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逃離」北京,擁抱杭州,這群年輕人為何往「低處」走?

「逃離」北京,擁抱杭州,這群年輕人為何往「低處」走?

隨著春節的結束,「年」味大餐又將塵封一年。以往此時是「逃離北上廣」呼聲最高的時節,但自從一年前一股「逃回北上廣」的吶喊逆襲,把他鄉漂泊的人無法在老家施展一線城市工作技能的無奈,以及在小城市「小世界」的思維方式、工作、生活狀態下的差異,讓曾經的發小、同學正變得越來越陌生……

或許,只有那1200多年前的《遊子吟》在父母身上始終如一,現代人在外打拚的註定是孤獨的,異鄉漂泊沒有家,猶如陸遊在《行路難》中描述:「人無根柢似浮萍」。而白居易早在《和》中豁然:「人生百歲內,天地暫寓形。太倉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漂泊者從一座城市漂到另一座城市,彷彿是浮萍隨波逐流,微觀之下,卻有另一番滋味。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近兩年來從北京漂泊輾轉杭州漂泊,正成為年輕人的潮流。

從「北漂」到「杭漂」,人往「低處」走?

廣州與杭州「一線城市之爭」、上海淪為「環杭州城市」等話題,在過去一年中廣泛熱議。不爭的事實,自從2016年G20以來,杭州煥發了「新一線」城市的活力。

半個月前,浙江省統計局發布《2017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數據公報》中提到,2017年杭州市常住人口達到946.8萬,比上一年增長28萬,接近兩倍的凈增長,創歷史新高。此時,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現了40年來首次負增長,2017年比2016年減少了2.2萬人。

杭州已將周邊臨安撤縣劃區,這讓杭州在名義城區面積上超過了南京、上海、廣州、成都諸城,為加速大型城市化進程,2017年底推出了杭州積分落戶政策,將在2018年3月份開始統一實施,預計今年杭州市常住人口有望破千萬。

另據獵聘網的大數據報告統計,在2017年上半年全國主要城市人才凈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以11.21%的人才凈流入率位居榜首。

杭州有何魅力吸引外來者?在官媒的報道中常冠以「創新之城」、「中國矽谷」,真如此?其實早在去年虎嗅駐杭開設華東業務部之時,就曾想找合適的姿勢報道杭州,春節前夕虎嗅分別採訪了8位近三年從北漂到(准)杭漂的年輕人,聽了他們的故事與思考。

年輕人眼中的北京與杭州

北京:焦慮、快節奏、高房價、戶籍門檻

「我去北京就是為了『離開北京『。當時(2011年大學畢業去北京)的想法是去鍛煉兩年,然後回到南方。去了北京以後發現,這個城市的節奏、環境、生活成本都讓人焦慮,甚至它的滿地機會都讓人焦慮。」在螞蟻金服工作的沈公子告訴虎嗅。

「這種焦慮,主要還是對自己能力的迷茫。當時剛畢業,22歲太年輕了,自己也沒有那麼好的化解焦慮的能力和心智。當然,房價高企、租房成本高、交通堵塞、氣候乾燥、綠化不好……」

沈公子的同事徐利在2017年8月來到杭州,她說,「北京壓力還是大,整個城市讓我很焦慮,房子的壓力很大,沒有歸屬感迫使我離開。三年前,去北京也是一念之間,就是覺得應該去闖一闖,不想過按部就班的日子」

無獨有偶,31歲、來自東北的一喆在2016年11月結束了7年的北漂生活,他說,「北京生活成本高,吃、穿、交通都還好,但房價高的離譜,戶口也是一大難題,成家後孩子上學沒辦法解決。」他曾在北京滴滴工作,來到杭州後加入了互聯網家裝公司酷家樂,據他透露有好幾位滴滴同事也前後腳來到杭州,或轉到滴滴杭州分公司,或加入其它創業公司。

另一位在網易工作的廣西女孩鳳丹,在2015年6月結束了10年的北漂求學與工作之路,她告訴虎嗅,「我逃離北京,除了個人購房、購車經濟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打心底里不是很喜歡這個城市,包括霧霾、乾燥、冬天時樹光禿禿的沒有美感,本質上是對北方文化沒有歸屬感。而到了杭州,讓我有了南方人的歸屬感。

其他幾位受訪者,幾乎也是類似的態度,這也是絕大多數北漂族的共同難題,我們不能數落他們是懦弱者,當年輕人隨著年齡增長,「家庭觀」也日漸清晰,與一線城市的殘酷現實形成落差時,理想化的掙扎已經顯得蒼白無力。

「特別是85後北漂年輕人,他們沒有前輩們那麼幸運,撞上了08年金融危機之後,北京房價快速上漲的年代,如果沒有父母的原始積累,僅靠自己微薄收入永遠跟不上房價上漲步伐,如果再錯過杭州崛起的『黃金年代』,那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真會遺憾終身。當然,從杭州也不是唯一的選擇。」90後布吉一年半前結束北漂輾轉杭州時,這樣算了「機會成本」的賬。

杭州:活力、機會多、環境好、宜居

「我在北京讀書工作的7年,是焦慮與洒脫膠著的7年。2017年的焦慮感和漂泊感與日俱增。為了清空自己,我在17年的5月徒步騰格里沙漠,8月進西藏。回京後,放棄了北京不錯的工作機會選擇了杭州。」去年10月來到杭州,在休閑食品公司百草味工作的紫蘇說到。

她在做決定時,對比了南京、武漢、上海、深圳等城市。因為之前在投資公司工作過,所以她從宏觀層面分析:

「首先,國家資源會更多傾斜杭州,G20、亞運會等國際大會更快推動杭州的發展,北京成熟度已經很高了,而在杭州你可以和這個城市一起成長;其次經濟方面,浙江是民營企業發源地、大本營,杭州的上市企業陣容也不容小覷,就業機會大;另外杭州的人才吸引力很強,浙商派、阿里系、海歸派、浙大系等都能自由發展,可以和更多優秀的人同行;最後是杭州的自然環境好,宜居。」

來自西藏的女孩靳思是一位「准杭漂」,她此前在美團工作,有10年的北漂經歷,現已規劃與老公一起在2018年3月到杭州工作,並在今年年初來杭州租房、面試了新工作。

她對虎嗅說,「在北京戾氣實在太重,到哪都是『互不想讓』,人文關懷少了些。但有一點挺好,如果你想掙錢,稍微努力工作些,還是能賺到理想的薪水的。因為工作太忙,生活會比較單調,我又喜歡喝茶、養寵物,杭州有茶館,冬天也有綠樹紅花,還能以帶狗去西湖散步。這樣的生活狀態,在北京是奢求。

杭州的「旺火」

G20之前,杭州一直沒視為上海的「後花園」,但在2017年中旬,浙江省政府把「一帶一路」戰略升級,釋放了謀劃「環杭州灣大灣區」的信號,而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積極響應。

事實上,早在2016年公布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中確立發展上海大都市圈,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步入快車道。而上海更傾向於以它為中心,建立「『Σ』形灣區經濟」,相應的會囊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南通等城市,預計會成為今年兩會期間的熱議話題。

雖然國務院還未就此予以批示,但不管是環杭州灣大灣區」,還是以上海為中心的「『Σ』形灣區經濟」建立,在經濟體量、人口規模上都有望超越粵港澳大灣,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更有發展前景的大灣經濟區。

在大灣經濟區「中心」之爭上,「小弟」杭州哪來的底氣與「大哥」上海PK?火氣旺盛之外,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

在全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杭州是唯一一個沒有過千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前六中有四個直轄市,排名第一名的上海幾乎是杭州體量的3倍,人口規模也要高出1.5倍,硬碰硬的實力懸殊太大。

好在杭州的經濟增長後勁還不錯,近10年來,其GDP實際增長速度都是超過全國增速與上海。這背後很大因素是浙江民營企業活力的支撐;在產業結構方面,2017年杭州第一產業比重已降至2%,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調整為35%、63%。

2016年,杭州與上海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2185元、57692元,相差約5000元的水平,而二者均明顯高於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

201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未來上海也將控制人口總量,而杭州仍在人口擴張期,類似去年臨安撤市劃區,把周邊經濟想對薄弱的縣級市兼并發展方式,一段時間內上會拉低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上海的貧富差距擴大。

當地民營企業數量與質量反映了地區經濟活力、潛力,此前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杭州市有50家企業入圍,佔全國的10%,上榜企業數第14次蟬聯全國第一。

上市公司數量上,杭州以151家名列第四,排在廣州、蘇州之前。值得注意是,截止2017年末,浙江省的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07家,排名全國第二,在去年A股新上市的438家公司中,有87家是浙江企業,佔比超20%;證監會半個月前公布的439家公司IPO在審名單中,浙江就有51家,僅次於江蘇的70家。

深交所為對接浙江省政府的「鳳凰行動」( 支持浙江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專項推出了「梧桐工程」,而杭州作為浙江省的龍頭城市,相應的民營企業也享受到政策紅利。

近兩年來,杭州的創業創新氛圍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為阿里在杭州誕生,杭州曾一度被稱為「電商之城」,而後阿里系、浙大系成為當地創業的兩大派系,當地政府也在積極去電商化,分別針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互聯網金融、生命健康等產業,獨創了「特色小鎮」創業服務模式,僅2017年上半年,杭州特色小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剔除房地產投資)259億元。

在前不久結束的杭州市兩會上,徐立毅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發展「區塊鏈」產業,正在醞釀打造「區塊鏈小鎮」,預計2018年會密集出台相應政策,在區塊鏈行業大戰中力爭拿下第一陣地。

兩年前,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阿里巴巴被媒體質問,讓這個國際化都市在創新力方面受到了質疑。可以肯定的是,杭州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服務型政府起到了助推作用,創業公司享受到的政策紅利,具體案例可以參考虎嗅曾發表過的《丁香園從哈爾濱到杭州的故事》,其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分享了自己從哈爾濱到北京再到杭州的創業經歷,「杭州讓我重新認識了政府,重新認識了公務員」。

杭州的「虛火」

過去半年裡,媒體們對東北經濟的口誅筆伐已經牽連到天津、山東等地方經濟,杭州不僅與上海爭鋒,即便經濟實力遠在杭州之上的廣州也被批老態龍鍾,杭州看似風華正茂,但也有其「虛火」。

房價偏高

杭州2017年全年宅地成交1174萬方,較上一年增長130萬方;而蘇州2017年宅地成交面積僅247萬方,創五年來新低。再對比2017年杭州、蘇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6276元、58806元。杭州、蘇州與上海分別相距約170公里、100公里。

因此,基於杭州常駐人口少於蘇州(2017年杭州比蘇州少122萬人),杭州距離上海遠,其宅地供給量大於蘇州,而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蘇州,但平均房價卻高出1萬,目前仍在攀升,顯然杭州房價是偏高的,即便「認房又認貸」限購,但對於絕大多數杭漂的年輕人而言,還是有一定距離。

「量穩價升」的主要原因:1)城市擴容、地鐵增設帶來的城市品牌紅利,人口流入刺激樓市需求;2)政策調控下成交量得以控制,呈現穩步發展趨勢;3)置換改善人群增多,更注重房屋品質配套及附加值。

「雙創」降溫

智投雲的監測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里,杭州本地的創業融資項目數量在2015年達到峰值後,已在2016年出現下滑。某種程度上,也是杭州特色創業小鎮掀起「雙創」風后的一陣微調回落。

此類現象,虎嗅上那篇備受爭議的《阿里系創業人「團滅」?淘寶城2.5公里外是創業「墳場」》已有描述

另一篇《「杭州創業大街」的一年沉浮路》也通過實地調查,揭示了這個曾想與北京中關村相媲美的創業園從輝煌變得暗淡。杭州創業氛圍降溫除了受大環境的影響,還與大部分創業項目本身宿命相關,也就是過去兩三年中追逐「風口」的項目太多,風口一過,摔死概率自然大。

在此次虎嗅採訪的這篇年輕人中明顯感受到,只有阿里、網易這類大公司或杭州本地的獨角獸創業公司,才具備吸引他們從北漂轉輾杭漂,不知名的創業公司不會是換城選擇因素。

交通硬傷

接受虎嗅採訪的「杭漂」一喆吐槽到:「杭州的公共交通還需要加強改善,很多地方打車才能到,地鐵和公交車也不是很方便。「這點,在杭州生活過的人生有體會,一個近千萬人口的城市,僅有四條高架、三條地鐵穿梭6大區,每天超過200萬量車在路上跑,堵起來毫不遜色北京、上海。

娛樂生活不豐富

採訪中,沈公子、紫蘇都指出,杭州的娛樂、文化活動不多,好的話劇、演唱會、展覽這些活動太少了。甚至連一位滴滴司機都會嘲笑,「杭州是沒有夜生活的城市「,與170公里開外的上海外灘簡直天壤之別,時尚氣息不夠。

再見北京,你好杭州

聽完這群從北漂到杭漂的年輕人的故事,也對杭州的魅力進行了窺探。對這座擁有敏銳商業嗅覺的城市而言,用積極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科技、新理念,未來更大價值是如何把前沿技術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補齊傳統產業鏈條短板。

對一個年輕的漂泊者,正如紫蘇坦言,「我心安處是吾鄉。」她向北漂道別時明白了,「北京,我離開不是因為逃避,而是堅定了自己要什麼。」然後去勇敢地迎接一段新征程,「杭州,希望能和你一起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樂視控股發公告:「只」欠 60億;鎚子或改名「野望科技」
快播王欣:hello,world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