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骨感現實後面的商機與陷阱 區塊鏈底層技術尚不成熟 大範圍應用有限 時不待我的衝動成敗幾何?

骨感現實後面的商機與陷阱 區塊鏈底層技術尚不成熟 大範圍應用有限 時不待我的衝動成敗幾何?

作者 劉洋,消費金融學派發起人,消費經濟、普惠金融專家,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消費金融論》《互聯網消費金融》(1-4版)《實戰理財:讓你的財富滾起來》《股民隨身寶》《贏道:成功創業者的28條戒律》《浙非產能合作發展報告》等消費經濟、普惠金融暢銷書作者,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員、兼職教授。金融與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區塊鏈與產業金融研究院院長等。

導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網、大容量伺服器等軟硬體升級,區塊鏈技術成為新的熱點,並通過比特幣的「代碼變金鳳凰」的神話而被更多人拾掇起來。但是,區塊鏈底層技術並不成熟,大範圍應用較少,監管政策法規相對滯後,這波浪潮背後有多少在沙灘上不言自明。

不過,區塊鏈技術和背後的數據主權、普通用戶主導、去中心化等商業模式創新,確實在顛覆傳統的金字塔型利益分配機制。因而受到廣大網民,特別是飽受中心化機構壓榨價值的投資人的青睞。

在傳統計算機、互聯網、軟體系統等信息技術來看,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遊戲規則制定權。比如,機器語言0和1、電腦操作系統Windows、手機操作系統安卓和蘋果,全部都是歐美國家的專屬。互聯網誕生在西方,降低了傳輸成本,提高了傳播時效,但是免費外衣背後是對數據主權的忽視和踐踏,也就是人們的數據信息、隱私資料在互聯網社會對於電商、銀行等掌握用戶大數據的中心機構而言變得越來越透明,無論用戶授權與否,部分上述機構都會拿來進行商業化處置,造成了信息泄露、惡意植入、商業欺詐等問題。

劉洋研究員認為,區塊鏈技術具有共識信任體系、記錄無法篡改、去中心化、可追溯、可編程(自編程)等特徵,能夠降低審核清算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資產利用率,減少對中心節點(或可認為傳統莊家、坐商、發起行)的不信任,讓數據資產流動更加透明便利高效,被稱為智能型、智慧型、可信任的「機器人」。這比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模式、UGC社群型運營機制有了全面的升級。

阿里巴巴副總裁高紅冰在《關於區塊鏈認知的對話》中斷言,「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到計算經濟時代,一個鋼筋水泥為標誌的銀行信用大廈,正在被一個數據為土壤的區塊鏈信用所取代。」目前區塊鏈在支付、結算、清算領域發展迅速,未來擁有重構貿易金融業基礎架構的潛力。但這項技術仍處於試水階段,金融機構在謹慎探索,既不能在這項可能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上落後,又要避免其對現有業務造成破壞性影響。

今天的人民日報也刊文:由於區塊鏈公開透明、難以篡改、不依賴中介機構的特點,區塊鏈可以實現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價值傳輸。人們有望基於區塊鏈建成價值傳輸的互聯網。在價值互聯網中,價值傳輸成本將極大降低,生產力將又一次獲得極大解放。

值得關注的是,區塊鏈底層技術並不成熟,大範圍應用較少,監管政策法規相對滯後,這波浪潮背後有多少在沙灘上不言自明。不過,本輪熱潮對於中國和其他國家而言,都是同樣的起跑線,最終名次還未定論。到目前為止,區塊鏈為人所樂道,也就是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興起,以及伴生的爭議和監管。如同區塊鏈創始人中本聰至今還未能確認是何方神聖一樣,區塊鏈更多呈現出來的是一座巨大金礦,但是朦朦朧朧並不知道在哪裡能夠掘金,或者說不同人有不同的坐標,有的人已經開挖了,有的人還在討論罷了。

據網易財經報道,2017年1月1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聯合IBM(中國)有限公司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託管系統,這是中國銀行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公開應用於銀行核心業務實踐。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表示:「區塊鏈技術能夠低成本地解決金融活動中的信任難題,將為多方交易帶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信用的高效交換,具有推動金融業深刻變革的潛力。」

另據報道,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愛心捐贈平台上,捐贈人能了解到自己所捐款項具體使用情況。浙商銀行在2017年初上線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彙票產品。中國銀聯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行積分兌換系統,用戶在一家銀行的積分可以兌換其他銀行的積分獎勵。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互聯網消費金融》《實戰理財:讓你的財富滾起來》等百姓金融學專著作者劉洋研究員認為,郵政儲蓄銀行應用區塊鏈技術,目前業務還不大,但是風向標意義遠大於現實價值,也可認為區塊鏈技術首次從紙上談兵、草根探索到國家隊應用,換言之該技術已經在更高層面形成了共識。

貴陽提出的主權區塊鏈架構

劉洋研究員多次在講座和發文提示,目前各家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尚不成熟,要防止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傳統業務的顛覆性破壞,可以從消費金融、資產託管、數字資產、積分權益交易等非傳統業務開始,率先掌握技術應用創新的先發優勢。

其二,謹防利用「區塊鏈」這個標題黨去從事法律禁區的業務,以及尊重用戶、讓用戶持續獲益才是基石。從時間軌跡來看,複雜技術忽悠不了監管層和消費者,不過給自己穿上了「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合法合規、做長做久與做強做大一樣重要。

這個觀點在今天的人民日報上有了類似表述:由於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塊鏈從業人員魚龍混雜,甚至有的從業者發布一些只有名字、無戰略、無團隊、無開發的「空氣項目」,吸引風險承擔能力不足的散戶參與其中,這不但是對行業自身的戕害,還給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

以數字貨幣為例,據媒體報道國內有3000多種打著數字貨幣、虛擬貨幣、ICO(代幣)等類金融產品交易,加上比特幣等舶來品,中國玩家參與的資金恐怕得上萬億。

由於不少「數字貨幣」缺乏有效的價值、資產和權益對標,只是根據參與人群、交易時間、自定義演算法進行交易,前期往往操縱輿論和自媒體進行稀缺性引導,並帶有拉人頭分潤、高速率單邊上揚製造利多效應,以信息不對稱優勢吸引缺乏金融常識和辨別能力的社會公眾參與,用自定義的「數字貨幣」去人為對標法幣,偷換「去中心化、恆量發行」等概念,只能是以新參與人群的投資來給付前期參與人員的收益,陷入龐氏騙局。

按照金融業佔GDP8.5%測算,2017年中國GDP為82萬億,那麼數字貨幣近年的增加值和製造的槓桿恐怕是一個天文數字,到了不得不管的階段。

監管層對非法數字貨幣持嚴管和嚴打態勢

市場從業者、投資者一瞬間蜂擁而至。不過,中國版的數字貨幣還遠沒到全面成熟和實踐鋪開的階段。前段時間,央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等機構成立了消費積分研究中心,還有不少機構都在積極研究數字貨幣。立法、標準、監管、技術、知識產權、演算法等等,系統的理論成果還不多,多的是利益驅動的人云亦云。

國際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從一文不名的代碼短短數年蛻變成市值百億美元,實質在於其交易規則和區塊鏈等應用技術創造了如此市值。儘管目前看來數字貨幣市場相對穩定,對法幣和金融系統的惡意衝擊還沒有顯現,但關鍵技術尚不成熟,還不能替代法幣。

在看不清未來的情況下,緊急叫停只能是唯一選項。

2013年12月,央行等多部委曾聯合印發《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要求現階段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不得以比特幣為產品或服務定價。比特幣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只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變相ICO活動的風險提示》,呼籲「對於IMO模式以及各類通過部署境外伺服器繼續面向境內居民開辦ICO及『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服務,發現涉及非法金融活動的,可向有關監管機關或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舉報,對其中涉嫌違法犯罪的,可向公安機關報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員應加強自律,抵制非法金融活動,不參與任何涉及ICO或炒作「虛擬貨幣」的行為。」

201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營業管理部分別對11日起針對京滬3家比特幣交易所的現場檢查有關情況進行通報,其中上海的比特幣中國存在超範圍經營、違規開展配資業務、投資者資金未實行第三方存管等問題,而北京的幣行、火幣網違規開展融資融幣業務,導致市場異常波動,且未按規定建立相關反洗錢內控制度。

2017年9月,央行等多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北京下發《北京地區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清理整治工作要求》,要求各虛擬貨幣交易所於9月20日18時前制定清退方案,並於15日24時前發布公告,明確停止虛擬貨幣交易的最終時間,並立即宣布停止新用戶註冊。

2018年1月,央行營業管理部(支付結算處)下發了《關於開展為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針對虛擬貨幣交易支付結算服務提出監管要求,明確嚴禁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服務,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於虛擬貨幣交易。

另外,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在組織的培訓、會議以及出版的成果上,也多次普及了數字貨幣的發展歷程,解讀了相關政策,並建議企業和投資者要審慎參與,做好風險管理。

需要關注的是,由於針對數字貨幣的立法還沒有出台,中國的主權數字貨幣還沒有發行,數字貨幣的評估標準還沒有出台,如果對所有的數字貨幣、虛擬貨幣一刀切不太現實,例如對標權益的遊戲幣、消費積分等視為虛擬貨幣的數字資產也不應該被直接拿下。

另外,經過一年多的監管加強加量,若干數字貨幣發行和交易平台因為涉嫌非法集資、傳銷、擾亂市場經濟秩序、金融詐騙等法律問題關停,也有虧空者關門跑路,不過市場上還存在一些換裝的地下交易平台。可以說,只要投機存在,監管就一直在路上,只會加強,不會放鬆。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通過監測發現,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已有一定的場景,包括數字貨幣、數字積分(資產)交易、金融服務、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公益管理等。

另外,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還成立了區塊鏈與產業金融研究院。顯然,區塊鏈的發展和普及,首先需要大量科普性的專著、培訓和輔導,成為理性參與的基礎。要讓區塊鏈技術回歸到其本質,而不是被這個概念忽悠和綁架,成為變相的中心化欺詐模式。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消費新時代三部曲——《消費金融論》(劉洋著)、《消費商》(龐博夫著)、《工匠精神》(付守永著)。為了促進消費新時代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實效性、針對性、創新性的智庫成果,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指導,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8消費新時代國際論壇暨《消費金融論》《消費商》《工匠精神》新書發布會將於2018年3月31日-4月1日在北京召開,將舉辦專家演講、圓桌論壇、新書發布、行業交流等系列活動。

《消費金融論》是原創的中國版消費金融專著,也是暢銷書全國首部互聯網消費金融普及版專著——《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理論篇,匯總了消費金融學派發起人、普惠金融專家劉洋研究員及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數年來的研究、諮詢和實踐成果,力圖將消費金融這個新興金融學和前沿學科轉化為白話版的理論解讀、案例剖析、模式設計和工具打磨,全面理清消費金融的前世今生和完整內涵,回歸「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本義,共同擁抱300萬億的消費金融鑽石時代。

《消費商》是消費商理論的創立者、踐行者龐博夫教授著述,全面系統解讀消費商的定義與內涵,梳理消費商從萌芽、產生到成長、壯大的整個發展歷程,挖掘這種模式與這樣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在信息時代的商業價值,同時對當前的消費商模式與典型案例做出分類總結,涉及直銷、O2O、F2C、共享經濟、微商、P2P、分享消費體驗、共享消費、合伙人、股東股權等模式。

《工匠精神》本書以「工匠精神」為基線,從歷史、政策、現實、人為等多維度,深刻剖析了中國缺乏工匠精神的因素。並針對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結合具體案例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法,既有思想上的「醍醐灌頂」,也有行動上的「精心指導」,包括厚植工匠文化、注重頂層設計、進行匠心管理、培育中國工匠、進行品牌路演,從五大行動路線圖給出了全方位、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建議和落地方案,以期能重拾工匠精神,為祖國的強大貢獻薄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輔仁卓越新消費 的精彩文章:

TAG:輔仁卓越新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