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孤獨到極致的一首唐詩

孤獨到極致的一首唐詩

什麼是最深的孤獨?什麼樣的詩句才能寫出這種孤獨,唐詩里寫盡這種孤獨的句子私下認為沒有能超過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原詩如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陳子昂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之後,因為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的重視,授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後世稱他為陳拾遺即緣於此),後因直言敢諫,被定為「逆黨」反對武后,由此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時,陳子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對陳子昂加以迫害,最終陳冤死獄中。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詩風骨格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而最有名的代表作即這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的陳子昂)

這首詩大概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即697年,前一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軍中擔任參謀,後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不被採納。稍後,他又進言,武不聽,反降其為軍曹。連遭挫折的詩人一肚子鬱結,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就是幽州台,現在在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

「前不見古人」,自然是指前代的賢君不可復見,「後不見來者」,當然是後世的賢明之君來不及見到,如果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陳子昂覺得自己生不逢時,登台遠眺,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由此感到孤單寂寞,思前想後,心緒無從著落,陳子昂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從詩句式出發,陳子昂採取了 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而《楚辭》之中屈原的《遠遊》篇中有類似的句子「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從語意上來看,陳子昂化用的就是《遠遊》中的意思,只是陳子昂的意境更加蒼茫遒勁鬱勃。

初讀此詩,總覺得該四句整齊,似乎這樣更像詩,也更容易記誦,後來揚聲長讀楚辭,漸漸知道這首詩的音節之妙,我們從音節讀法上來看句式停頓,讀讀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後兩句每句之中加了虛詞「之」和「而」,讀的時候多了兩處停頓: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處停頓,使音節上更加舒緩流暢,讀來如曼聲長嘆,更顯出陳子昂的無可奈何,如果去掉這兩處停頓,顯然音節上太過急促,並不利於情緒表達。

(屈原與《楚辭》)

我們再來看看陳子昂的人生經歷。

陳子昂有兩次落第的經歷,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還鄉。回故里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又落第。

陳子昂第二次落第之後,恰逢一個人當街叫賣胡琴,索價百萬,圍觀者甚眾,但卻無人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古代一種計量單位)買之。第二天,陳子昂在長安宣陽里宴會豪貴,捧琴感嘆道:「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這種做法,即便放在現代仍堪稱優秀的營銷,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了他的文章之後,驚嘆道:「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陳子昂從此名傳帝京,漸為世人所重。

24歲進士到最後直言進諫、不納、降職,壯志難酬的陳子昂38歲解職還鄉,後被奸人陷害入獄,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20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一代大詩人,死於小吏之手。陳子昂死的時候,只有41歲。

(陳子昂墓)

了解完陳子昂的生平,再看這首詩,短短如五絕,但卻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無奈,每每讀及,都會在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是無奈、孤獨,以及由此引發的深度悲傷,這種悲傷,不是個人感情的小悲傷,小情緒,而是大格局的,是「天問」式的,是家國情懷的,是追尋人生終極意義的悲傷,因此,平常人,特別是遭遇坎坷的人,讀到此詩,極易感同身受。

(【唐詩閑讀】之5,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三密一疏
篆刻學習:別埋怨你手裡的石頭了,趙之謙的青田石不還是拍了1200萬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