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中國3》「宴」,它娓娓道來的遠不止你所看到的那麼簡單!

《舌尖上的中國3》「宴」,它娓娓道來的遠不止你所看到的那麼簡單!

春節假期就這麼匆匆地結束了,懷揣著一顆不想上班的心還是坐在了公司電腦前,暗自對自己說著今年要加油種種,多麼心口不一!喜樂隨緣,願你我歸來仍是少年。

終於還是給自己的手機上裝了一個叫「生辰」的APP,看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年歲一步步增長,陷入沉思。當然,隨著年歲增長的也不止這個,春節期間諸如「98年真的是20年前」之類的爆款文章也讓人大徹大悟,當然最感同身受的莫過於對於「家」、對於「年」的理解。

都說年味漸漸淡了,除卻禁鞭,我想最大的還是當下生活方式的改變吧?懷念非智能手機時代、懷念紙質紅包時代、懷念家裡21寸大腦殼電視上的春晚、懷念三十兒餐桌上的珍饈......

其實有時想想,生活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剝奪走了很多我們固有的情懷,人確實這麼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習慣是如此之輕,以至於無法察覺。

昨天《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第三集《宴》在中央電視台火熱播出。播出前,總導演劉鴻彥偕《宴》導演沙洛、作曲張逸馬、攝影師安同慶一同作客央視新聞客戶端,與網友分享各具特色的宴席以及舌尖上的禮儀。

中國飲食,聚的是情,講的是禮,宴席便是情和禮的完美展現。節目中呈現出的,寶應全藕宴、彰武全魚宴、蕪湖張修林老人的壽宴、平江十碗席以及文會宴,則是一道道精緻的「硬菜」,讓大家大飽眼福。

宴席是

烹飪的極致

宴席是烹飪的極致,不是說它鋪張,而是宴席具有儀式感。儀式感讓食物變得更有意義,而這也是宴的本質。

沙洛說:「宴首先要完成它的美食功能,它是美食的極致。中國人好客,朋友來了,就要用最好的招待,所以它是烹飪的極致和食材的極致。」

片中,將某種單一食材做到極致的寶應全藕宴、彰武全魚宴可謂是讓大家大飽眼福。以全藕宴為例,藕作為食材本身不算驚艷,但全藕宴,卻是食材應用智慧的極致。全藕宴的數十道菜品,全用藕這一食材烹飪而成,將味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考驗的不僅僅是廚師高超的烹飪技巧,更是對於生活美的極致追求。

除此之外,宴席,還是一種情感的極致。沙洛介紹到「因為好客,宴從美食上升到情感寄託。」家宴是每個在外漂泊的遊子歸回又出發的地方,主創團隊選擇為觀眾呈現武術家張修林的耄耋之慶,講的不僅只是團聚的親情,還有他對於傳承中華武術傳統的期望。

中國人講究吃,習慣把人生喜怒哀樂、婚喪嫁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正所謂「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係,宴飲聚會的風貌因此極大發展。宴席,是文人的雅聚、是家人的團聚,也是宗族的榮耀

人們將飲食與社交緊密相連,飲食之事傾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親和,達成和諧。

宴,是世界上共通的一個東西,只是我們中國人更愛用吃這個方式來呈現。宴,對某些人來說,它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是對一些辦宴的和參宴的人來說,是一個見證,也是一個記號。宴,賦予特定時間以特定意義,將普通變得特殊。

宴席是情之所託

是禮之所依

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規矩,而飲食里的規矩,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味道。「舌尖3」通過宴席,講述中國人吃飯的講究,講述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講述在社會飛速發展下我們已經逐漸淡忘或者丟失的禮儀文化。

劉鴻彥表示:「在飛速發展的當下,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種方式守住自己,而食物就是最好的方式。吃永遠不是吃的本身,美食也永遠不是食物本身,這是我們的宗旨。我們希望通過『宴席』的呈現,讓已經淡忘或者丟失的飲食文化,特別是文化的部分,我們的禮儀、我們的講究,能有一個回歸或是起到提醒的作用。」

中華民族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又是聞名於世的「烹飪王國」,作為禮儀與烹飪完美結合的中國古代宴席,更是凝聚著我們先祖的勞動和智慧。片中的人物葉放,在古籍中搜尋優秀的餐飲文化,並將其復原、創新、保留;此舉不僅帶給我們一些超出美食之外的趣味,更是做到了從美食到精神的升華。

在湖南平江,「十大碗」族宴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據說得益於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幾位得意門生,他們到平江開壇講學,推廣朱子禮教。而平江的尚禮之風也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獨具平江特色的「十大碗」族宴不僅體現在大碗的氣勢,菜必須做足工夫;更體現在菜品以外的文化禮節上,一招一式既要有傳統又得體面。「禮節」的意義,就在於鄉鄰間表達彼此的情感。

平江「十大碗」族宴,聯絡的不僅僅是一族一姓,或許也是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紐帶,更接納著歸鄉遊子的腳步,和我們遙遠的鄉愁。

宴,可以是禮儀之邦的中國,最高的誠意。宴,也可以是生生不息的傳承,最深的心意。宴,可以知書達理,也可以知書不拘禮。宴,是由口入心的相逢和相識。

美食之外的聽覺

視覺盛宴

美食首先給大家的是視覺的衝擊,只有把美食拍得非常精美,才會讓人特別想去吃,特別想去了解。安同慶說:「把食物拍得垂涎欲滴,是總導演給我們下的死命令;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對於人物的刻畫。通過鏡頭語言,將食物、人物、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巧妙地講述出來。

安同慶介紹,要將食物拍得誘人,就要同一個動作多個角度,更多地採取特殊角度來表現動作的力量感;要捕捉紀實段落,彰顯人物的情感,深入了解被拍攝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拍攝,使得人物和食物渾然一體、和諧共存。

第一集「器」的拍攝中,在雲南怒江,少數民族的鮮艷服飾、古老語言是兩大亮點。安同慶與祖孫二人的朝夕相處,發掘出的爺爺看石板的眼神,一如他看孫子的眼神飽含深情,也為片子增色不少。

此次,「舌尖3」的音樂製作團隊,在創作過程中,加入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樂器,如:中阮、小阮、琵琶、笛子、笙、中國鼓等,力求體現中國人的審美觀。

在味道中尋找音樂,在音樂中創造味道。食物無論是多精細、多繁瑣,多簡單、多粗放……無非就是好吃二字,就像音樂,無論是多強大的作曲技法、多大的樂隊編製,無非就是好聽二字。

音樂的每個音符都帶有色彩和表情一樣,美食亦如是。花開的聲音、魚躍出水面的聲音、火鍋咕嘟咕嘟的聲音、油鍋滋滋的聲音、在廚房裡做飯時鍋盆碗盞發出的叮叮噹噹的聲響……每一首配樂都像是天地萬物的迴響。

據「舌尖3」作曲張逸馬透露,此次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作曲,他的靈感來自於對食物的情感,平生有過幾次吃飯時被食物感動得落淚的經歷。「舌尖3」的音樂里有他對食物的態度,也有他對音樂的態度,同樣都是一種依賴、一種珍惜、喜悅和感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產業鏈 的精彩文章:

TAG:娛樂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