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閃的2017年書單

西閃的2017年書單

西閃, 作家(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在2016年的讀書總結里我對2017年有所寄望,期許自己的閱讀趣味更多元,視野更開闊。彼時我把這種自我期許稱之為「我的尤利西斯合約」,可惜事與願違,這份合約完成度不到60%,談不上及格。無論怎樣,閱讀和寫作終究都得堅持下去。我現在按照一年的時間線列出重點閱讀的書目,略加評論。

首先要說的是許宏的《何以中國》,副標題很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基本上說明了這本書到底想講什麼。可是書名卻似乎在暗示「中原」與「中國」存在觀念上的重疊,而這種邏輯本來是考古學家最該避免的。

同樣寫歷史,約翰·巴里的《大流感》更令人滿意。作者生動地描述了現代醫學發展與一場大瘟疫之間的聯繫,同時指出以科學為基礎的醫學仍然存在的缺陷——那場瘟疫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是一個還是幾個,迄今沒有得到確證。

與之相關的是羅伊·波特的《極簡醫學史》,最後一章也在反思醫學與現代社會的關係。有人覺得此書過於簡單,作為一個曾與醫學沾邊的讀者,我倒認為此書言簡意賅。

彼此聯繫的幾本書還包括司考特·范傑伯格的《心靈的藥物》、凱博文的《疾痛的故事》和塗豐恩的《救命》。它們各有側重,也分屬不同的學科,但在我看來,作者們書寫的都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命。為此我在豆瓣閱讀上建了一個豆列,題為「血肉之軀」。

我曾想把自己的一本文集定名為「身心不二」,目的是反思我們習焉不察的身心二元論,這一主旨一直延續到了2017年。安德烈·洛克的《夜間思維》討論了夢,佩雷茲·拉維的《睡眠之謎》討論睡眠,羅傑·戈斯登的《欺騙時間》討論衰老與性,皆是我以身心不二為中心的主題閱讀。從這個意義上看,《加速》(哈爾特穆特·羅薩著)和《美好生活》(奧維·洛夫格倫、喬納森·弗雷克曼著)討論的則是現代社會日益強烈的身心分離之感以及分離背後的時代觀念。至於這樣的感覺是好是壞,需要進一步辨析。

我認為,像《人有人的用處》這樣的書,能夠為我的思考提供基本的立場——「控制論之父」維納提醒我牢記,人類的價值就在可能性與局限性之間。

而人類學、歷史學以及政治學的相關書籍,為我提供的則是比較的視角。我在《人類學的四大傳統》(弗雷德里克·巴特等著)里發現了人類學曾經的陰暗面,在《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沃爾夫岡·J.蒙森著)中讀到了知識分子的現實感與無力感,在《鄰人》(楊·T.格羅斯著)里目睹的則是失去約束的人如何墮落。它們讓我對賈雷德·戴蒙德的《崩潰》有了進一步思考:不能把社會的瓦解完全歸因於環境或文化。有學者計算過,只要群體中存在等級,存在著人對人的操控,哪怕是一個因食人傳統而罹患怪病的部族,也不會輕易滅絕。因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利用另一部分人得以生存。可見,沒有理清主體,沒有辨別支配與被支配,所謂生存的意義與生活的價值皆是空談。

以下幾本書的內容差別很大,但在我看來都與人對人的支配與控制有關。它們是《宣傳力》,(安東尼·普拉卡尼斯、埃利奧特·阿倫森著)、《宇宙的主宰》(丹尼爾·斯特德曼·瓊斯著)、《現代世界的誕生》(艾倫·麥克法蘭著)、《愚昧者的愚昧》(羅伯特·特里弗斯著)、《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第默爾·庫蘭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江宜樺著)、《個人主義的譜系》(丹尼爾·沙拉漢著)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幾乎全是贗品!義大利名畫家作品展「有點尷尬」
每日壹圖:瑞士

TAG: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