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知識】不要俸祿的史學家

【文史知識】不要俸祿的史學家

原標題:【文史知識】不要俸祿的史學家


清初有一位不要國家俸祿,不收傳主後人賄賂,專心修成《明史》的史學大家萬斯同。萬斯同(1638-1702),浙江鄞縣人,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萬斯同幼年聰慧異常,十四五歲時,他已遍讀家中藏書;十七歲那年,其父又送他跟諸兄一起受業於浙東學派的一代宗師黃宗羲,成為最得力弟子,熱愛明史的研究。後來有機會專門研讀了明十五朝實錄。為他以後編纂明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但是正如其師黃宗羲一樣,萬斯同也重氣節,不願為清廷的官。1678年,有大臣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他堅辭。1679年,大學士徐元文任修明史館總裁,又薦他入館,他開始仍不願去,但老師黃宗羲覺得這是挽救明史的好機會,勸他赴京。送別時,黃宗羲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托布衣」的名言相贈鼓勵他。當時,凡入史館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祿,但萬斯同赴京後,只寓居於徐元文家,不受官職,不受俸祿,以布衣身份入館修《明史》,擔任實際上的主編,前後達十九年。


萬斯同


萬斯同對明史情有獨鍾,研究深入,編纂嚴謹。所以萬斯同堅持史實至上,絕摻不得任何渣滓。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載:有個運糧餉的官員,半路上遇到強盜,嚇得逃到山裡而死。死者的孫子懷藏白銀,送給萬斯同,請求他把死者附在《忠義傳》里。萬斯同說道:「史家之筆是中流砥柱,歪曲不得。你想讓我當第二個陳壽嗎?」一脈相承的是,後來萬斯同的侄子萬言,又參加了《明史》的編撰工作,專門負責寫明崇禎長編。好多當時重臣的後人,紛紛入京賄賂他,求他美化其先祖,以減輕其先人的罪責,萬言當即嚴詞拒絕說:「史家之筆金不換,你們不知道我的為人,難道不知道我叔叔的為人嗎?」來賄賂的人都羞愧而退。

正是有了這樣的氣節和操守,萬斯同編著的《明史》在廿四史中,被看成除了「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以外最好的史著。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儘管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萬斯同的500卷本《明史稿》,被刪改編輯成332卷的《明史》,雖然沒有屬萬斯同的名字,可是歷史是公正的,大家仍然記住了這位布衣入館的一代史家萬斯同,對此最有貢獻,更記住了萬斯同堅守職業操守的高尚情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文史知識】古今名人過春節
李斯:不得好死的秦國「法官」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