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寵物教會我的事

那些寵物教會我的事

毛毛十四歲,端莊賢淑,怎麼逗都不動如山,對它要有耐性;點點兩歲半,像死小孩,不斷打翻東西,一直要你跟它玩,要容忍,」大三女生高若想,說的是家裡的貓。讀大四的哥哥高若有,長期觀察兩貓共處的兩年間,「老貓會罩小貓,打它、訓練它,變成社區里的『惡勢力』。」兄妹兩人還用比賽減重,決定誰清理一周的貓砂。

談起家中動物,很多原本被認為感情內斂、沉默寡言的人,突然滔滔不絕了起來。有點像媽媽們在交換媽媽經,旁人很難插口。尤其和跟人類密切互動的貓狗,建立的是另一種深厚的家人關係。

寵物扮演著陪伴者的角色。對孩子而言,貓狗是玩伴和成長過程中的同伴。小時候養過很多動物的大三男生吳孟橋,現在看著小他九歲的弟弟養貓咪,負責跟它玩,「每天生活在很開心的氛圍里。」有時,動物提供另一種父母無法提供的感情慰藉。「貓媽」李幼萍回憶,現在讀大學的大女兒,初中時壓力很大卻說不出來,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抱著貓,「貓狗是最會傾聽,但絕不嘮叨的家人,好像很多心事就這樣化解了。」李幼萍感謝貓咪陪伴女兒度過青春期。

每隻動物都有不同的個性,也是獨特的生命,和動物相處,孩子學到尊重及付出。動物醫院金院長婚後養了一隻黃金獵犬路加,後來三個孩子陸續出生,溫和高大的路加自然成為「弟妹們」騎乘的對象。金院長教孩子每次要「詢問」路加的意願,萬一它心情不好就不能強求。路加沒有攻擊性,和孩子有打鬧空間;但是當孩子碰到其他狗,就會尊重主人,先詢問是否可以玩。最討厭陌生人看到可愛的小孩或貓狗,就直接跑來摸摸頭或臉頰,「那是最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他告訴孩子。

貓狗陪伴主人最多十幾年,總會先行離去,往往是大小主人第一次面對死亡和失去的經驗。因為用情很深,貓狗主人在回憶寵物過世、家人趕回家奔喪的過程時,不管年代遠近,幾乎都會眼眶泛紅。

高若有兄妹家中的毛毛,半年前因為無法製造紅血球,緊急輸血後依然不治。火葬後,骨灰罈放在家裡。儘管不符合民間習俗,但媽媽康錦卿認為這是對「最愛家、不喜歡去遠方」的毛毛,最好的方式。每天哥哥出門,還會跟它說再見。

在媒體工作的張瀞文也永遠記得,初中起就陪伴她的狗狗妮妮過世時,她正在外地念研究所,來不及回家奔喪,她難過的痛哭。哭完後她決定要去睡覺,「要很專心的睡著,在夢中與妮妮說再見,說來生再聚首。」

曾經有貓狗相伴的人自己做了父母,很容易比較養育小孩和貓狗的異同。後來也養流浪貓的張瀞文,在有兩個小小孩後覺得,貓很像小孩,「就算再愛你,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獨特性和驕傲。」每當她遇到孩子成長過程中難搞的事時,與貓相處的經驗會提醒她,「這些困難是因為他很特別、很淋漓展現生命而來。」她因而釋懷並更懂得愛孩子。

真心和動物相處,總會觸動心中最深刻的那部分,自己的生命和看人事的角度就有所不同。有人說「不是寵物教我們什麼,而是我們從寵物身上得到很多愛」。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動物醫生杜白在《動物生死書》寫道,「如果你體認到這趟人生之旅是來修行進化的,那麼同伴動物們就是你的共修……它們無怨無悔的討好你,並不只是因為你是它們唯一的家人、食物供應者、遮風避雨的庇護所,它們也視你為它的兒女和寵物……」擁有寵物陪伴的愛,是無限的福分,更是人和動物彼此生命的加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思德教育 的精彩文章:

別讓孩子複製你的委屈

TAG:啟思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