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賺再多錢也留不住——道教財富倫理觀芻議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賺再多錢也留不住——道教財富倫理觀芻議

財富倫理觀是反思財富的價值、思考財富的創造與使用而形成的倫理觀念。先秦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揭示的就是社會總體財富多寡與社會道德水平之間的關係。

道教的財富倫理觀,最根本的主張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的獲得必須是正當的。

道教認為,人人都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都應該努力去創造財富。《太平經》說:「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夫人各自衣食其力。」這就是說,人應該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而不肯力為之,反致饑寒,負其先人之體。而輕休其力不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饑寒。但常仰多財家,須而後生,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後生。所以然者,天地乃生凡財物可以養人者,各當隨力聚之,取足而不窮。反休力而不作之自輕,或所求索不和,皆為強取人物,與中和為仇,其罪當死明矣。」由於自己懶惰而造成饑寒,那就辜負了上天賦予自己的能力。

道教的神仙信仰中,包含神仙賜予財富的內容。財神信仰就是典型的表現。歷史人物范蠡,就是因為善於經營致富而被奉為文財神的。道教認為,敬奉神明,持誦道經,可以獲得財運。如《玉皇經》說:「若人慾求資財殷富,如法奉持是此真經,即得財寶充溢,衣食自然,慶流子孫,傳之萬世。」而道教法物、咒語也能夠使人獲得財富,如傳為東方朔所著的《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並序》說:「子有中嶽形,所向惟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離明端象燈儀》說:「家有天尊咒,財物得阜昌。

從社會角度來說,道教明確指出,「民之利用厚生,非財不立」,因而希望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理想的社會景象就是:「府庫資財甚滿盈,兵戈永息樂昇平。民歌有道圖長治,報國勤看《大洞經》。」

但是,具體到個人來說,道教總是勸人要少私寡慾,淡薄名利,不汲汲於追求財富。《老君崇百葯》就說:「不多聚財是一葯。」「不多貪財是一葯。」個人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是:「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

道教特彆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道教的種種戒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劉宋道士陸修靜所撰《受持八戒齋文》中說:「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玉清經·本起品》載元始天尊所說十戒中的第七戒規定:「不得欺凌孤貧,奪人財物。」《妙林經二十七戒》中說:「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妄取人財。」《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規定:「不得橫求人物。」「不得強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錢以上物。」道教認為,以不正當手段謀取財富的人,必遭惡報。《太上感應篇》說:「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忘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可見,道教力圖以因果報應說來勸戒世人:非我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在財富的分配上,道教主張「損有餘而補不足」。道教認為,社會上的財富乃是公有的。《太平經》說:「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因而人人有權享用社會財物,不能容許少數人佔有大量財物、多數人極端貧困的不合理現象的存在。《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少內(指皇室倉庫)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知乃萬戶之委輸,皆當得衣食於是也。」由於財富乃天下人所共有,因此,《太平經》對那些「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的為富不仁者,予以嚴厲的批判。經中痛斥富人「不肯以力周窮救急,令萬家乏絕,春無以種,秋無以收,其冤結悉仰呼天,天為之感,地為之動。不助君子周窮救急,為天地之間大不仁人」。

《太平經》認為,陰陽二氣交通而成和氣,萬物才能生存。人應當效法之:「和氣者相通往來,人有財亦當相通往來。」若聚斂錢財,而不肯救濟貧困,就是阻塞和氣的流通,「與天地和氣為仇」,必然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總體來看,針對普通人,道教在財富問題上的觀點是:一是對財富的追求要適可而止,不可貪得無厭;二是即使富裕了,也還要節儉;三是要扶危濟困,不能為富不仁。《初真十戒》的第七戒說:「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這一規定,以簡煉的語言,包括了上述三個方面的告誡。

針對修道之人,道教主張不積累任何財富。《道德經》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應該遵從「聖人無積」的教導,對世俗的財富不要有任何貪求。《老子想爾注》說,修道之士「於俗間都無所欲」,「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衣弊履穿,不與俗爭。」《丹陽真人語錄》說:「飢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縷縷,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總之,修道之士,出塵離俗,安貧樂道,於世間無欲無求,當然更不會為財富而累身。

那麼,對於信徒的布施,該如何處置?道教歷來的做法是,一部分用於維持道眾的基本生活,一部分用於宮觀建設,其餘的則全部用於賑災濟貧。歷史上記載有許多道士散財濟貧的故事。當今道教界在捐款賑災、捐資助學、扶危濟困等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貢獻。這既是道教的優良傳統,也是道教的精神風貌所在。(文/尹志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天師府丁酉年謝太歲法會圓滿結束
淺譯《六十四日說法》之 秘傳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