖3》真的狗尾續貂了么?且聽知著君分析一番。

1

首先,作為一檔紀錄片,《舌尖3》不夠真實;其次,作為一檔美食紀錄片,吃貨本人覺得,它不合格,種種細節毀掉了它的口碑。

其一,紀錄片真實性的淡化。

對於紀錄片而言,真實是它的標準和底線。攝影機作為一種透明的媒介,幫助我們找尋著平日里無法抵達的世界,探測無法窺盡的人性,思考古老而樸素的道理。《舌尖1》中,來自香格里拉的卓瑪和母親凌晨就早早出門,趕著去採摘最好的松茸。凌晨時分,四周一片漆黑和寂靜。

而《舌尖3》里,幾乎一樣的台詞,卻是截然不同的場景。「每天一大早,出門挑選新鮮的蔬菜。」亮堂堂的菜市場人潮湧動,一片熱鬧,讓人不免懷疑,這是否是在刻意「賣情懷」?

第一集中,烹飪大師杜西峰「火中穿行」的一幕也令人記憶猶新,爐灶上刻意點燃的大火塑造著儀式感,杜老師從中間徐徐走過,彷彿一種儀式。但觀眾感受到的,卻只是十足的尷尬感,這難道不是明顯的擺拍?背離了真實性的紀錄片,真的令人失望。

2

其二,食物靈性的喪失。

《舌尖》系列之所以動人,有人說是因為通過它,身處在工業化世界中的人看到了非工業化世界的溫情。在城市中,食材的生產往往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通過催熟或是加化學添加劑讓食材迅速長大,工業化的食物和自然相距甚遠。

因此,前兩部《舌尖》較多呈現的是非工業化的食物,食材在自然環境,鄉土氣味中徐徐生長,自然而傳統。手工藝人願意花時間,經過長期炮製去生產食物。《舌尖》系列引導的,是一種慢美食的節奏,一種飲食方式回歸的生活美學。

但在《舌尖3》里,被人們追憶的非工業化,似乎逐漸消失了。《舌尖3》的第一集,主題為「器」,以烹飪工具為切口確實很新穎,但是「美食」卻在第一集中被忽視,或者說被拋棄了。40分鐘的視頻里,美食出現的鏡頭寥寥可數,大多被簡單粗糙地帶過了,影片節奏極快,帶著明顯的浮躁之感。「蕎麥粑粑」中的蕎麥是如何生長、成熟、被細磨成蕎麥粉?「十碗席」中的7道熱菜,3道冷盤如何選擇,又有著怎樣的當地風味?不少網民看完第一集的感悟只剩下了,鍋不錯。

食物的靈性是《舌尖》系列的靈魂,倘若棄之不顧,還可以稱之為一部美食紀錄片嗎?

3

其三,製作的粗糙快餐感。

《舌尖》系列最吸引人的,就是攝影師鏡頭下誘人的美食。食材經過繁瑣的炮製過程而變為舌尖上的藝術品,一切都娓娓道來順理成章。

GIF

而《舌尖3》中,攝影和剪輯的倉促感和粗糙感顯露無疑。短短40分鐘的片子,強行加入了過多的片段,一個故事還未講明白,剛吊起觀眾的興趣,就急匆匆切入下一個場景。彷彿只是個「廣告宣傳片」,著急地展示產品,人情味在粗糙感里被消解。

再加之台詞水平不穩定,菜譜一般的解讀文本,一些基本常識信息甚至未經核實便輕易使用,讓本可以有靈性的食物在抽干情感之後,還喪失了真實,最終失去了鮮活。一知乎網友僅分析第一集的台詞漏洞,就多達40幾處。

除此之外,《舌尖1》和《舌尖3》的一個共性就是均使用了地域來劃分飲食,這樣的劃分某些程度上,用美食給該地區貼了標籤。倘若選材得當,地方美食給當地人帶來的是無上的榮耀感,但《舌尖3》的粗心也體現在了選材上。

對中藥知識一知半解,將中藥「玄學」化,過度誇大了葯膳的作用,而忽視了中藥複雜的服用禁忌。因為不懂美食,製作團隊並未真正走進地域飲食的核心,理解當地的文化,推薦的食物甚至不被當地人所認可。網民紮根在地域里的集體性格在網路場被點燃,壞口碑加速傳播。曾經,舌尖里出現家鄉美食讓人引以為傲,現在只留下一地的尷尬。

4

美食記者小寬認為:「對玄學的迷戀,使得舌尖三呈現出一種令人痛惜的價值觀。對於這一季編導團隊來說,廚藝是有秘密的,因為有秘密才有揭秘的故事線,在畫面呈現上更有「包袱」。」

《舌尖》前導演陳曉卿在採訪時也曾強調 ,舌尖並不完全是美食紀錄片,而是以美食為窗口去看到更多的中國人,去看到人和食物之間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他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美食是神聖性和世俗性的統一,在人們心中,食物不應被「神化」成為玄學,也不該被「糟踐」肆意浪費。

再好的攝影師和團隊,即便技術熟稔,缺乏對美食的深刻理解,也難以拍出好的作品。

味道是道,美食是哲學。不論是五味的平衡,還是口感火候的掌握,都需要大量的練習,以及那些歷經時光淘洗後對人生的感悟及品味。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就是愛吃懂吃之人,仍記得中學時候看過他寫的《端午的鹹鴨蛋》,倍感這文字的精妙,不懂吃的人,寫不出如此字句。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

GIF

一千個人眼裡,可能有一千個舌尖。有人為美食而念念不忘,有人為其中的人文情懷而落淚,筆者以為《舌尖》系列之所以引人入勝,是背後踏踏實實的記錄淳樸簡單的非工業化世界,點燃了觀眾對慢生活的懷念。

樂觀地想,這場對於《舌尖3》的吐槽大會,也許意味著我們對於美食的審美水平提升了吧。最後,用我懷念的《舌尖1》的解說詞作為結尾: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參考文獻:

靳錦:專訪《舌尖 2》總導演陳曉卿:「你為什麼不拍我家鄉的美食?」

蘆堅強:他者、地方性與儀式化——— 《舌尖上的中國》之文化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著網 的精彩文章:

娛樂明星入圍「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人物,你同意嗎?
狗年最值得用的表情包「道格雷」來啦!

TAG:知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