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中國的愛因斯坦在哪兒?

中國的愛因斯坦在哪兒?

中國的愛因斯坦在哪兒?難道是我們自身出了問題?不免讓國人陷入沉思...

「大師的出現有偶然性,因為它需要天才,大師的出現也有必然性,因為天才需要成長的土壤,體制也許是我們的一個最直接原因。」

一個數學或理論物理學博士,如果畢業後在國內從事研究,月薪一般不超過3000元,與他們那些去企業的同學動輒十萬二十萬的年薪相比,差距最少在10倍以上,這怎麼能讓他們踏踏實實地搞研究?待遇的落差,成為青年科技精英流失的直接勢能。在科研體制改革前,年輕人要想獨立接下一個項目,做自己想做的事,幾乎是天方夜譚,而即使能接下項目,經費也相當有限,以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為例,在體改前,一個所一年只有一兩人有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根本輪不到年輕人。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是上世紀80年代最為叫響的一句話,可到了90年代後,數理化這些基礎學科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開始受到冷落。

大學裡最熱的專業是電子、計算機、金融等,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卻遭受冷遇。以北大為例,在以前的近十年里,數學和物理專業的錄取最低分數線在所有專業中處於中等水平,而化學專業錄取最低分數線則處於中下水平,學生對基礎學科沒有熱情。

急功近利的評估機制也是一隻「攔路虎」。在中科院基礎科學研究工作會上,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研究院院長指出,近年社會上與學術界滋長著急於求成的浮躁情緒,每年都要求科研人員上報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情況,過分追求數量,很不利於青年學者的成長,尤其對達到較高水平的優秀學者,在這種壓力下,精力被分散而不能被集中於重大的研究課題。

待遇的落差,環境的浮躁,教育的扭曲,讓人才在一次次選擇中流失。一位搞基礎研究的教授告訴記者,改制前,十多人的教研室,出國不歸的就有七八個,這種現象相當普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秘宇宙解碼 的精彩文章:

人類十大即將實現的未來飛行器
原來,我們看到的太陽是數萬年前的太陽

TAG:探秘宇宙解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