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理學知識,怎樣學習才最高效?
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有的人喜歡宅在家裡打遊戲,也有人會泡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因為他們享受學習的獲得感,從心理層面了解學習、酷愛學習!
我們談談幾個與學習有關的主要因素:獲取新知識(圖示的概念)、環境、學習反饋、重複學習。
圖示
所謂圖式 ,就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路,它就像一棵大樹的樹榦,新的樹枝和樹葉長在大樹的樹榦上,學習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學習的新知識都會在大腦的樹形框架下長出新的樹枝和樹葉。
心理學的圖示很多時候指的是個人認知,這裡我們用它來討論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將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跟經驗產生聯繫。比如在給小孩子描述一個抽象的概念的時候,我們會說2+4=6是兩個人跟四個人站在一起就變成了六個人,小孩子可能不知道2+4=6,但是他們對人的概念卻很清楚,於是2+4=6就以幾個人站在一排的形式寫進了小孩子的知識框架裡面了。
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要學會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這樣的學習更符合大腦的認知和記憶模式。學習的過程,用特殊的方式來處理學習內容,將心理處理成適當的形式(對其進行編碼),編碼意味著你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總結重點、複述概要,並對學習的內容加以思考。
環境
通常我們都會建議找一個對學習干擾比較少的地方學習,讓這個地方只用來看書學習,不幹其他活。所以心理上,我們會把這個地方就與學習活動關聯起來,你會發現只要坐到這個地方,就很容易學習。
再者,你在大學寢室裡面學習,然後室友看到了,這個人突然冒出來:哇,小張好認真呀,在看書呢!於是你一臉苦笑回應一下;然後另一個人打遊戲的時候突然大喊:我吃雞了!你心裏面是不是一萬隻草泥馬在飛?
所以談到環境,我們有兩點要分析:首先我們是否會被干擾?然後在心理上,我們是不是「喜歡」這個環境,也就是在思維慣式上,這種環境更滿足我們的心理安全感。
反饋
拿學習數學而言,很多人喜歡數學可能就是做出了很多難題,也許這個難題全班就你一個人解出來了,這個時候你會有充分的自豪感。這就是學習的正向反饋,興趣由此而生。
記得有個例子,就是我認識一個人,他當時考研的時候,並沒有像所有人那樣單純的泡在圖書館看書,他是一邊看書,然後一邊「冒充」老師,把學到的知識在網上教授給和他考相同內容的同學。因為要當老師,所以他必須比其他人更加投入學習,不僅要搞懂,還要講到別人能懂。最後他不僅考上了研究生,還賺了一筆生活費。
在這個過程里,他所接受的反饋就是來自他的「學生」的反饋,來自這些人的崇拜和身份關係的自豪感。
重複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經常性學習要比考試前突擊更有效。如果你使自己落後了,就很難在最後那點慌亂的時間裡掌握新的知識。
生理上,記憶在形成之後的一小段時間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甚至那些很牢固的記憶也是一樣的,初級記憶或說短期記憶要轉化為次級記憶或說長期記憶,需要一定時間(比如學習之後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加工)。而記憶的鞏固過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的中斷,不管是大腦要做的事情還是簡單的分神,都會把萌芽狀態的記憶從頭腦中清除。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重複對於學習而言至關重要。而重複的核心矛盾就是:你認為已經會了。
※心理學:人為什麼會上癮?生理上的癮和心理上的癮不一樣嗎?
※心理測試:四張圖片哪一張最讓你恐懼,測出你的防備心有多重?
TAG:趙小明心理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