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吐峪溝石窟寺發掘再獲新成果

吐峪溝石窟寺發掘再獲新成果

作者:張春海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張春海)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吐峪溝石窟寺的發掘工作又獲得新發現。在此次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吐魯番學研究院共同開展的吐峪溝石窟寺第8次考古發掘中,先後出土一批漢文、回鶻文佛經寫本和「日月星辰」紋樣織物等。

據介紹,此次發掘區域包括東區北部下層遺址群和東區南部遺址群。東區北部下層區域新發現1座塔廟窟、1座佛殿窟、窟前平台和寺院北側牆垣遺迹,確認寺院北側牆垣以外為淤泥堆積層,該區域與早期沖溝相連,用於寺院排洪;出土了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佛經寫本,以及「日月星辰」紋樣織物及陶器、木質建築構件殘件等。其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首題名中有「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的文字,「日月星辰」紋樣織物為高昌地區首次發現的織物紋樣。東區南部區域新發掘2座僧房窟。在已發掘僧房窟東側、南側區域皆發現了成層分布的土坯牆體,牆體內側塗抹石灰層,可能為其他僧房窟遺址。出土遺物包括漢文、回鶻文佛經寫本殘片和世俗文書、回鶻文錢幣、紡織物及木質建築構件等。其中,在編號為E69的洞窟中出土了1件世俗文書《某年丁谷寺借貸麥粟契》,內容為丁谷寺(今吐峪溝石窟寺)與其他寺院借貸麥、粟的契約文書。

學者認為,東區北部下層的發掘為重新認識吐峪溝東區北部石窟寺院的整體形制布局、寺院下層院落範圍提供了新資料;東區北部下層的三個不同時期營建、具有明確重修改建關係的洞窟,為判定不同洞窟形制的相對年代提供了直接的疊壓打破地層證據,也為構建高昌石窟寺群的分期序列和年代框架提供了新線索;東區南部僧房群與東區南部下層塔廟窟、西區南部塔廟窟、佛殿窟等禮懺供養性洞窟時代相同、位置臨近、功能關聯緊密,為探討回鶻時期寺院形制布局、功能分區和吐峪溝回鶻時代石窟寺營造情況提供了新資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太平洋島國恐消失?研究稱吐瓦魯正在變大
安第斯音樂——飛越歷史的神鷹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