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出國後,就會跟父母不夠「親」了嗎?

孩子出國後,就會跟父母不夠「親」了嗎?

有不少中國家長在送孩子出國留學前,會擔心孩子孤身一人在國外,跟自己是否會沒有以前那麼親近了。確實,當家長與孩子分別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下,原本的關係不可避免的會遭到挑戰,因此,學會維繫親子關係就會顯得更加重要了。

教育心理學研究顯示,親密感、歸屬感、信任感和認可,這些積極的情感都可以塑造健康的親子關係,只要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沒有附加條件的愛,認可和支持,就能形成這些積極的情感。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著名國際教育專家Emma Vanbergen 女士給出了她的建議。

表達同理心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家長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孩子的感受,表達同理心,並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感情。父母要懂得去傾聽而不是評論、指導或批評,這樣孩子感覺受到尊重,知道自己無論何時有問題都可以去找父母傾訴。然後家長可以試著將討論引向客觀中立的角度,並問孩子從遇到的事情里學到什麼,而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尊重和平等地對待孩子

其次,要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鼓勵您的孩子說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並尊重他們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幼年出國留學的孩子尚處於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可以預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變得情緒敏感、特別注重自己形象、甚至過度保護私人空間等。

適當允許他們在衣著、房間裝飾和興趣愛好方面表達自己的個性,這讓他們在複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感到他們對自身的可控性。有些孩子可能還會有叛逆情緒,這其實也是成長時期的正常表現。

有些家長對此感到不安,於是對孩子的加強控制,對遠在國外的孩子更是事事不願放手。這隻會讓那些在國內就感到束縛的孩子產生怨恨心裡,甚至在國外期間變本加厲,抓住一切機會放縱自己。

我個人認為明智的做法是採用「半自由」策略:與孩子保持坦誠地溝通,在「關心」與「侵犯隱私」這二者之間明晰界限,最好能以自身經歷提供建議,而不要含糊或困窘地回答問題。我希望請各位家長了解,給孩子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做決定和犯錯誤,體現著您對於孩子越來越成熟的一種肯定。

要避免進入上面這些誤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平衡點。要會區分孩子的需求和願望,滿足那些必要的需求;但是當孩子有一些不合理的願望或行為時,比如他們亂花錢或者做事任性時,家長應堅持原則同時態度堅定。

除了做好規矩外,家長還要滿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不要以為物質獎勵可以代替深層次的情感交流。您和孩子可以在每個季節或每年開始時理清要完成的目標,並通過對話相互理解彼此的需求,構建家長對孩子良好的支持體系。

偶爾去國外探親

如果條件允許,家長可以找個時間去國外看孩子,這能讓你身臨其境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課外活動和社交圈。家長對於孩子在校的日常生活和關係較好的師友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過多干涉。

參加學校的家長開放日或學校組織的活動,例如體育比賽、音樂演出也能非常有效了解孩子在國外的生活。當你的孩子放假回國,確保家庭成員有足夠的時間在一起進行有質量的活動,例如一起運動,外出旅遊和其他有意義的活動。和孩子在一起散步,聊天或是看電影都對維護親子關係非常有好處。

保持對子女所在國家和學校的關注

保持對子女所在國家的文化和教育新聞的關注。經常關注當地新聞並鼓勵孩子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參與活動。為了了解學校的更多信息,你也可以經常登陸孩子學校的網站並且訂閱學校的簡報。

如果家長可以平衡所有這些情感上的支持和交流,那麼在孩子留學過程中就能更好地加深彼此的溝通了解,讓子女健康成長,維護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必益教育 的精彩文章:

精日傳媒專訪必益教育CEO:中國家庭海外精英教育是否行之過早?

TAG:必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