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巧用「故事的科學」講有說服力的科學故事

巧用「故事的科學」講有說服力的科學故事

新聞報道中,記者實質上扮演著「故事講述者」(storyteller)的角色,科技報道也不例外。在科技報道敘事中,故事講述者應該如何設置角色、如何刻畫角色、如何描述人物關係呢?更確切地說,記者應該如何運用「講故事的科學」生產出有說服力的科學故事呢?這其中是否有章可循?這些問題將在今天的譯介中找到答案。

本期「科學傳播人」為大家譯介的是Michael D. Jones與Deserai Anderson Crow兩位研究者共同的成果——於2017年12月22日發表在開源雜誌Palgrave Communication官方網站上的文章——《巧用「故事的科學」講有說服力的科學故事》(How can we use the 『science of stories』 to produce persuasive scientific stories?)。

在這篇文章里,兩位作者首先回顧了敘事政策框架理論並基於此提出科學故事的敘述框架及建構此框架的方法,其後藉此框架對兩個典型案例做出詳細分析,從而為科學故事的講述提供可循的路徑。

研究背景:眾聲紛擾下的科學敘事

科學傳播者在傳播複雜的科學話題時,常常扮演著「故事講述者」的角色,公眾往往依賴他們提供的信息做出決策。然而目前的科學傳播依然建立在認知缺失模型(knowledge deficit model)基礎之上,這一模型認為公眾自身科學知識的匱乏是導致其不理解科學的首要原因,因此在這一模型指導下的科學傳播強調應反覆提出科學證據,直至科學深入人心。

然而,相關研究和現實情況都表明目前問題在於,公眾並非僅僅依賴於客觀的科學證據做出決定。與此同時,隨著科學問題不確定性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政策在決定過程中受到了來自公眾對科學證據的質疑,特別是當制定公共決策的學者們為某個議題加上「模糊不清」的標籤時,這種情況更是會達到頂峰。

公眾必須選擇相信一些東西才能夠做出決策,科學論據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遠遠不夠。要想搞清楚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以合理的方式組織這種「模糊不清」,從而使得信息抵達特定的受眾。在科學傳播實踐中,各類主體,包括媒體發布負責人、政治專家和活動人士等,都認同「敘事」(narrative)的重要性,然而沒有人清楚地說明「敘事」是什麼。科學傳播參與者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學證據的說服力,首先必須了解敘事、分解敘事,對其元素進行一一分析。

兩位作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科學傳播者應當在人文主義層面上幫助公眾理解問題。該文為科學傳播敘事提供了解釋步驟,以便科學傳播者在參與科學政策傳播和形成中,堅持科學信條,保證論據的完整性。

敘事策略框架:有邏輯地講科學故事

此研究參考了 「敘事框架政策」(narrative framework policy,簡稱NFP)的研究成果。NPF源自英語文學、心理學、傳播學研究和政治科學等領域研究和評論的長期傳統,被用於探討敘事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這一研究提供了經驗化的方法以測量敘事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影響。

首先,它將敘事分解為作為故事背景的環境(setting)、人物(characters)、情節(plot)和道德(moral)四個元素。

環境:包含主題、事實以及與議題相關的其他政策的重要特徵。以上這些內容中,部分是相對固定的,比如科學事實的基本參數。其他因素如科學發現,則可被不同主體闡述為不同意義,具有相對性。

人物:政策制定故事中的情感引擎。他們包含受害者、造成傷害的惡人以及給受害者帶來希望的英雄。

情節:敘事中的情節將人物置於具體時空環境下,並決定環境中的哪些元素被激活,哪些應休眠,哪些被整體刪除。

道德:故事通常被用來表達一個觀點,這一觀點通常指向道德或者聽眾應該從中獲得的東西。如果表述合理,故事可以最大程度喚起道德。在一個有關政策的敘事中,道德就是一個解決政策問題的方法。

然後根據惡人為何要對他人造成傷害、受害者的脆弱性、具體的問題出在哪裡以及可能的改進措施等將敘述的四個元素組織在一起。敘事政策框架的研究結果表明,故事的內在一致性(congruence)、角色設置(characters)、情節起伏(plot)和論據的可信性(evidence)都會影響到科學故事的說服力。基於以上分析,兩位作者指出如下的科學故事講述模型:

敘事、科學和說服結合:兩個案例

為了加深對科學故事講述模型的理解,作者對兩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案例一是2017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麻疹爆發事件中,VOX在線刊物發布的文章;案例二來自於《新共和》(New Republic)於2013年發表的關於百日咳的文章。兩個案例均為典型的面向廣大受眾的科學傳播文章。作者針對每個案例,按照四個步驟進行分析解讀,並且提出敘事建議。

在案例一的麻疹爆發事件中,曾發現自閉症與MMR疫苗之間存在聯繫的醫生Andrew Wakefield(註:MMR指Measles, mumps 和rubella vaccine,即麻疹、腮腺炎和風疹,Andrew Wakefield的研究指出注射MMR疫苗導致兒童自閉症)作為一個複雜的反面角色出現;而索馬利亞社區居民,特別是索馬利亞的兒童是受害者角色。故事圍繞Wakefield在索馬利亞移民中傳播反疫苗信息展開,以公共衛生部門的統計數據等為論據,論證了Wakefield博士的反面角色形象和索馬利亞兒童的受害者形象。在道德準則這一步,Michael D. Jones與Deserai Anderson Crow認為該敘事沒有明確譴責的對象,也沒有設置明確的英雄人物形象,因此影響了此文章作者進一步直接表達其道德判斷。如果這一報道能夠有直接的道德判斷,那麼將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兩位作者認為,這一敘事中的道德判斷應當聚焦於「立法者對兒童健康和兒童家長知情權的保護」,或者關注對抗反面角色即Wakefield醫生的英雄角色的行動。

圖為英國醫生Andrew Wakefield

在第二個案例中,公眾關注的重點是反疫苗積極分子在兒童疫苗接種率下降中扮演的角色。在這一案例中,演員、反疫苗活動家Jenny McCarthy扮演了反面角色。她的「反科學」和絕情的特點使得在這一案例中將她設置為反派的形象更為成功。這一敘事中另一角色是作為受害者的文章作者本人。在情節設置上,這一敘事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描寫了百日咳的發展並將其本人描寫為McCarthy反疫苗議程的受害者。本研究兩位作者認為,這一報道的不足之處在於,它只是在批評,並沒有針對政策、政治或個人立場提出解決方案。因此,作者建議將其中的英雄角色更換為類似於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這樣的慈善家。以正面角色表達自身立場,給出實際建議。

結語:將理論付諸實踐非常困難

作者通過這兩個案例的分析指出:在科學傳播的敘事中,理解受眾、明確表述問題非常關鍵;不了解受眾的敘事可能會讓人不知所云、被誤讀甚至適得其反。除此之外,故事中的角色的刻畫涉及情感,因此能夠將故事中的各個元素與情感因素聯繫起來,比如通過故事中的英雄角色,敘述者能夠更好地將積極信息傳達給受眾。

但同時,作者指出理解這篇文章所提出的建議與將其付諸實踐是兩碼事。作為講故事的人,講述根植於科學證據的故事的能力或多或少地取決於自身對其他能力的綜合平衡。這些能力包括:理性的思維、接受他人觀念、以局外人的觀點看待其他人、策略性地處理敘事元素並且冠以科學之名。這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原文How can we use the 『science of stories』 to produce persuasive scientific stori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鳳凰周刊》主任記者曾鼎:我很想為他們發聲

TAG:科學傳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