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連之源絕非俄語,而是600年前的大明朝古語「褡褳」

大連之源絕非俄語,而是600年前的大明朝古語「褡褳」

「大連」並非源自俄文「Дальний」(達里尼),而是古語「褡褳」。

據井上謙三郎著《大連名稱之來歷》記載,大連源自褡褳,錢袋之意。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西方傳教士製作的簡要地圖上即有「Dalian」標記。

日本人還認為,如果沒有此圖,那麼英軍1860年的軍事行動就是盲目行動,很難在大連灣一帶實現登陸。

英軍佔領大連後,1860年6月至7月間,約翰.瓦特(J. Ward)在採訪大連土著的基礎上,又重新繪製了大連灣的海圖。旅大地區的山川河流大多使用英文命名,大連灣仍按照原有讀音標註為「Ta Lien Wan」。

新地圖刊發在《英國海圖》上。此後,中、日、俄、法等許多國家紛紛翻譯並使用這份海圖。

1879年10月25日,李鴻章《條議海防》奏章中首次出現了「大連灣」:「大連灣距金州灣三十里,系屬海汊,並非海口,實扼北洋形勢,最宜灣泊多船。」

俄國人則把「Ta Lien Wan」翻譯為Талянвань(音同「大連灣」)。

俄國租借旅大後,改大連灣為達里尼。

1899年8月11日,尼古拉二世頒布敕令,朕已宣告:

佔領Талянвань後,向世界各國的商務船舶一律平等開放。要把這一點解釋明白。帝國將逐步在該港附近建設一都市,朕認為將它命名「Дальний」(達里尼)最為適宜。

Талянвань與Дальний讀音不同,絕非諧音,是俄國短暫統治的臨時命名。

1905年1月27日,侵佔大連的日本遼東守備軍司令部下達第三號令——從1905年2月11日以後,「青泥窪」改稱「大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丟的大連街 的精彩文章:

TAG:海南丟的大連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