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

復活漢口風雲,見證城市變遷

「江漢朝宗」,語出《尚書·夏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意指長江、漢江匯流入海。

古代,漢江入長江口頗多。明朝中後期,漢江改道,只剩龍王廟一個入口。這裡,被稱為「漢口源點」。

現如今,長江、漢江彙集處,仍留存有「江漢朝宗亭」。江漢,因長江、漢水交匯而得名,是「江漢朝宗」的核心所在。

復活漢口風雲,探尋城市根脈。江漢區面向社會徵集與「江漢朝宗」有關的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以傳承創新進取的「江漢朝宗」精神和文化底蘊。

2月18日,徵集活動結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這些壓箱底的「老寶貝」,勾勒出「江漢朝宗」的變遷脈絡。

因水而立,長江漢水造就全國最大「江城」

交通興,則城市興。飽經風雨的江漢關,見證漢口水路發達帶來的巨變。

兩江交匯,聯通水道、陸路,造就漢口鎮「九省通衢」,帶來八方人才集聚、商貿往來和文化積澱,將五湖四海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匯聚於此,帶動大漢口的發展。張之洞、施洋、孫中山等名流志士,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市民葛亮提供了民國時期漢口老碼頭的工作證照片,從中可以感知當年,在碼頭工作是多麼的自豪。

漢口鎮時期,水路航運便利,南來北往、東來西去的物貨在此裝卸、囤積、轉運,規模不等、分區明確的貨運碼頭順江而布。

水道就是商道,搭建起漢口商貿服務交通網。漢口開埠後,英國太古輪船公司、法國東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會社等企業集聚,航船業由此走上快速路。

翻閱漢口碼頭老照片,江中貨船穿梭、岸邊搬運繁忙、岸上商鋪林立,人流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苗家碼頭、生成北里、紅勝巷……各式路名牌,伴隨高樓拔地而起,昔日熱鬧匆忙的街巷早已串聯成寬闊路網;貫中里、永康里、聯保里等老里弄歷經百年,市井煙火氣息集聚,如今風采依然,成為歷史風貌街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龍文化博物館館長閘東山認為,武漢是全國最大的「江」城,江水是永久的可用資源,武漢和江漢的建設與發展圍繞江水做文章,將在新時代肩負起新擔當,向新征程邁出新步伐。

因商而興,「貨到漢口活」成就中部「金融谷」

水流帶來人流,人流帶來財流,漢口由此發展。

古樸莊重的長郡會館牌樓、名噪一時的漢口總商會等等,透過這些歷史照片,彷彿置身當年的漢口街頭,「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

江漢,是老漢口商業繁盛的源頭。昔日漢口鎮,碼頭航運便利,帶動商業大發展,成就「貨到漢口活」的盛況。集家嘴、龍王廟、打銅街、黃陂街等地,物貨囤積、轉運分銷,逐漸發展成早期漢口的物貨貿易中心。

大批商家來此創業興業,實現百姓口碑和效益雙豐收,響噹噹「老字號」耳熟能詳:德華酒樓、東來順飯店、老萬成副食店、亨得利鐘錶店、葉開泰藥店、初開堂藥店、精益眼鏡店、蔡林記熱乾麵、四季美湯包、品芳照相館、香港理髮廳、武漢工藝大樓、江漢飯店……「老武漢」們如數家珍。

江蘇會館、寧波會館等紛紛落地。不同地區的商家結成商幫行會,合資贏利,以行業幫口劃分,葯幫、船幫、錢幫等。

從六渡橋到江漢路,是武漢最繁華熱鬧的商業街和時尚中心。民間盛傳:「不到六渡橋,等於沒有到過漢口。」

商業繁榮,總有金融相伴。漢口鎮時期,沿江一帶傳統金融業的錢莊、票號十分活躍。漢口成為當時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金融中心。

漢口開埠後,外資湧入,洋行鼎盛。四明銀行漢口分行、浙江興業銀行漢口分行先後設點。劉歆生、韋應南等一大批著名買辦成為「金融大鱷」。走進江漢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總能發現某某銀行舊址,渾厚的建築風格讓人記憶深刻。

或許出於歷史的回歸,如今,金融業在新江漢得到完美延續,金融機構在此扎堆集聚:以建設大道為橫軸、新華路為縱軸的「金十字」,是我省唯一的省級金融示範園區。漢口銀行、長江證券、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等機構總部或湖北分行大樓,集聚於此。證券、保險、期貨、擔保、小貸等機構也紛至沓來,武漢「華爾街」、中部「金融谷」由此得名。

西北湖一帶,曾是荒野之地,如今演變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王家墩從軍用機場蛻變成武漢中央商務區,刻錄著從「保衛大武漢」到「復興大武漢」的歷史記憶。

江漢大學副校長、城市史學家塗文學說,江漢區應對標紐約,未來發展依靠現代服務業和互聯網。江漢在金融貿易、現代服務業上佔據優勢,這也是紐約的支柱產業,其經驗值得江漢學習。

尋根問脈,留住縷縷城市記憶

「郵箱每天爆滿,登門詢問者絡繹不絕,居民熱情太高了!」徵集活動組織者、花樓水塔志編纂負責人鄢德明說,徵集活動引起強烈反響,僅老照片就徵集到5000餘張。

精美的雕花門楣照片,記錄了當年漢口闢為通商口岸後,花樓街每家每戶在屋檐和樑柱上雕塑圖案,盡顯昔日繁華,折射出江漢路、六渡橋盛極一時。

建築是城市的記憶。漢口水塔於1909年竣工,曾是武漢最高樓。彼時,承擔消防給水和消防瞭望雙重任務,是武漢最早用於瞭望火情的瞭望哨,也是老漢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一座「豐碑」。水塔竣工15年後,江漢關建成,接替水塔代言「城市高度」65年,成為在武漢「第一高樓」位置上穩坐最久的建築。

百年里分——貫中里、聯保里、永康里,建築融合中國傳統建築樣式和西方樣式,蘊含老漢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記憶。花樓水塔街收集的照片,反映出昔日武漢地標建築獨特魅力,里分之上,水塔傲然矗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大道上「獨領風騷」。「老物件記錄了城市發展的繽紛故事,不應被遺忘,要讓年輕人記住那段奮鬥史。」武漢市政府「布衣參事」陳勇建議,應立足老漢口商業中心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底蘊,發掘文化亮點,除對老建築、老物件等實物關注,還要重點關注文化名人,以及他們的生活足跡、故事。

春節,在漢口的老街巷裡,仍可體會不少傳統民俗年味;漢味、楚劇、大鼓、糖畫等,是老漢口人兒時的記憶。「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東玩西玩,玩不夠民眾樂園。」是人們對民眾樂園的印象。曾經,漢派傳統民俗文化,都能在此展示:漢劇、雜耍、說書、戲法,全國名角名家在這裡登台亮相,本地大師從這裡紅遍中國。

漢綉、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單弦拉戲、武漢煨湯技藝等16個技藝被列為國家及省市區非遺保護項目;「金橋書評」讀書活動延續30年,如今發展為享譽全國的「金橋書吧」,書香飄進廣場、深入社區、滲透家庭,掀起群眾讀書熱潮;「江漢朝宗」文脈得以傳承。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吳純新、通訊員朱素芳)

記者手記

見證城市力量

尋找城市根脈,見證城市力量。

長江東流水,多少城池煙雨中。在臨江的重鎮中,漢口地位非凡。

從肩挑人抬的古老水碼頭,到輪船航行的通商口岸,漢口曾比肩黃浦,大武漢齊名大上海。

走在漢口街頭,一棟棟老建築、一塊塊碑石提示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江漢朝宗,匯流入海,其流湯湯。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見證了大武漢的滄桑變革,記錄了一代代建設者們創新開拓、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腳步。

武漢正在建設歷史之城、當代之城、現代之城,復活漢口風雲,探尋城市根脈,目的是在豐厚的文化積澱之上,以創新精神為引領,重塑武漢大都市新時代發展空間的大格局。(吳純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北日報 的精彩文章:

簡易路成「簡易客運站」!水廠客運站關閉,大巴路邊候客
科技三大獎持續「做減法」 湖北科技急流勇進29項成果獲獎

TAG: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