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整容日記》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做法可取嗎?

《整容日記》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做法可取嗎?

電影《整容日記》中,女主人公整成「大眼睛高鼻樑尖下巴大乳房」。別說,運氣來了。她終於找到了好工作,與喜歡她的男人結婚。電影最後畫面,左邊與右邊坐著美貌的夫妻倆,中間的兒子傳承父母原本的醜樣。大人的美與小孩的丑對比明顯,觀眾大笑。

一笑過後,我想,電影到底在宣傳什麼否定什麼昭示什麼?

電影中,高材生的她因為外貌丑而找不到工作,屢屢碰壁。她不甘於受歧視,怎麼辦?整容。這是生存的需要。而她的同窗好友也如此。是不是身體也需要美來衡量?是的,電影反映社會現實中,身體的丑不僅會造成限制,還剝奪了求職的希望。她們意識到,沒有美貌等於沒有被錄用的可能。即使有才幹與學識也不行。要問何苦呢?讓自己身體器官挨刀受罪?劇中人開始是被形勢或者社會所迫,最後變成自個主動去做的行為。也是虛榮心作怪,經歷變容,地位榮譽金錢等會隨之而來。

我們的社會,似乎更注重於外在形式,對於人自身的素質與精神的追求根本不看重。什麼人格、品行、學問、道德,似乎都屈居其次。人們習慣了用自己的眼睛來判斷。想起多年前,翁虹主演的《整容》,那部電影,翁虹整容以失敗告終,電影似乎說,不要整容,看看後果是什麼。而本劇,女主人公的父老鄉村倒是將整過容的她當成明星看待,紛紛要求籤名。人們似乎接受了整容,喜歡了改變後不真實的美。我們處於病態虛偽的時代,人沒完沒了的折騰追求美,其實就像一個競爭中的產品,生怕被淘汰。我想,劇本創作者實際是要批評此類現象的,以女二號為例,她將心思與精力用在整容上,結果暈倒街頭,是不是從另外一個側面說著整容的風險或者本身做法不可取?

確實,整容,不可取。

首先,整容失去自我,扼殺個性。將每一個有個性有特色的人整成同一類人,缺少了個性。整容後,鼻子只是別人眼光中的高鼻樑甲,下巴只是那個瘦削的明星乙,最後外貌變成那個除你之外的某某丁,反正沒有了你自己,喪失了個性。

其次,整容折磨了身心。請看劇中,女主人公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歪了,生活中處處小心謹慎,女二號割雙眼皮,三天三夜不睡覺,不能流淚,不能閉眼。表面光鮮下,隱藏在背後的是煩惱、抑鬱、失眠和不幸。

整容後,換取了工作金錢,似乎得到了一絲絲滿足。喪失了自己,取悅了別人以外,沒有鮮活的生命,本真的自我,唯有供人瞻仰的漂亮外殼,自己真正得到了幸福了嗎?

總之,整容帶來的歡愉重生是一時的,受罪情景是可笑的,身心代價是昂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精彩看 的精彩文章:

TAG:娛樂精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