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客亂翻書#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John le Carré

過客亂翻書#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John le Carré

The Pigeon Tunnel: Stories from My Life,By John le Carré

(320頁, 2017年9月出版)

雖然John le Carré(原名David Cornwell,1931年10月19日出生)和他的間諜小說赫赫有名,我至今也只讀過他的一本《鐵匠,裁縫,士兵和間諜》(《Tinker,tailor, solider, spy》)。他書里英國男人的冷峻,隱忍和壓抑還讓我慨嘆過英國人性格的形成是否和陰沉的天氣有關。也看了Gary Oldman,Colin Firth主演的同名電影,一幫子演技派讓人看得很過癮。不過據說BBC拍的電視劇也很好看,雖然我至今還沒機會看到。

《The Pigeon Tunnel》是唯一一本John le Carré寫自己經歷的書,當然也算不上自傳。他是通過38個小節來寫自己80多年生命中經歷,認識的人與事。算是從一個又一個彷彿蒙著面紗的間諜故事中,終於走出來一個第一人稱的作者自己,讓大家看到他「真實」的故事與想法。

(老年與年輕時的作者John le Carré )

不過就像John le Carré自己一再強調的那樣,即使是自己記述的親身經歷的故事,也很難說是百分百的真實。記憶的不可靠,主觀的篩濾性,還有想像的主導性,讓筆頭上記述下來的東西很難做到與真實發生的事件完全一致。我很同意他的這個觀點。即使不是作家,即使沒有他那樣的想像力,每個人對過去的回憶也只能說是自己的主觀版本而已。真實是什麼,其實無從考察。

看這本書感觸頗多,因為John le Carré自己人生軌跡的複雜性。他的家庭,他的相當獨特的父母---尤其是父親,他早年的頂著外交官的帽子在德國做英國間諜的經歷,他後來去過的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地見證的歷史性的衝突,屠殺,戰爭。可是他又惜字如金,惜情如金。他沒有極端的情緒,可是彷彿每個字後面又都隱藏著他的情緒。看了這本書,就不難理解他筆下主人公–--比如George Smiley的隱忍了,因為John le Carré,或者說David Cornwell本人,就是這樣的人。

冷戰的主題,是他感觸最深的一個主題。雖然他做間諜的時間,跟他當作家的時間相比,只能說是一小段而已,可是,看得出來,這個主題對他影響至深。而在冷戰中那些最著名的英國間諜和雙面間諜等的故事,感覺也是他最難以釋懷的。

比如號稱冷戰中最著名的直到1951年一直潛伏在英國情報機構里的高官Kim Philby的故事。他在第24章「His brother』s keeper」里講述了Kim Philby曾經的同事與好友Nicholas Elliott跟他描述的Kim Philby被英國情報機關終於發現他是蘇聯間諜的時候,讓Nicholas Elliott去跟他攤牌。這樣的一段重要的歷史,在John le Carré看來充滿了各種心理矛盾,無論是在Kim Philby一方,還是做為朋友的Nicholas Elliott,還是英國情報機構本身。這裡面所有的複雜與隱晦,在《鐵匠,裁縫,士兵和間諜》那本書里不難看出影子來。

(Kim Phiby)

我看到這裡就感慨,Kim Philby這樣「叛變」了西方的,出身Oxbridge (牛津和劍橋),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本人出類拔萃的一群。他們可能的確是很理想主義的,在對西方的意識形態不滿的情況下,選擇了相信馬克思主義也好,布爾什維克主義也好,而投靠蘇聯。

在東方,其實也有可以與他們類比的一群,比如那些在1930,1940年代富裕家庭出身,北大清華受教育的精英,義無反顧地離開家庭,離開自己熟悉的「階級」,而投入「為無產階級獻身」的事業中。區別只在於,中國的這群人,至少是沒有背叛中國這個國家的;而英國的Kim Philby,只能是以叛徒的身份留在英國的歷史裡。

想想好像做間諜這個工作,與做演員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脫離本我,扮演著另外一個角色,體驗另外一種人生。只不過演員的角色,終究是假的,大幕放下就算結束;而間諜的角色,是真實的人生,只不過是人生的另外一個面,除非退出這個職業,否則要一直演下去。可能這也是這個角色的魅力所在吧。

書中另外一個很讓人感慨的地方,就是作者充滿冒險的經歷中,他無處不在的humanity的視角。出於工作也好,個人興趣也好,為了寫新書去搜集素材也好,John le Carré去過很多充滿爭議的地方,見過很多富於爭議的人物:巴以衝突中的巴基斯坦,紅色高棉的柬埔寨,戈爾巴喬夫在任時的蘇聯,種族屠殺後的東非…..他見過60年代德國一些政要–--雖然他們其實當年有參與納粹但是卻沒有被制裁,見過阿拉法特,也在以色列的監獄裡見到為了巴勒斯坦獨立而參與恐怖行為的德國年輕的女囚犯。。。

他也幫助過很多人,包括捷克國家級年輕男演員,希望留在英國,可是卻為了依舊留在捷克的家人的考慮而不願申請政治庇護(後來在作者的幫助下留下來,並且在作者的資助下完成了自己夢想的醫學院訓練而成為一名很有名的兒科醫生)……

無論是接觸著名的在歷史中留下一筆的人物;還是因緣際會接觸到的有故事的普通人,通過作者幽默又諷刺,可是同時也冷靜與謙虛的筆調,可以感覺出他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觀察。他的經歷與對這個世界和意識形態的思考,絲毫不遜於他書中的相當sophisticated的主人公。

當然最感人的部分,是他在書快要結尾的時候,對父親「Ronnie」的交待。覺得感人的是我這個讀者,雖然作者的筆調相當冷峻,諷刺。

他一點濫情也沒有,他也從來不叫他「父親」,而只是稱呼他「Ronnie」.因為這個父親,是充滿個人魅力的騙子,是一輩子生活得larger than life的人。他行騙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也在很多國家坐過監獄。這樣一個父親,讓作者16歲的時候就幫自己在法國向巴拿馬外交官要賭債;在作者當了作家開始出版暢銷書後,又通過各種手段跟他要錢或者需要他保釋自己出獄。

Ronnie對作者本人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他記憶中無數次的搬家,兒時與鐵窗後的父親再見,少年時父親「忘」交了的學費等等。也因為受不了這樣的父親,他的母親在他5歲的時候就甩手離開他們,隱藏起來(為了不讓他父親找到)並與別人生了孩子,直到他16歲的時候才再相見。

於母親,他承認他從來都不了解母親是個什麼樣的人;可是對父親,他的感情與情緒應該是相當複雜的。他冷靜平淡的字裡行間,讓我讀出他的很多痛。

。。。

前兩天我無意中看到一句話,大概就是不要再拿原生家庭做借口了,誰成長的過程中不是傷痕纍纍。John le Carré是真的沒有拿父母做借口。在他自己已經80多歲寫就的這本書里,他甚至很哲理地想:其實做個騙子,尤其是個他父親那樣的高級騙子,也是在充當別的角色,體會不同的人生。從這點講,可能他年輕的時候選擇做間諜是受了父親的遺傳基因的影響呢。呵呵。

。。。。。。

Pigeons Tunnel,這個書名,源於作者少年的時候被父親第一次帶到摩納哥的賭場去。他目睹了當地人的射擊遊戲,是把一群飼養的鴿子從一個狹窄的通道趕出去,通道盡頭,鴿子飛起來,大家就開槍射擊;中槍的鴿子身亡,沒有中槍的鴿子被收回來,再一次趕過通道,去重複剛才的過程,沒有什麼選擇。年輕的他對此印象相當深刻,所以他為此書取名如此。

他沒有解釋為什麼,可是看完此書,我也不能不對這個書名印象深刻了。無論是間諜還是叛徒,無論是戰爭罪犯還是政要;無論是刺客還是騙子。。。。。。從某種程度講,每個人的一生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也都是命運。

《完》

#過客亂翻書#公眾號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過客亂翻書 的精彩文章:

TAG:過客亂翻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