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話Waymo CEO:解密Waymo最新動作

對話Waymo CEO:解密Waymo最新動作

雷鋒網新智駕按:今年2月中旬,《紐約時報》舉辦了「New+Work」峰會,圍繞「人工智慧」這一主題,邀請了業內著名人士共同探討對於他們和他們所在的公司來說,未來存在的機遇和挑戰。Waymo CEO John Krafcik也參與了峰會,並與主持人共同探討了Waymo與Uber之間的官司,以及Waymo今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提供的交通運輸服務的細節等等。

以下是雷鋒網新智駕編譯的主要對話內容,關於你想知道的Waymo最新動作和原因,應該都能在此找到。

主持人:自動駕駛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像Waymo因為前員工起訴Uber的事件,未來是否還會有?

John Krafcik:萬事都會有個開頭,對吧?不過,我還是得說,我們對結果還是很滿意的,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一直都是,也僅僅是為了確保Uber沒有使用到我們的商業機密和保密信息。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這起案子一直都關注在硬體上,但這起案子讓我們也能夠有機會弄清楚,Uber是否使用了我們的軟體。實際上他們沒有,因此我們的商業機密和保密信息都是安全的。

這是一起非常特殊的案子,因為它的情況也非常特殊,我們也有Google或者是Waymo的員工到了特斯拉和蘋果的,但是我們跟他們並不會有法律糾紛。這起案子的確是特殊一些。

主持人:你打算如何商業化自動駕駛技術?

John Krafcik:我認為,我們不是汽車製造商,也不是共享駕乘公司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其實挺重要的。這給了我們很多自由和機會,讓我們能夠專註於技術。我們經常稱之為自動駕駛技術,通俗的講,Waymo做的事情就是塑造更加優秀更加安全的司機,我們就是在做這樣的事。

基於我們現在的能力,現在其實有很多的機會,其中,我們即將開始一項交通運輸服務,和今天大家熟知的共享駕乘服務類似。

它將會帶你到特定區域內(約100平方英里)任何你想到地方。沒有限制,沒有約束,你可以在特定的區域內自由來往。

主持人:許多人還是會因為一些小的因素,而覺得我們離自動駕駛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你將怎麼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

John Krafcik:我可以告訴你,他們說的大部分是對的,自動駕駛真的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我們也深耕了9年。它真的非常有挑戰性。小的問題也並不是不重要的,但我們會一個一個地去解決。

主持人:Waymo交通運輸服務的法定範圍有多大?

John Krafcik:我們一開始將會在100平方英里的區域,也就是從Early Rider的運營區域開始。但我們逐漸會擴大到600平方英里,也就是整個鳳凰城的面積。(雷鋒網新智駕註:Early Rider項目是Waymo在鳳凰城市區招募志願者參與測試的項目,Waymo自動駕駛車會負責他們日常的出行,並通過他們提供的反饋來改進性能或服務。)

主持人:解釋一下為什麼選擇鳳凰城?

John Krafcik:鳳凰城的天氣非常好,雖然那裡非常熱,對我們的一些設備形成了挑戰,例如我們的計算機和我們的激光雷達等設備,他們本身也會產生熱量。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挺有挑戰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鳳凰城不會下雪,路面不會結冰。

有趣的是,因為天氣太熱了,在那的人們傾向於自己開車,那裡沒有很多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如果我們能夠順利實現自動駕駛並證明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或許就會願意轉向我們的服務。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判斷這一商業模式的未來。

主持人:如果下雨了怎麼辦?

John Krafcik:我認為我們的車,在雨中的表現跟人類在雨中的表現差不多。在雨中,Waymo和人類一樣,會開得比較慢並且開得更加小心。

主持人:如果鳳凰城真的下雪了怎麼辦?

John Krafcik:你說鳳凰城嗎?鳳凰城不是很有可能會下雪。我不是專家(也不是很清楚)。這(天氣)也是我們在25座城市測試的原因,現在,我們在底特律也有測試,那裡剛經歷了一場大雪。大雪讓Waymo的測試車非常顛簸。因為這種駕駛體驗非常特別,我們就收集了各種數據,和測試車在雪中的表現情況。

我們在密歇根也進行了雪中自動駕駛測試,但我們也在考慮如何做得更好,我們手裡已經有了這個冬季獲得的很多數據。

主持人:當這些車遇到需要等待其他方向的車流經過,而後方又有其他車正在等待的時候該怎麼辦?

John Krafcik:這種情況涉及到一種我們稱之為肢體語言的東西。這非常重要,因為作為人類司機,我們會有一些動作用來表明我們將要進行的舉動。例如在匯入車流時,我們會在無法通過時停下來,而看到可以匯入時,我們會往前挪一點點,這樣告訴其他的車輛,我們即將匯入。

現在Waymo的車已經能夠做到這些了。但是老實說,他們在每一種情景下都做得很好嗎?不是的,他們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做得很好,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做的更好。去年我們模擬訓練了27億英里,所以我們有很多的經驗。

主持人:什麼是模擬訓練?是不是大概就是,依據測試的環境例如山景城、底特律、或者鳳凰城,繪製了地圖,有了這些地方的電子化表示?

John Krafcik:是的,我們已經實地測試了大約有5百萬英里,我們記錄了實地測試中一些最有意思的情景,我們在此基礎上,加大了情景難度。我們對本來就有難度的情景增加了難度。這有助於我們更加嚴格地測試我們的軟體,增強我們的信心。

不論是真實世界的測試還是模擬訓練,都應該進行。這也是我們繼續在真實世界中測試的原因之一。我們通過真實的世界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在25個不同的城市進行測試,而通過在這些城市中收集到的特殊情景,再進一步模擬,測試我們的軟體,是我們的秘密武器。

主持人:選擇在鳳凰城測試是不是還因為法規的緣故?他們定好了一個框架,讓你知道該如何在這裡測試。

John Krafcik:對,這的確是我們在這裡測試的一大原因。有很多州,在包括Waymo的家鄉,加州,目前,我們都無法像在亞利桑那州一樣(不再測試車輛中安排司機)。(雷鋒網新智駕註:根據加州汽車管理局的披露,加州也有望在4月初開始批准沒有司機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上路測試。)

主持人:為什麼還沒落地?Waymo在等什麼?

John Krafcik:我剛剛也提到了我們的Early Rider項目。這些項目參與者們都很棒,他們給了我們很多關於這個全新的產品表現得如何的反饋,對於全世界來說,自動駕駛汽車是一個全新的產品。我們不想搞砸,因此也傾聽了他們的意見。我們也不斷地在打磨乘坐體驗。

我之前提到過,我們對於Waymo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能非常自信,但是我想要確保這種自信是來自於車輛在任一情景下都能保持的良好駕駛表現。我希望我們的第一批用戶能感到非常地安心,讓他們覺得,汽車好像是由他們見過的最好的司機駕駛的那樣。這就是我們現在正處於的打磨階段。

主持人:完全自動駕駛是什麼樣的完全自動駕駛?車內有技術人員嗎?有司機嗎?如果有危險發生,有沒有遠程的協助。該怎麼處理?

John Krafcik:車內沒有技術人員,也沒有司機。在Waymo的安全報告中,我們曾經講過我們遠程監控的能力和範圍,在汽車處於一種自身沒法解決的情景時,我們對車會有遠程控制的能力

主持人:當Waymo開放了服務,人們可能會用各種千奇百怪的方法去測試,在Waymo看來,有多大可能會成為公共危機?

John Krafcik:我認為在座的每一個人,全美的,甚至全球的人,都會度過這些事情的,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們不能忘了,每年,全球有125萬人死於車禍,每小時就有737起撞車事故,每小時就有140條生命離開。雖然會有很多障礙,但是這些都不會左右我們,因為我們已經等待了那麼長的時間。

在Waymo,我們有一句話,叫做安全才是最緊迫的事,這是我們協調對安全性的要求和工作進度時遵守的原則。我們永遠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是面對每小時有140喪生這一數字,我們必須充滿激情和鬥志來完成這件事。所以,我們不會讓那這些障礙阻礙到我們。

主持人:自動駕駛的車或許和一般的車不太一樣,公路上的車如何跟(或許不太機靈)自動駕駛車輛互動?

John Krafcik:我們在灣區已經測試了很多年,而我也很清楚,經常遇到Waymo測試車的司機,對我們車的連續性都感到非常滿意,這些測試車都開得非常好。如果你住在Waymo總部附近,你就知道Waymo的車表現得如何。我們看到的情況總體上還是很好的。

主持人:在鳳凰城之外,Waymo的擴張速度會有多快?

John Krafcik:我認為,從城市來說,現在還是有足夠的市場能夠讓我們可以施展。對於加利福尼亞的進展,我們也非常樂觀。

我們的確有擴張到其他城市的計劃,但在我們的落地計劃中,我們將會解決越來越複雜的問題,越來越惡劣的天氣。

我們不僅僅會推出低速的產品,也會推出每小時25英里的產品,或者是針對特定場景的產品,或者是點到點的產品,以及能大範圍使用的全速產品,在任一地點接送乘客。我們的想法就是以鳳凰城為其他市場的範本。

主持人:Waymo會自己開啟大範圍的交通運輸服務嗎?隨著服務的發展和擴張,Waymo會自己運營遠程控制嗎?

John Krafcik:現在,Waymo的落地計劃是交通運輸服務。因此對於你的問題,答案是:是的,我們會自己運營。但是我還是得告訴你,按照我們的技術水平,我們還有很多選擇。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授權其他公司使用我們的技術。

我們一直把關注點放在了共享駕乘上,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選擇。例如卡車物流、快遞、車主個人、汽車製造商等。

在很多這些領域我們將會與合作夥伴合作。例如Avis(汽車租賃公司),Auto Nation(美國最大汽車經銷商)等,他們能夠提供很多的後方支持,例如汽車保養。我們沒有必要自己來,這也是我們和汽車製造商 FCA的原因。

現場記者提問:誰將持有數據?

John Krafcik:如果汽車製造商想通過汽車的運行數據來提高汽車的質量的話,這些數據也可以共享出去。但有關在車內的客戶的數據,從個人信息安全的角度,我們是不會共享出去的。

PS:看遍這一年中國與全球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前沿與商業探索,雷鋒網新智駕年度推薦,掃描下圖二維碼或點擊https://www.leiphone.com/special/custom/AIdrive.html了解更多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這款黑客工具可自動收集目標並遠程滲透,是福是禍?
最新版 iOS 更新,可修復熔斷、幽靈bug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