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

人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

編者:蘊靈

突破思維定勢

清朝時期,通山縣有個叫譚振兆的人,小時候因為家裡比較寬裕,父親給他定了親,親家是同村的樂進士。後來,譚父死了,譚家漸漸衰退,經濟條件遠不如以前,樂進士便想賴婚。

一天,譚振兆賣菜路過岳父家,就進去拜見岳父。樂進士對他說:「我做了兩個鬮,一個寫著『婚』字,另一個寫著『罷』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兒嫁給你;拿到『罷』字,咱們就退婚,從此譚樂兩家既不沾親也不帶故。不過,兩個鬮你只看一個就行了。」說完就把鬮擺出來。

譚振兆心想:這兩個鬮極可能都是「罷」字,我不能上他的當。想到這,他立刻拿了一個鬮吞在腹中,指著另一個對樂進士說:「你把那個鬮打開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馬上就離開這,咱們退婚;若是『罷』字,那就說明我吞下的是『婚』字,這門親事算定了。」樂進士煞費苦心製造騙局卻被譚振兆識破,沒辦法只好把女兒嫁給譚振兆。

也許我們正在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於一種兩難選擇之間,生活中類似的境遇多是因定勢思維所致,人的思維維度是無限的,能夠把我們束縛限制住的,或許只有我們自己。

「群體性」慣性思維的成因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將五隻猴子放在一個大籠子里,並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懲罰所有的猴子,直到沒一個猴子再敢動手。

試驗的下一步是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里的一隻猴,新來者不知這裡的「規矩」,動手去拿香蕉,結果競觸怒了原來籠子里的四隻猴子,於是四隻猴子便代替人執行懲罰的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裡的規矩為止。

試驗人員繼續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懲罰的猴子逐個換出來,當最後籠子里所有的猴子都是新猴子時,仍然沒有一個猴子敢去碰香蕉。於是「群體性」慣性思維便在猴子間形成了。

懼怕打破常規帶來的風險是「群體性」慣性思維形成的主要內因

人生在世許多約定成俗的規則,制度、倫理、習慣就是這樣產生和沿襲的。比如唯書、唯上、唯歷史經驗等這些慣性思維古已有之,按照約定成俗的規矩來處理事情,無疑風險是最低的。

如果有人突然來個標新立異,新思想、新點子往往很難被別人採納,甚至還會受到排擠、打壓。因此,人們在工作和群體生活中,往往會被許多不合理的規則束縛住創造性思維,缺乏創造性思維的人生終不過庸庸碌碌,無濟於事。

規矩與準則是形成「群體性」慣性思維的強大外因

生活中我們已然習慣於選擇。從小學到大學,考卷上勾選A、B、C、D我們習以為常,卻很少有人去審視誰定的考題,考題的意義何在,答案是唯一的嗎?置身社會,我們又陷入形形色色的規矩與選擇之中,似乎一切本該這樣,一切都順理成章。面對規矩,有時質疑反對一下,迫於各種壓力,最後想想大家都這麼說,都這麼做,也就人云亦云,得過且過。這些貌似合情合理的規則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導致了「群體性」慣性思維怪圈,束縛了人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規則無處不在,人人都活在規則之中。生活中大到國際準則,社會準則,行業準則,小到無數專家、學者炮製的所謂準則,細想之下不過都是由人而定,誠如公孫龍子所言,天下事物不過「物莫非指」。但是標準未必是真理,況且各類標準的背後大多摻雜著利益與強權,我們不一定要有聖人「指物」的能力,但是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和對於未知事物探索的精神,將有助於我們跳出「群體性」思維慣性的圈套,從而以達觀和超然的心態應對生活。

跳出「群體性」思維慣性的圈套

「群體性」思維慣性具有很大隱蔽性,人們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並維護一種並未經過嚴格審視的開始。

然而生活是最需要創新思維的,多數人總是習慣用老眼光、老套路看新問題,用曾經被反覆證明有效的老理論、舊概念去解釋新現象。

要跳出「群體性」思維慣性的怪圈,必須大力倡導創新精神,反對墨守成規。一個群體一個團隊,如果按照一種思路、一種邏輯規則、一種評價標準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估計很難行得通,走得遠。

唯有躍出經驗和常識形成的慣性思維,思想才能高屋建瓴;唯有衝決貌似合理的既定規則,思想才能破繭而出。毫無疑問,創新就是不斷地顛覆舊有的認知,構建新的規則與秩序的過程。

------------------------------------------------------

編輯:蘊靈 美編:澗雨 責編:英露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蘊靈江南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蘊靈江南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