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研讀》第102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十一

《經典研讀》第102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十一

GIF

公冶長篇第十一

原 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 釋

剛:指堅毅不屈。

申棖:棖,音chéng。姓申名棖,字周,孔子的學生。

義 釋

  《佛說八大人覺經》: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孟子》(公孫丑章):「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四書集注》:剛,堅強不屈之意,最人所難能者,故夫子嘆其未見。申棖,弟子姓名。欲,多嗜欲也。多嗜欲,則不得為剛矣。程子曰:「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謝氏曰:「剛與欲正相反。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為物揜之謂欲,故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見也。棖之欲不可知,其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為剛,然不知此其所以為欲爾。」

《四書蕅益解》:只說棖是欲不是剛。不可以剛與欲對辨。以對欲說剛。非真剛故。

林則徐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論語注》:蓋能勝物之謂剛,惟不屈於物,故直養浩氣,可塞於天地之間。為物累之謂欲,物至化物,故掩抑短氣,消沮於方寸之內。

無論如何強直之人,一有嗜欲,氣即餒敗,神明消沮。故周子謂:聖人可學,在無欲。

《論語新解》:此章見孔子極重剛德。剛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無所屈撓。富貴貧賤,威武患難,乃及利害毀譽之變,皆不足以攝其氣,動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義,皆賴有剛德以達成之。若其人而多欲,則世情繫戀,心存求乞,剛大之氣餒矣。但此章僅言多欲不得為剛,非謂無欲即是剛。如道家莊老皆主無欲而尚柔道,亦非剛德。

今 譯

孔子說:「我從未見過真正堅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應該算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慾望太多了,怎麼可能剛毅不屈呢?」

主 旨

孔子感嘆剛強的人很難得。

引 述

我們常說「無欲則剛」,意思是沒有慾望自然剛毅不屈。然而慾望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要求無欲,不免違反人性。有了慾望,卻又受到牽制,顧慮太多,根本無法堅持原則,談不上堅毅不屈。

孔子重視人性,不可能要求無欲。他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發而皆中節,以學問道德來合理調節自己的慾望。

回頭看看《里仁篇》所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這一番話對照起來,自然有深一層的體會。

生 活 智 慧

(一)在善良風俗與公共秩序許可的範圍內,自力可以達成的慾望,基本上都屬於正當的需求。可以正常地加以滿足,不必壓抑或放棄,以維持身心的健康。

(二)必須仰賴他人的協助,才有完成的可能,這種慾望就要減少。就算別人主動提起,而且樂於支援,也應該儘可能避免,以免因而遭受牽制,導致不良的後果。

(三)煩惱大多來自慾望,過度的慾望傷害自己的身心,必須以理智指導感情,合理地加以調節,才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建 議

以理智合理節制自己的慾望,不要使自己淪為慾望的奴隸。

別 裁

這裡由無欲則剛引出了申棖,字周,精通六藝,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一天孔子說,我還沒有見到過很剛正的人。這時有人說,申棖不就很剛正嘛。孔子說,申棖他還有慾望,怎麼算剛正呢?

這裡的剛應是品德、智慧、修養都很好,應是最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正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也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只要你有喜歡的,有欲求,你就不算是剛,就有弱點,就能把你拿下。所以一個人特別是為官之人要特別注意,有些人專門投其所好,你愛財給你送錢、你好色給你美人、你好名給你名、你好收藏給你古董……總之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切記,切記。

編 語

申棖,字周,春秋時魯國人,精通六藝,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為「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封為「文登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封為先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州理工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經典研讀》第81期 論語里仁篇第十五
《經典研讀》第53期 論語八佾篇第十三

TAG:蘭州理工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