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李開復:複製「世界工廠」的夢想已幻滅,歐美應向中國學習什麼?

李開復:複製「世界工廠」的夢想已幻滅,歐美應向中國學習什麼?

達沃斯論壇之 the next billion分論壇

編者按:

1月23-26日,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達沃斯召開,主題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博士受邀飛赴達沃斯參會,分享了他在達沃斯的見聞。

撰文 | 李開復

責編 | 程 莉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除了AI,這次達沃斯論壇還有一個重磅話題:中國。我深切感受到,大家談論起中國所傳遞的情緒定位:那個威脅者和那個模仿對象。

23日,在大雪紛飛之際舉行盛大開幕式後,達沃斯第一場論壇正式開啟。專題演講嘉賓是印度總理莫迪,莫迪在演講中努力展示印度的大國雄心,並將中國當作趕超對象。

印度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想法的國家。在瑞士時間1月24日的「SESSION STRUC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座談會裡,我和美國商務部長、世界銀行行長、幾位發展中國家首相和部長討論,新興技術對社會結構帶來的改變,也談論到相似的話題。

美國商務部長Wilbur Ross認為,近年來,北京在人工智慧、電動汽車和電腦晶元等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對美國而言)這是一種直接的威脅。

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中國模式能不能複製?

我的觀點是:中國經驗幫助世界,複製中國「世界工廠」模式,已是一個幻滅的夢想,也不要簡單複製中國的「雙創」模式。


「後來居上的巨人」

很長一段時間裡,世界看中國的眼光一直是「世界工廠」,資源消耗型國家。就連中國的媒體一段時間裡也提出很多質疑,尤其是16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到6.7%時,不少人認為中國工廠模式已經走向末路。

然而2017年,中國用一個漂亮的業績報表,有力地回擊了質疑。逾8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相當於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位的總和;6.9%的增速,在全球大經濟體中仍是一枝獨秀;1300多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和1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更讓中國的現代化透出濃濃的人情味。

GDP的增長意味著中國經濟規模去年已經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按照目前的速度,可能在未來10年內超過美國。

「中國贏了」。

2017年,美國《時代》周刊亮出了寫有這句話的中英雙語封面,並將中國這個經濟大國稱為「後來居上的巨人」。中國正在從高速增長模式向「高質量發展」以及縮小貧富差距完美過渡。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達沃斯代表中國發表演講時,進一步釋放強烈信號。他說,中國準備在製造業的一系列行業加快對外開放,主要就是取消或者降低對外商投資的限制,實行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的模式。

中國「世界工廠」模式可複製嗎?

這已是一個幻滅的夢想

這兩天,我也被問到中國世界工廠模式的可複製性。我的回答是:有些國家想學習中國「世界工廠」模式,但這是一個幻滅的夢想。

一方面,AI技術的階段性應用,正在讓一些批量的工廠成為機器人熄燈工廠。而那些小量的產品,將由3D列印改造。儘管中國的人工成本在提升,但中國製造的成本和質量,仍有全球競爭優勢。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富士康,因為創新工場跟富士康有很多業務交集,我對富士康的AI應用比較了解。今天的富士康正在快速擁抱AI,其反應速度和推進決心甚至超過國內一些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在製造業領域,「本地製造」已經成為主流,要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重新組建改造供應鏈,並不容易。產業鏈積累,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硬體的生產線和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尤其是後者,東南亞的積累目前還是零。

如今中國如今已是幾乎所有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場,而本地化製造的深度是在這個市場獲得回報大小的決定性因素,從一些科技公司的市場行為就能看明白。比如,蘋果10億美元投資滴滴,輝瑞全球第三個生物技術中心放在了杭州,英特爾投資71億美元的存儲器工廠在大連,西門子投資10億元的數字化工廠在成都等等。

其三,成本重要,「快速反應」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中國「雙創」模式可學習嗎?

謹慎學習

也有國家希望學習中國「雙創」,對此我的建議是要謹慎學習。

因為中國「雙創」模式有三個重要前提:大市場、強執行力創業者、有經驗的VC,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不能認為做個孵化器就可以坐等成果。

事實上,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國家,數量並不多。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發展走過的路,的確不可複製,具有中國特色。

中國的AI路徑可以模仿嗎?

機遇挑戰共存

當下,真實世界正在全面數字化,移動支付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在這點中國有領跑優勢。移動支付讓中國跳過了信用卡時代,一步跨入OMO(線上線下融合)時代。

信用卡、銀行、保險都將成為未來的「座機」。所以對比一下吧,連中國的廣場舞大媽們都已經用上了行動電話,全球大多數國家還停留在座機時代。

也有人問,在AI領域,中國的路徑可以模仿嗎?我的回答是:AI 對於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在於,很多東歐和中東國家的數學理工都很強,而且這些學生學習初級AI並不難。研究型的AI研究員是樂於分享的,中國美國學者其實十分融洽,都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入門。挑戰在於AI速度太快,不容等待緩慢政策(如電信建設)討論。

發展中國家有「彎道超車」機會嗎?

有,服務類創業

那麼,發展中國家有「彎道超車」,或者走出一條新經濟發展路徑的機會嗎?

當然有。我推薦高科技創業和服務類創業,甚至後者機會更大。

發展中國家應該重視社會企業,這類公司的特點是:能賺錢,能擴張,但未必能做成獨角獸。這類公司以服務業創業為主,目的是在人工智慧取代重複性工作時,打造大量的服務業工作(老齡照料、護士、心理醫生、導遊、酒店運營等)。這對於發展中國家極其重要。

西方要放下傲慢,重新思考

美國商務部長Wilbur Ross的擔憂也並非少數派。達沃斯當地時間24日下午,在彭博社智慧經濟討論中,我和Airbus CEO Dirk Hoke、Levi Strauss CEO Chip Bergh討論技術和人類工作的未來。

很快話題就被牽引到數據隱私問題上。在這個話題上,西方對中國一直有諸多質疑,對此我的觀點是,西方社會一直遠遠引領世界。但是今天中國在快速追趕,甚至領跑AI和別的領域。西方世界需要放下過去領跑者的傲慢,思考如何平衡技術連帶的隱私、道德考量和中國採取的實用主義心態。這裡不是說必須修改價值觀,而是要做好對於過分極端糾結的價值觀和喪失的技術市場領跑機會的平衡。

至於數據隱私,英國正在討論法律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從醫療數據開始。這值得推崇。我的態度是,雖然要尊重考慮隱私,但不應該過分糾結。比如說醫療數據,應該可以脫敏後允許分享,這樣世界上的AI專家才能更快結合AI和醫療。很多別的領域可能有更高的門檻,但是我希望克服癌症可以成為一個全球人類攜手解決的巨大問題。


美國公司在華水土不服的四個原因

達沃斯當地時間1月25日,在WPP董事長Sir Martin Sorrell親自主持的 「下一個十億用戶」 論壇上,我與Alphabet、谷歌首席財務官Ruth Porat,美國銀行副董事長Anne Finucane,麥肯錫資深合伙人Adam Bird進行了對談。

我針對主題發表的觀點是,下一個10億有效用戶最大可能會在中國,美國公司如果不調整傲慢的平台主義態度,會在下一個10億有效用戶里遭遇滑鐵盧。

1)用戶不能只用數量來衡量,需要用活躍度和支付能力。從這兩個角度來說,中國的第三波人口紅利(第一波:PC用戶轉戰移動,第二波:小鎮青年,第三波:二三四線中老年尤其婦女)大約3億人口,將比其它的7億新用戶更加有價值,因為他們有支付能力和經濟能力。另外,有趣的是,對他們來說,互聯網就是微信。

2)對於發展中國家,中國創業者有獨特優勢。國內競爭激烈,而往往在國內無法勝出的公司,殺到國外,反而能夠稱王(比如說在東南亞、印度、南美、中東),往往是把產品copy from China,比如說直播、共享單車、今日頭條的模式。因為中國用戶畫像和這些國家比較相似,所以機會很不錯。

3)互聯網巨頭開發國際市場速度迅速。用滴滴作為案例,滴滴已經經過投資進入多個公司,而且把滴滴更好的界面技術注入了被滴滴投資的公司。這種有彈性的做法,在發展中國家更容易得到成功。

相對來說,美國公司的平台主義,當年在美國擁有科技霸權時是可行的(因此微軟、谷歌、Facebook在全球有很大的份額),但是今天中國公司的技術能力已經不弱於美國公司,如果美國公司繼續用巨無霸平台,不合作不投資,只是期待征服世界,這個模式在下十億用戶肯定會受阻。

我們可以期待美國的產品繼續在英語系國家勝出,在歐洲產品方面理論上可以勝出,但是歐盟對於美國的各種作風不滿意(從壟斷罰款到未來個人數據和產品的剝離)都會給美國帶來很大的挑戰(當然中國公司進入歐洲也不容易)。而新興市場中,中國的科技公司進入東南亞、印度、南美、中東、非洲將成為中長期趨勢,所以我會期待未來十億用戶,在中長期(3年之後),會很大程度的使用中國產品。

4)對於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發展不理想,美國人普遍認為是保護主義阻擋了他們。其實當年或許是一個因素,但今天絕對並非如此。我看到了四個美國科技公司的巨大問題:

美國公司希望用單一平台進入中國,對於本土化沒有足夠的彈性,對本土團隊不足夠授權,主要把中國當做一個營銷的市場。

中國公司的產品能力已經超過美國。微信比Facebook好用,淘寶模式比eBay可持續,中國又出現了各種新的模式和產品,如美團、今日頭條、共享單車。還有中國科技方面也趕超美國,如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在中國,美國公司已經沒有明顯的科技或產品的競爭力。

美國公司在中國的負責人(總經理或CEO)越來越多的是不懂國情的老外,他們的事業軌跡是從較小的國家總經理,提升到中國總經理磨鍊,之後回總部再陞官。但是他們主要銷售出身,不懂、不在乎也管不了產品技術,不懂中國不接地氣不講中文,而且個人對中國沒有長期承諾,主要對總部指標負責,最大的願望是保護自己的金飯碗,報喜不報憂。這批人在中國本土公司的角鬥士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中國的頂級人才,從本科畢業到職業經理人,過去認為外企是最好的工作,但現在大部分會把中國的大公司(如BAT)到中型公司(如美團、滴滴、小米)到創業公司(如VipKid、Face++)排在外企前面。沒有了最優秀的人才,外企在國內的發展不容樂觀。

麥肯錫公司高級合伙人Adam Bird 提出中國中心論觀點,他認為中國年輕一代,將會是最有影響力的消費群體。下一個10億中,每消費一美元,就有12美分來自這一群體。Mckinsey此前曾開展的一項實驗,發現未來91%的增長都會來自於城市,這對企業來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這是本地化的更深內涵。

他建議在座的每個企業家都找個時間去中國,因為到了中國才會看到、才會相信中國創業者的創新力。「你到華為的深圳總部參觀一下,五萬員工,像一個大學校園一樣非常壯觀。阿里巴巴在杭州有15萬僱員,是華為的三倍。中國人現在已經不僅是模仿了,他們會模仿一些東西,但情況已經改變了,他們現在是領軍人。」


歐美應向中國市場學習四點

當下中國市場存在的四個重要因素,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新的刺激助力,歐美國家應該學習。

1)中國的快速試錯模式,會比歐美透徹討論並得到共識的模式更有效率,建議歐美探索這兩種模式的平衡。

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工智慧給人類社會帶來困擾,包括安全、隱私、貧富不均、工作的取代,還有偏見。在這屆達沃斯論壇里,也有很多人討論在這麼多挑戰和不成熟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怎樣往前進。這個話題其實是有一個標準中國派的辯論,還有一個標準歐美派的辯論。

中國思維的辯論會是:安全問題當然得注意了,但除了安全問題之外我們科技浪潮來的太快,創業一定要快速的執行和推進,AI是需要大量的數據的,所以我們先把東西做出來,然後有了數據以後一定會越做越好,我們是可以調整剛開始的錯誤的。

歐美的思維則是,這麼重大的事情我們不能草率來做,一定要從各個方面好好的辯論,從道德的層面確保無人駕駛是安全的。比如說前面有一個人確定會被撞到,那邊有兩個人可能會被撞到,AI本身很難做這個判斷。歐美思維會希望讓每種不同的聲音都能發聲出來,有一個理性、深度、有邏輯的思維辯論,最後達到一個共識,然後用這個共識再來推進我們的技術。這兩種思維方式有非常顯著的不同。

這種思維的差異不僅僅是在政策層面的,它滲透在創業者、投資人、學者的思維里。基於歐美思維方式的話,政策導向就要先討論貧富不均的問題,要考慮隱私數據應該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獲取的每個數據都要經過授權。他們會希望把數據權利給回個人,然後去重寫商業規則。

如果一切推倒重來,這個模式可能會是一個最能基業常青的方法,但是今天Google、Facebook在歐洲已經賺了這麼多錢,然後用戶數據都在手中了,你叫他吐出來,這怎麼能做到呢?

當然我們也看到歐盟可以做到用罰款的方式逼著Google、Facebook就範,但這種方式會對公司的商業模式帶來挑戰,又會給中國公司帶來機會,因為Google、Facebook不會為了歐洲單獨做一套系統,它一做可能就是全球。這樣的話,騰訊就能更容易的進入非洲,因為Facebook就把這個東西變得很複雜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思維會給企業創造很多變數。

當然,作為世界公民,不能批評這種歐式的思維是不對的,因為歐洲之所以有這麼悠久的歷史、這麼好的制度、這麼好的文化等等,也是來自於這種強烈的意識。但是今天科技時代跑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這種思維會不會讓他落伍呢?我覺得這個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觀察。

2)中國科技移動產品已經超過歐美,copy-from-China可以帶來更多的產品和機會給世界各地的國家。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移動支付。

今年一月,我在美國和歐洲都走訪了一段時間,有很多感受。過去10年時間,中國互聯網成長非常迅速,誕生了很多原創模式,已從抄襲者變成了被抄襲者。尤其是2C產品、移動互聯網、共享經濟領域,中國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變現能力,的確都已經遠遠超前了。

中國新四大發明是非常厲害的,尤其是移動支付,將成為未來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中國整個移動支付的環境打通了六七億的用戶,移動支付其實有三個巨大的好處,其中一個就是幾乎不要傭金,可以點對點,人對人的支付,而且是非常小額的支付。

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中國移動支付本身的交易筆數呈幾十倍增長,目前微信和支付寶加在一起的移動交易筆數,每天超過3億筆,所以移動支付的蓬勃擴張會給中國的整個消費帶來巨大變革。這裡面有三個原因:

第一,電子支付的便捷性和無痛性極大的促進消費增長。相比現金支付,用戶不覺得自己花了很多錢,稍不注意就買了很多東西。

第二,電子支付帶來了消費信用的擴張,不僅是一個支付手段,還帶著消費金融槓桿。過去中國信用支付的普及率只有10%,而移動支付用不了多久,讓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擁有信用卡,這意味著每一個消費者都加了一個巨大的消費槓桿。而消費槓桿普及之後,將加速這個國家在消費上迅速的擴張和膨脹。

第三,移動支付跟信用卡支付不一樣,它是在手機上,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發生,並且可以運行各種各樣複雜的運用,能處理非常複雜的場景的支付。舉個例子,如果沒有移動支付,只有信用卡,共享單車的模式就很難產生,新零售也很難發生,因為信用卡上面不能運行APP。

歐美在這方面有一些掣肘力量,比如美國人強烈的信用卡依賴習慣。為什麼美國人愛用信用卡,因為它返點給用戶,它從商家那邊賺3%,還2%給用戶,自己留下1%。信用卡就這樣把這批人的利益捆綁起來了,很難讓它去鬆綁。但歐美必須找到一個更開放的模式。

3)中國面臨著消費升級,對於高質量產品會有更高的需求,這對歐美而言是個機會。

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中國市場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波消費升級。這次消費升級,既是物質消費升級、精神領域、文化體育等家庭綜合性消費能力的提升,長期來看,也是健康和養老在消費支出的結構性提升。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以數字化為代表的線上思維和線下的實體運營思維,正在發生深層次融合,並從根本上提升運營管理效率。

更重要的是,「不怕你貴,怕你沒有價值」,已經成為中國新一代消費的特點。具備以下三方面核心能力的企業和產品,會很容易勝出:

1、運營方和創業者具備一種形成消費價值觀和影響力的能力。

2、能夠做供應鏈升級的,替追隨者選擇能夠配置這種價值觀的產品和服務。

3、在運營過程中,有更多的技術手段作為升級的重要槓桿。

歐美企業應該抓住中國市場正在變遷的消費機會,跟下一個十億用戶建立連結。

4)全世界應該一起關注AI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這個機會是加速脫貧。

因為無論國家如何分化,甚至如何競爭,我們全人類面臨著同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就是當我們在用AI創造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的時候,我們也面臨了這些問題——安全、隱私、偏見、取代工作、增加貧富差距。但它的解決方案其實是多元化的。

我們可以看到,比如一個工匠在瑞士、日本可能是很被尊重的,有些服務業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也是很被重視的。我們也可以參考如緬甸等東南亞的佛教國家,它有不同的方法讓人得到滿足,其實是有點與世無爭的,甚至每個人每天工作二三個小時過得窮一點也很開心,最終大家開心就好。我們每一種模式其實都可以參考,所以我覺得達沃斯應該更多的彙集全球的智慧,來討論怎麼樣去面對這個問題,提升人類總體的智慧,然後尋找一些全世界都可以用的解決方案。

英國經濟學家 Angus Stewart Deaton剛在另一個分享里提供了如下數據,「考慮到國家不同的因素,中國和美國的極端貧困比例其實是接近的(1.8% 和 1.6%)。中國的脫貧速度是驚人的,也應該有值得美國學習的。」

製版編輯: 核桃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NSR專欄之蒲慕明:中國腦計劃與中國神經科學的未來
Physics World專欄:什麼情況下冷水比熱水升溫快?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