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兗州這個人原來這麼厲害!你聽說過嗎?

兗州這個人原來這麼厲害!你聽說過嗎?

牛運震

他是廉潔勤政、實心為民、政績卓著的一代清官,從大清朝268年間的10萬多歷代官員中脫穎而出,得享殊榮,其事迹被載入《清史稿循吏傳》;他是品行高潔、勤奮治學、著作等身的一代鴻儒,一生潛心學問,桃李遍布天下,其著作被收錄於中國歷史上的國學經典《四庫全書》;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他或許只是滄海一粟,未曾得到時代的眷顧與世人的關注,但他的人格力量和人生成就足以閃耀清代的史冊!

第一集:百年金石圖

現場:1、兗州圖書館;(字幕)2、古籍室(特藏室)特寫;3、圖書館工作人員同時走來,各自拿出鑰匙,分別開鎖(特寫),緩慢打開古籍室,帶上手套,小心翼翼,輕輕捧出《金石圖》。

解說:這本名叫《金石圖》的古籍被兗州圖書館視為「鎮館之寶」,它靜靜的躺在這裡已經50多年了,自面世270多年來,這是它首次曝光在攝像機鏡頭下。《金石圖》高35厘米,寬30厘米,蝶式冊頁裝裱,共四冊;每冊皆為樟木板封面,上托褐色絹面,貼白色絹書籤,楷書題「空山堂金石圖」六字,側題「亮張廷渝囑門人許卓念橋題」,並分別簽署卷別。《金石圖》卷首有牛運震序,序文後正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先有一微形拓片於前,後有手書小楷解說考證文字,圖版拓片略大於手掌,將原碑輪廓、圖案及剝蝕殘缺情況表現得清晰全面,使觀者一目了然,圖版後說明考證文字詳列了碑刻所在地置的變遷,碑刻的尺寸,碑文的大小、字數,碑刻表面的剝蝕殘損程度等情況,小楷端莊秀麗。全書圖文並茂,一圖一說,考據性強,搜羅廣博,涉列漢、魏晉、唐以來石碑、古鼎、石網、岩刻、墓石人、石褐、石彎等刻文共計107種。

現今看來,這本集學術研究、書法及繪圖於一體的《金石圖》除了年代久遠以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金石學家們卻對它頂禮膜拜。

同期聲:兗州文化館館長 李丹:在清代乾嘉時期,金石學的興起,其範圍之廣,水平之高,一時空前,進而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接促成了碑學的建立和帖學向碑學的轉換。而《金石圖》在存目、錄文之外首創了了摹圖之法,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打破了前人的金石學著述只有文字考證說明,無法與碑刻對照分析研究的局面。《金石圖》集學術研究、書法及繪圖於一體,可以說是金石史上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著作。

解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兗州因城市建設需要,在搬遷清末翰林王景禧故宅花園中的一座墳墓時,發現其中埋藏的柏木棺材中,並沒有屍骨,而是密藏了古董及古籍圖書數種。其中有四冊古籍由防雨布層層包裹,顯得尤其珍重。出土的這四冊古籍正是眼前的《金石圖》。與康有為私交甚好的王景禧是清末翰林,1919年,應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靳雲鵬之聘,曾任國務院秘書長,是清末民初影響很大的官僚學者。王景禧的祖母是古籍作者牛運震的玄孫女,這大概就是他能收藏到《金石圖》清樣稿本的主要原因。

解說:收藏《金石圖》的並非只有當年的王氏一族。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把它的刻本收藏於家中。直到乾隆皇帝下旨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這位大人物才把《金石圖》獻出來,收錄進了《四庫全書》。這個人就是《四庫全書》的編撰者——清代大學士紀昀,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紀曉嵐。他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這樣介紹《金石圖》:「國朝褚峻摹圖,牛運震補說。。。運震各系以說,詳其高卑廣狹及所在地,其假通用之字亦略訓釋。雖所收頗狹,而較向來金石之書或僅見拓本,或僅見傳聞者特為精核。」

同期聲:兗州圖書館館長 邱霞:《金石圖》是清代人牛運震、褚峻歷盡艱辛,博採旁輯,苦心孤詣之結晶,初名《金石經眼錄》。後來,書中又增加了魏晉至唐碑刻六十種,並改名為《金石圖》。其圖文並茂的形式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不但有插圖配合,而且每個字都按古碑上的文字筆畫形象逼真地臨摹下來,再刻印成書。這種形式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看來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在270多年前沒有照像印版技術的情況下,其難度之高可想而知。這本書對於推動清代的圖書出版和文化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它還被收錄入《四庫全書》。而且,這四冊古籍就是刻印的清樣母本,都為牛運震的親筆記,其價值不言而喻,將其視為「鎮館之寶」也就不足為奇了。

解說:紀曉嵐提到的這位牛運震不只編撰了這本《金石圖》,他的另外兩部著作《空山堂易解》和《空山堂春秋傳》也同樣被紀曉嵐收入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由此可見,紀曉嵐對這位牛運震先生可謂是惺惺相惜,十分欣賞。這個人想必也是汗牛充棟、著作等身的博學大儒了。那麼,他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又有那些鮮為人知的經歷和故事呢?

解說:翻開《清史稿循吏列傳》,牛運震的名字赫然在列。「循吏」之名最早見於《史記》的《循吏列傳》,後一直沿襲至《清史稿》,成為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的固定慣例。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說白了就是好官。將牛運震載入《循吏列傳》,可見其受百姓欽敬的程度,關於牛運震的記載雖然只有不到七百字的筆墨,卻足以勾勒出這位先人波瀾壯闊的一生。。。

解說:這裡是兗州市新兗鎮牛樓村。明代正德年間,一名叫牛黌(hóng)的牛氏先祖因做了兗州魯王府的女婿而成為「郡馬爺」,從濟寧搬到滋陽也就是今天的兗州世代定居,後在此建了樓房,因而得名「牛家樓」。牛黌的子孫世代學儒,仕宦為官。

同期聲:《牛運震傳略》作者井東燕牛黌的子孫仕宦為官,他的第二代牛東山,曾為魯王府引禮公。第三代牛之革,直隸趙州高邑縣知縣。第四代牛象坤,歷任順天良鄉縣、直隸河間縣知縣,刑部四川司主事,廣東清吏司員外郎等職。第五代牛天鑄是貢生。第六代牛起宗是府試案首。第七代牛洪範,知州。第八代牛夢瑞,官日照縣教諭。牛夢瑞的兄弟牛夢英,雍正間被薦舉為「賢良方正」,受皇帝召見,後被任命為河南息縣知縣,受民愛戴。

解說:清康熙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06年的十一月初七的子夜,一個新生兒在牛氏家族這個書香門庭呱呱落地。祖父牛洪範為其取名為運震,寄望這個小男孩日後能夠官運振興,光宗耀祖。父親牛夢瑞給他取字為階平,希望他在仕途上步階平坦。以後的歲月證明,「郡馬爺」牛黌的這位第九代子孫給家族帶來了無數榮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門吹煙 的精彩文章:

TAG:西門吹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