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攻城真的只是順著梯子往上爬嗎?別傻了!

古代攻城真的只是順著梯子往上爬嗎?別傻了!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不論是車輪戰,還是在固定點排兵布陣,都是首選的戰爭方式,往往攻城戰是最後一個選擇。因為決定攻城就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就算付出犧牲也可能換不來攻城戰的勝利,所以第一個爬上雲梯的人往往結果都是死,但還是有人願意冒死爬上雲梯,來做第一人。

攻城戰就是以城牆為依靠,以城門為主要防守和反擊地點來進行的一場殊死之戰。攻城的一方,往往是在人數或者兵器比較領先的優勢一方,守城的往往就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在戰爭中被迫退往城中或者沒有能力反抗的。

可是處於優勢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攻破,攻城軍隊也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選擇攻城就是選擇了打和防兩面,不僅要和城牆外的守方軍隊殊死拼搏,派去攀爬城牆也要肅清道路,還要防著城牆上時不時地冷箭,潑滾油,扔石頭這些守城裝備的襲擊,靠近城牆也要越過陷阱,甚至城門也會突然開啟,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攀登雲梯是如此危險,第一個爬上雲梯的人有很大幾率成為炮灰,那麼為何還總有人願意第一個爬上城牆呢?實際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第一個登上城牆的人,受到的賞賜是難以想像的!」第一個登上城牆,在古代的軍事術語中被稱為「先登」,而「先登」也被稱為「首功」,賞格甚至超過了斬將奪旗。但凡經常能夠先登者,往往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以漢代的樊噲為例,他在反秦戰爭中就屢次先登,幫助劉邦打敗章邯,最終被封為侯爵。而另一名勇將周勃也同樣如此,劉邦在攻打下邑、嚙桑時,周勃兩次率先登城。後來周勃能成為定國安邦的重臣,與他敢於先登的武勇是分不開的。

三國時代,曹操一方有個將領名叫樂進,此人曾被後人稱為「先登之王」,他在濮陽擊敗呂布,在雍丘擊敗張超,在苦縣擊敗橋蕤,在南皮擊敗袁譚的戰役中,都有先登之功。而樂進也從一個低級別的軍官,升格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成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唐朝有個猛將叫做張士貴,曾在攻打高句麗的戰爭中屢次先登,為了表彰他,唐太宗專門說:「卿有先登的功勛,有超恆准,賜奴婢八十口、絹彩千餘段、金一百卅挺。」不說以後的提拔,就說眼前立刻賜下的財物,這也值得搏一記。

在明代,「先登」的賞賜也非常高。例如,李如松率領明軍攻打日軍盤踞的平壤城時,就曾下令:「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在古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人民幣,5000兩就相當於150萬元,其賞格之高令人咋舌。

在大部分影視劇裡面,雲梯差不多都是用兩根竹子做成的,沒辦法,畢竟只是拍戲用的道具。不過這也誤導了很多不了解雲梯的觀眾,以為雲梯就是那麼簡陋。其實不然,雲梯在古代是攀越城牆攻城的大型戰爭器械,並不是簡單的梯子,而是下面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同時配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甚至帶有滑輪升降裝置,所以並不是守城的人想推倒就能推倒的。

雲梯除了攻城之外,還能登高望遠偵探敵情,《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曰:「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關於雲梯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雲梯是魯班發明的,當時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之目的,便命令魯班製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架雲梯。二是認為雲梯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魯班只是加以改進。

戰國時期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唐代的雲梯又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咱們看影視劇,古代戰場一到攻城,士兵們就扛著梯子衝上去,完全不顧上面的飛矢落石,難道攻城只能這樣?

真不是,別忘了咱們還有攻城戰車。

一說到攻城武器,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投石機。對,投石機是很重要的攻城裝備,可以對城池造成巨大的破壞。

但是今天先不講這個,講講別的攻城戰車。

古代戰爭,攻城是最重要的目的,因為一座大城池,往往是一座堅固的堡壘,金錢糧草,補給休息,都全靠城池提供。

再加上敵人的有生力量,會佔據城池保護,進行戰略部署,所以必須要打。

但是城池一般高大堅固,裡面又糧草充盈,怎麼打才能減少傷亡呢?

其實從春秋時期開始,人們已經把攻城戰車推向了戰場,讓攻城戰爭變得更加複雜,更加精彩。

咱們先看看基本款,衝車。

衝車就是把一根大圓木裝在車架上,由士兵推到城門口,衝撞城門。衝車有簡單有複雜,簡單的士兵直接頂著盾牌推過去,複雜一點的結構為木屋形,一般有四輪或者六輪,外面蒙上牛羊皮,防備弓箭襲擊。

還有一種臨車,顧名思義,居高臨下的車。這種車一般很高,一般能達到十米以上。在上面既可以偵察,又可以設置箭樓,居高臨下攻擊守城士兵。

雲梯車,這個就是複雜版的雲梯,有護盾,有升降設備,帶輪子,直接推到城牆邊作戰。相傳這是春秋時期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的。

最後再說一個巨型攻城車,這種攻城車專門用來攻擊堅固城池,絕對算是城牆的剋星。

巨型攻城車分為上下五層,體型巨大。攻城時,士兵會把它推到城牆下,下層的巨大圓木會猛烈撞擊城門或者城牆。

上面的箭樓會有士兵發射弓箭,上層還能伸出長梯,直接搭在城樓上,士兵順著梯子就能直接攻上城樓。

想想看,要是有影視劇能完美展現這些戰車攻城的畫面,該有多精彩。

三國時代另一種攻城工具是投石機,它們的效果無疑更加粗暴直接。在三國時期、張晏曾轉引過《范蠡兵法》的一段注文:「……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關於投石機的最早記載。雖然《范蠡兵法》很可能是漢代的假託之作,但其創作基礎,也無疑是前人經歷過的戰爭形態。

《武經總要》中的投石機,三國時代的投石機在原理和結構上與其差別不大

如果說投石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漢以前,那麼,它們在漢末三國時代則得到了巨大發展,並演變成了一種成熟的武器。其中最關鍵的一個節點就是官渡之戰,在曹操袁紹兩軍沿河對峙期間,袁紹利用沙丘建起高台,居高臨下向曹軍拋射箭雨。

《漢魏春秋》記錄說,在危急時刻,曹操想到了古書上記載的投石機。按照原理設計完成後,隨軍工匠又在投石機下方安裝了底座和車輪,使之成為可以移動的武器。這種武器當時被稱為「霹靂車」,它們拋出的石彈很快摧毀了袁紹的高台。

雖然「霹靂車」的細節依舊不得而知,但以古代的標準,其技術的普及無疑相當之快。就在官渡之戰結束後不到10年,投石車已經出現在了孫權和劉備的軍隊中——同時,為讓它們擁有更強的戰鬥力,工匠們也在對其進行改進。比如曹魏政權的博士馬鈞便設計了一種連發的投石機,它將傳統的投石拋桿重新設計成了一個轉輪,通過機關,人力和畜力能驅動其高速旋轉——達到一定速度後,輕型石彈會被連續拋射出去,而且射程也相當可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煙灰笑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張三丰深愛郭襄,為何從沒有去尋找過她,原因讓人不可思議
川島芳子真的沒有被槍殺嗎?她為何酷愛男裝?

TAG:煙灰笑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