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閱讀的一切必將匯合

你閱讀的一切必將匯合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這個假期,我們將陸續推送本刊記者的私人書單和讀書心得。春節長假,忌暴飲暴食,忌「農藥」「吃雞」,宜陪家人,宜讀好書。

常常懷念少時讀書的快樂,閱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手邊抓到什麼書,就囫圇吞棗地吃下去,完全不加辨別。睡覺的時候躺在被窩裡看,上課的時候遮遮掩掩,藏在桌肚裡看,爬樹的時候坐在老樹的枝椏上看,太陽從樹葉的間隙里照進來,兩條腿猴子一樣垂下去。這些幸福時光被封在了水晶里,我久已沒有享受這種樂趣了。成年之後的讀書更像角力和賽跑,不得不講究目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在庸常生活中,撕扯出有限的精力和好奇。常有讀到一半就丟下的書,像沒有下完的棋,開封即棄的酒,來不及告別的戀愛。這些書東一本西一本地,臉朝下胡亂扣在那裡,攤開在中斷的頁碼,提醒著自我的荒廢。

過去的2017年,以我個人狹窄的閱讀趣味,看過並且覺得不錯的書如下:

小說

1、《走在藍色的田野上》 克萊爾?吉根 著

馬愛農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克萊爾?吉根,極其低產的愛爾蘭女作家,這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八個短故事,卻耗費了寫作者八年光陰。她的小說獲獎無數,被認為是水準穩定的大師級作品。其中《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護林員的女兒》《花楸樹的夜晚》幾篇尤其清冽,彷彿蘸著紫墨水書就,在愛爾蘭詭異的野風中翻動。吉根曾經來到中國,並開設過一個短期的寫作培訓課程,在學生眼裡,她害羞,笨拙,她告訴他們,在寫作這件事情上她從不相信天才,本質上,所有的創作都是關於時間,關於不可挽回的損失。

2、《大裂》 胡遷 著 九州出版社

知道《大裂》這本書是因為胡遷的自殺離世,新聞里看到他的照片,一個長得好看的男孩,乾淨羞澀,因為個子太高,而有一種格格不入和屈尊俯就的姿態。《大裂》是這位青年導演在台灣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作品,這本書收在購物車裡久久沒有下單,因為我對類似徵文作品都有一種刻板印象,覺得那不過是青澀的處女作。結果我錯了,《大裂》非常精彩,有真正的荒誕和洞見,閱讀的過程如同一場漫長的撕裂。我記得一口氣讀完的那個下午,我們家旁邊的shopping mall恰好在那個時候燃起了熊熊大火,救火車呼嘯而至,交通徹底癱瘓,空氣中充滿煙霧和焦糊的味道,不斷有燃盡的灰屑飄落,像在下一場黑色的雪,我拉著孩子奔跑在一個災難片里。我甚至覺得,勢利的文壇可能已經失去了它最有潛力的天才作者。

胡遷

3、《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 弗蘭納里?奧康納 著

張小意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前些天看到幾個朋友同時在推薦弗蘭納里?奧康納的《小說的本質和目的》,似乎是奧康納在某次課程中的分享,這幾乎是我看到的關於小說秘密的最中肯和精確的一次表述。很多作家樂於分享自己的寫作心得,但每個寫作者情況有別,你在中間能收穫的不過是一鱗半爪,像奧康納這樣一次性說出大部分真理的並不多見。跟克萊爾?吉根不同,奧康納相信天才,她寫作是因為她有天賦,她有把日常小事書寫得波雲詭譎的能力,總是能在現實中把富有啟示意義的瞬間辨認出來。這個天才女作家在我這個年齡已經死掉了,死於紅斑狼瘡。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她童年時的經歷,據說她5歲的時候曾經教會矮種小雞倒退走路,當時百代電影公司派人到她家拍下了這一絕技,並作為滑稽短片在全美上映。她後來寫出了《鳥禽之王》,可惜這次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奧康納三部作品中並未收錄。《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里的故事大多跟死亡有關,這位天主教徒總是在打量著信仰、道德和倫理,幸運的是,她一生都沒有遭遇過真正的懷疑危機。

4、《山區光棍》 威廉?特雷弗 著

馬愛農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個漂亮姑娘失手殺掉了她的殘疾妹妹,陌生的青年人出於同情,出庭作偽證幫她脫罪,之後他們長期保持著朋友關係,誰也不敢朝愛慕的方向多走一步,因為那個秘密始終橫亘在他們之間:他知道她殺了人,她也知道他知道她殺了人。

一個孤獨而可笑的單身漢,愛上了他朋友的太太,他是他們家的常客,一個拿不出手的客人。突然,朋友要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老單身漢驚慌失措,他試圖在他們的新家附近買房子,跟他們共同生活,秘密的愛慕慘遭暴露。他們逃也似的丟下了他,他再也不能追上去了。

一個沉默的年輕人,每年都去拜訪海邊一對富有而無子嗣的夫婦,誰也沒有對他說過什麼,但他還是猜到自己是老先生的私生子,等這對夫婦過世,他將繼承整座農莊。在餐廳里,他對一名纖弱女子一見鍾情,女人顯然有一個糟糕的丈夫,丈夫不體面地喝到爛醉,他幫助女人把她肥碩粗魯的丈夫扛回房間,醉漢睡得不省人事,他們倆就在旁邊的地毯上做愛。他第一次有了滔滔不絕的願望,想向她和盤托出自己的身世,想帶她去看農莊的每一個角落,但是他很快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失意女人用來報復丈夫的泄憤工具。

……

這些故事裡有什麼共性嗎?有的。所有的故事都關於根本來不及成形的愛,和必然來到的崩壞。

5、《佛羅倫薩的神女》 薩曼?魯西迪 著

劉凱芳 譯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佛羅倫薩的神女》剛剛出版,就成為當年布克獎的大熱門,倫敦大學教授約翰?薩瑟蘭宣稱,如果這本小說贏不了布克獎,「我就把我這本樣書撒上調料,吃了它。」

這本書最後沒有得獎,但事實上,魯西迪寫的小說,根本不需要調料,你就可以一口吃掉它,它們總是充滿奇幻的想像,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滔滔不絕如同說書人,故事性相當強,本身已經調味得很豐富了。《佛羅倫薩的神女》發生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不久的16世紀,在東方莫卧兒王朝時的印度,在西方美第奇政權時的義大利。歷史之必然潮流的鏡像,是偶然性、陰謀與愛情。東西方跨文化一直是印度裔英國作家魯西迪最鍾愛的母題,他也具備把歷史和哲學融入通俗小說的能力。

6、《騎兵軍敖德薩故事》 伊薩克?巴別爾 著

戴驄 譯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每個故事都特別短,但是讓你倒抽一口涼氣。在《歐洲人》雜誌選出的一百位世界最佳小說家的榜單上,巴別爾名列第一。博爾赫斯、厄普代克、馬雅可夫斯基、愛倫堡、高爾基、海明威統統是巴別爾的擁躉。巴別爾冷靜又殘酷,關於戰爭、關於政治,他在書寫中永遠把殘忍的真實置於道德之先,近乎不仁。

7、《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上海文藝出版社

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 著陳以侃 譯

僅其中《黑暗茫茫》一篇就讓這本小說值回票價了。

文藝評論與人文社科

1、《絕對批評》 羅伯特?休斯 著

歐陽昱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上世紀60年代,在澳大利亞「尚屬嬰兒期」的評論家羅伯特?休斯來到紐約,並成為《時代》的藝評人。當時的紐約已經從羅馬和巴黎手中接過了文化中心的接力棒,蒸蒸日上的當代藝術成為戰後文化的焦點,羅伯特?休斯親身參與和目睹了整整三代傑出的畫家和雕塑家,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絕對批評》就是對這一文化輪迴的評述與反思,一部每一句話值得重重下劃線的精彩評論。

如果你看過羅伯特?休斯製作的紀錄片《蒙娜麗莎的詛咒》,你會更加理解這位藝評人對古典的敬意和對流行文化貪食症的反感。從上世紀70年代起,藝術品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變成昂貴的商品,這種高歌猛進皆大歡喜如同一劑毒汁,從此傷害了藝術。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大收藏家思庫爾在拍賣中將幾百元到幾千元收藏來的作品拍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高價,這場拍賣後來被視為藝術品成為商品的開端。藝術家勞森伯格怒氣沖沖地闖入拍賣後的慶功宴「砸場」,他對思庫爾說,「你甚至都沒有給我送束花,我拚命工作,卻讓你發了大財。」

西裝革履的商人拍著藝術家的肩膀提醒他,「你想想你現在的畫是什麼價格了?我這也是在為你工作呢。」

藝術家恍然大悟,進而轉怒為喜,他們握手言和,相約要以新的市場價格訂購以後的畫作。勞森伯格在紀錄片里仰頭迸發出獵人般的大笑。羅伯特?休斯紀錄下這個場面,他喻之為「詛咒」,這位年輕時候留著嬉皮士披髮,在打字機上興奮地敲打的藝術評論家,年邁之後變得像一頭鬥牛犬和沙皮狗的結合物。他要麼不說話,要說話就是絕對批評。他上門去挑戰安迪沃霍爾的藏家,發出各種詰問,藏家在羅伯特?休斯離去後搖著頭說:他可真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傢伙。

2、《競爭的藝術》 塞巴斯蒂安?斯密 著

程雪 董欣然 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貢布里希說得好,「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任何藝術,歸根到底都是背後的人。

弗洛伊德和培根,馬奈和德加,馬蒂斯和畢加索,波洛克和德?庫寧,八位傑出的藝術家,四段亦敵亦友的交情,友誼與背叛,模仿與超越,真正的對手總是互相成就。「對於弗洛伊德來說,這場婚禮所涉及的關係複雜到令人頭大——不僅因為新郎是羅娜的兒子,然後他自己現在娶了羅娜的侄女吉蒂,而且還和新娘安妮?鄧恩有一腿;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和邁克爾?威沙特之間也有一段情……這樣弗洛伊德就處在一個異常尷尬的位置,他和新娘、新郎還有新郎的母親都發生過關係。」即使不作為藝術史和藝術評論、本書作為八卦史料也是相當的好看。

3、《小說機杼》 詹姆斯?伍德 著

黃遠帆 譯 河南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英文名為《How Fiction Works》的小書,顧名思義是一本教授如何創作小說的書。作者自己在序言里開宗明義,說約翰?羅斯金曾在1857年寫過一本名為《繪畫原理》的入門小書,羅斯金本人並非天分高明的畫家,但是他的文字表達能力不錯,眼力和判斷也好。「令人驚訝的是,小說方面這類書卻寥寥無幾。」這大概是激發詹姆斯?伍德寫作這本書的原因。詹姆斯?伍德視福樓拜為現代小說史上分水嶺式的人物,在他之後,「自由間體」發揚光大,現代敘述得以發端。

伍德的文筆讓這本書妙趣橫生,評論家花了大量心思在小說的細部上,比如細節、人物、語言和對話的處理,作家心得頗多,例子舉到飛起。但小說中另有一些核心命題卻隻字未提,比如間架結構,敘事邏輯與時間線性,故事的立意、主題和思想,這些是小說寫作中的大力金剛,如同建築中的承重牆。那些想要學習寫作小說的人看完這本書會覺得遺憾,而那些已經開始寫作小說的人則大大鬆了一口氣。

詹姆斯?伍德在序言里說,他很欣賞米蘭?昆德拉談小說藝術的三本書。「但昆德拉是小說家,散文家,非奮戰第一線的批評家。有時我們希望他的手指能再多染些文本的油墨。」他在挖苦昆德拉讀書太少呢,這句話其實恰恰可以反過來挖苦他自己,伍德就是手指上油墨沾染得太多了,要寫一本教人寫小說的書,他自己的小說寫作實踐似乎還遠遠不夠。

目前正在看他的另一本書,《不負責任的自我》,副題是「論笑與小說」。分析喜劇原理如同拆解一個玩具,書中最讓我發笑的部分不是喜劇本身,而是看詹姆斯?伍德一本正經地剖評那些小說中的笑點。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看一個書獃子的幽默感,何況這是一個多麼可愛的書獃子啊。

4、《圖畫史》 大衛?霍克尼馬丁?蓋福德 著

萬木春 張俊 蘭友利 譯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霍克尼找到一個有趣的小切入口來談藝術史:圖像。這本書的風格就是霍克尼的風格,他簡直是在用他一貫的塗鴉方式來書寫歷史呢。從洞穴石壁畫到電腦合成圖,人類所面臨的命題其實並未改變,就是如何把現實中三維的物體,攤平到二維的圖像中去,不論是協助作畫的鏡子、攝影、還是電腦呈像,技術手段的更迭並未改變圖像的本質。這本書是霍克尼和蓋福德的對話錄,而霍克尼的見解顯得更加樸實和通達。

這本書的優點是談話中所有提及的藝術作品都附有彩色插圖,方便閱讀時參照。缺點是過於宏大,出版方選用了極其厚重的銅版紙,精裝封面和16開的大開本,硬生生地把一本樸實、愉悅、誠懇的小書做成了一本重到搬不動的大部頭畫冊。我沒有辦法在任何一個愜意的時刻捧讀它,只能把它像塊磚頭一樣擱在那裡,嘆著氣艱難地翻動。

5、《馬奈的繪畫》 米歇爾?福柯 著

謝強 馬月 譯 河南大學出版社

福柯借藝術談哲學,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這不是一個煙斗》,關於瑪格利特的同名畫作。哲學家談畫、評畫,在近當代的法國思想界並不鮮見,很多法國哲學家都具備相當的藝術造詣和鑒賞力,藝術作品常常成為他們的靶心或工具。《馬奈的繪畫》來自福柯1971年在突尼西亞的一場講座,在演講中,他對馬奈的十三幅重要畫作展開論述,對何為觀看及繪畫的物質屬性做了新的詮釋。事實上,在1966年福柯的《詞與物》大獲成功之後,福柯曾經專門對馬奈下過功夫,馬奈處理油畫空間的方式,他對「表象之光」而非「實體之光」的使用,以及他對「觀者」位置的界定,這些都對福柯深有啟發,也催生了他的目光考古學。福柯的終生伴侶德菲爾說,福柯曾經對此做了大量的筆記,並曾寫下一百多頁關於馬奈的文字,這些書稿後來散佚或銷毀了,能從中窺見福柯想法的,就留下了這場關於馬奈的演講。

6、《沉痾遍地》 托尼?朱特 著

杜先菊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托尼?朱特的每一本書都不負期待,如果你覺得《戰後歐洲史》、《未竟的往昔》等大部頭過於厚重,可以先從《沉痾遍地》這本小書讀起。戰後歐美生活的基石——福利、安全和公正,正隨著經濟的崩潰而被迫接受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是否有根本性的謬誤?文明的發展是否正在成為文明本身的絆腳石?在民主已經付出了其代價之後,面對公平和效率之爭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托尼?朱特在其中濃縮了他對整個20世紀歷史與意識形態興衰的思辨,這是一本從過去寫給未來的書,它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薄。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號

文 / 本刊記者 蒯樂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人物周刊 的精彩文章:

大齡閨女的小確幸
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呼之欲出

TAG: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