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如何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請問師父,「做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意思?我們做教育是不是也要給孩子創造緣,讓他能夠做到真實?怎樣才算是真實呢?

沒有標準答案

真實是一種境界,是我們每個人用人生去尋找的。真實的部分是在他的人生實踐當中發現的,不是你能給他的。我們只是作為媒介,把人類經過幾千年打磨出來的精粹傳遞給他。至於將來他如何運用,那就是他的問題了。

「真實」沒有標準答案。生命有真實的層面,叫求真的精神。求真的精神不是世間的精神,而是出世的精神。他求的不是人間的真理,而是宇宙的真理。

生命需要審美

生命還要有所審美。審美是對天地生機、自然偉大的由衷讚歎。美好的心能夠發現這種美好,能夠真正給人帶來希望。這是感性對理性的超越,如果你只求理性便會有所拘泥。

美好的一部分就是生命,真實的一部分就是宇宙的求真精神。雖然你目前無法做到「真」,但是你有求真的精神,這代表你對生命自強不息的態度。這種態度與宇宙是相契合的。

法無定法,善用其心

在求真的過程中,我們要本著善意去探索。善意是可以著力的,這不僅可以處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問題,還能解決人類的煩惱。當我們秉持善意與外界溝通時,就不會因為刻板、執念而對色、相標籤化。

在現在的社會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貼標籤」,這個標籤是沒有善意的。對別人生命中可聆聽、可溝通、可商議、可探討、可尊重的部分,所有人都很武斷。我們應該在內心裡反思怎樣做到「凡事好商量」,這就是善意的部分。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當你說真實的時候,往往會形成一種我執,甚至是惡意。所以要在這三個層面求:要有追求真實的精神,這是生命的激情;要有對美好生命的希望,這是大家共同的包容;在真正深度羯磨的時候,或者在好的教育方式里,能夠有商量,這就是有善意,不武斷。這是有關真實的三個層面,是具有實踐性的,你們還可以往裡面再加很多具體、必要的成分。

我們對待不同人和事的標準不一樣,佛弟子的生命是很多維的。隨著事情的常態化發展,對於我們能夠面對的人以及自己這顆心,我們都要做出適當的調整,這就是生機與光明。這是佛在世俗中的一種顯現,在《華嚴經》來說就是「善用其心」。這也是佛教最根本的做法——「法無定法,善用其心」。

點一點,禪修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如孝法師新春祝福
一個人要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地承擔責任?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