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他是最偉大的漢族譯經大師,被魯迅稱為「民族的脊樑」

他是最偉大的漢族譯經大師,被魯迅稱為「民族的脊樑」

玄奘(602-664),尊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三藏」。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

幼年因家境貧寒,隨二兄住於洛陽凈土寺。十三歲時,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曾遊歷各地,遍訪名師,學習《涅槃經》、《俱舍論》、《攝大乘論》等經論,窮盡各家學說。他深感佛理異說不一,決心西行求法,以釋所惑。

大唐玄奘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北方災荒眼中,朝廷准許道俗自行求生。

玄奘即趁機西行,經過姑臧(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涉流沙,越雪山,歷盡艱險你,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極受優遇。

他從戒賢學《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中論》、《百論》、《俱舍論》等論典,兼學梵書《聲明記論》,不久名聲僅次於戒賢。為了更廣泛的參學五年後遍游印度各地,又能溝通大乘中觀學派和瑜伽行派兩大派系的爭論。

玄奘譯經的大慈恩寺

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設立無遮大會,命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和其他各種學派的學者都來參加,玄奘宣講大乘教義,獲得了更大的聲譽,成為當時印度大乘學系的最高權威。

隨後,他謝絕了印度國王和學人的一再懇留,毅然東歸,於貞觀十九年(645年)返回長安。據玄奘自己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他西行取經,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里,途徑一百三十八個國家或地區,帶回大小乘佛典六百五十七部。

那爛陀寺

玄奘回國後,即受到唐太宗召見,力辭這位皇帝要他還俗從政的建議,興趣和精力全放在譯經上。

他有計劃、有系統地翻譯了瑜伽學、阿毗達磨學和般若學的大量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有《大般若經》、《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等。

玄奘精通佛理,譯筆嚴謹,被後人稱作「新譯」(相對於鳩摩羅什的「舊譯」),開闢了中國已經史上的新紀元。

玄奘新譯的《心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佛教的「教內」、「教外」有何區別?
菩薩聖誕之日眾人為菩薩賀壽,沒想到菩薩卻這樣敲打眾人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