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坡嶺:進口替代在俄羅斯取得的進展及其問題

徐坡嶺:進口替代在俄羅斯取得的進展及其問題

來源:《歐亞經濟》2018年第1期

轉發時有刪節

【作者簡介】徐坡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由於克里米亞問題引發西方制裁,加之油價暴跌引發的盧布貶值,2014年下半年,進口替代問題不僅成為俄羅斯政治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普京總統在2014年12月4日的杜馬講話中對進口替代賦予的任務是:「我們還必須消除對外國技術和工業產品的嚴重依賴,包括機械和儀器設備、能源電力設備以及北極大陸架資源開採設備」。如果說,從2014年4~10月,進口替代是反擊西方制裁和應對技術設備封鎖的政治任務,那麼到2014年年底,盧布的大幅貶值使得之前那些大量進口國外資本品和消費品的俄羅斯進口商也不得不減少,甚至停止對一些商品的進口,在1999年和2009年曾經出現過的兩次自然進口替代過程再次出現。在西方制裁、國家安全、能源依賴問題和盧布貶值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4年年底進口替代在俄羅斯逐漸從政治任務上升為俄羅斯的產業政策和國家戰略。無論是從2014年5月14日俄羅斯以聯邦政府文件的方式確立進口替代作為2018年之前解決經濟結構問題的優先政策方向算起,還是以2014年12月31日的《俄聯邦產業政策法》確立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法律地位算起,進口替代作為政策和國家戰略都已經過去3年多,那麼,俄羅斯的進口替代取得了哪些進展?存在什麼問題?在2017年俄羅斯經濟復甦的背景下,進口替代作為一種產業政策、經濟結構政策和國家戰略,其實施的前景如何?值得也需要學術界進行必要的梳理。

(一)進口替代的目標、重點領域和政策途徑

俄羅斯的進口替代戰略,其主要目標是停止進口某些類別的產品,在國內建立起同類產品的生產,從而達到用俄羅斯生產的貨物和產品來代替某些進口品的目的。在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之後,俄羅斯開始以政府政策的方式在2014年推行進口替代。首先是2014年5月,對西方制裁實施反制裁,對來自一些國家的食品、農產品等實施進口限制(或禁運)。在這一背景下,為確保這些商品在俄羅斯的供應,農業領域被確定為優先實施進口替代的部門。之後,俄羅斯政府開始協調各部門研究制定進口替代規劃,在2014年年底提出了到2020年之前的進口替代政策方案和政策目標。2015年8月,成立了由國防工業問題委員會和民用經濟部門組成的俄羅斯政府進口替代委員會。

由於進口替代具有經濟安全和結構調整兩方面的目標,因此,在重點領域的確定方面,農業、食品生產和製藥等關係國計民生的一些領域,以及機械設備、電子儀器設備、航空航天、船舶製造等關係國防安全的領域被納入進口替代政策支持的優先領域。在俄羅斯進口替代委員會的規劃中,進口替代項目達2 500項,目標是把一些領域的進口份額從當時的平均88%降至40%。按照規劃,這些項目需要在2020年前達到進口替代方案所規定的目標。根據迫切程度,首先為那些最迫切需要實現進口替代的行業確定了20個項目。俄羅斯交通運輸部、工業和貿易部、能源部共同擬訂了這些項目名單,梅德韋傑夫總理宣布了這些行業名單:(1)農業機械及配件進口率為50%~90%;(2)能源生產與運輸設備進口率為50%;(3)石油天然氣開採設備進口率為60%;(4)重型機械進口率為70%;(5)民用航空進口率為80%;(6)機床製造進口率為90%。此外,政府進口替代委員會當時還列出了幾個需要緊急干預的行業,主要包括建築、旅遊、重工業、農業、天然氣工業和電子儀器設備。

進口替代的政策實施途徑主要是通過俄羅斯工業發展基金(主要是財政撥款)、國家補貼、共同出資、政府採購計劃等優惠和支持措施,促進那些需要實施進口替代的俄羅斯企業快速成長。獲得進口替代政策支持的基本要求是在俄羅斯聯邦境內某個地區生產相應產品。俄聯邦政府決定,逐漸增加獲得長期和優惠貸款公司的數量,這些獲得進口替代政策金融支持的公司主要是那些在機械製造、農業、能源、電信、化工、運輸、加工業和住房建設領域開展活動的企業和控股企業,在性質上必須是從事競爭性產品和勞務生產的公司。

(二)進口替代在最終消費品和個別行業進展顯著但整體進展不佳

在俄聯邦國家統計局及工業和貿易部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進口替代的主要進展。

1.市場零售商品中進口品比重有較大幅度下降

首先,進口替代的進展表現在俄羅斯市場零售商品總額中,進口品的比重從2014年以來呈現總體下降趨勢。根據俄聯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0年之後,隨著石油價格上漲和盧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俄羅斯零售商品市場上進口品的比重不斷上升,2006年第四季度高達49%。2008年金融危機後,由於盧布貶值,這一比重曾經在2009年第四季度下降為39%,但在2010年很快又回升至45%,並持續到2013年第四季度。進入2014年,盧布再次呈現貶值的趨勢,商品零售市場上進口品的比重隨之開始下降。特別是在俄羅斯政府針對西方制裁發起反制裁和進口限制之後,2015年第二季度這一比重快速降至34%的水平。之後,在2015~2016年期間,俄羅斯商品零售總額中進口品比重有所反彈,2016年第四季度甚至升至40%的水平。背後的原因與油價回升、盧布幣值逐漸穩定並有所回升等因素有關。進入2017年,這一比重再次快速下滑,到2017年第二季度,進口品占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降至33%的水平。

2.從產品和行業領域看,農業、食品工業和製藥等產業的一些產品進口替代率取得顯著進展

食品工業領域的進口替代是俄羅斯政府一直高調宣傳的進口替代成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俄羅斯食品零售總額中,進口食品比重為36%。2015年這一比重降至28%,其中第一季度為29%,第二季度為26%,第三季度為27%,第四季度為30%。2016年進一步下降為23%,四個季度分別為24%、22%、22%和24%。2017年第一季度為23%,第二季度為21%。食品工業領域進口替代效果顯著,背後的原因有三個:(1)反制裁和進口限制減少了食品進口量,為國內食品工業騰出了空間;(2)盧布貶值產生了積極的支出轉換效應,更貴的進口食品被國產食品替代;(3)國內食品工業有過剩產能,能夠彌補進口減少造成的短缺。與此同時,食品工業屬於非技術密集和非資本密集型產業,投資周期短,擴大再生產更加容易。

農業領域中,俄羅斯在2014~2016年穀物大豐收使得國內糧食和食品供應具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目前俄羅斯市場上88.5%的肉類和99.8%的穀物是由俄羅斯自己生產的。農業領域的豐收和利潤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對農業機械的需求。一方面,在俄羅斯的進口品中,農業機械的比重持續上升;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內農業機械企業也迎來了好時光,國產農機具的銷量不斷上升。2016年年底俄羅斯國產農業機械的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次超過50%。

除此之外,從2014年到2017年年初,俄羅斯的運輸設備進口份額下降6%,製藥(成品葯和原料葯)的國內產品市場佔有率提高6.5%,醫療器械市場佔有率提高8%。另外,俄羅斯國防工業領域的原子能工業、特種化工、船舶製造、宇宙航空和民用航空的生產能力都有顯著增長。國產電子產品和通信設備的進口替代也有比較顯著的效果。

3.工業原材料、中間產品和工業機械設備的進口替代不夠理想

2014年以來俄羅斯進口替代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三個途徑:第一個是2014年盧布大幅度貶值引發的相對價格變動效應和支出轉換效應;第二個是反制裁進口限制引發的國內市場商品供給結構轉換效應;第三個是進口替代支持政策引發的國內生產能力提升和國產商品供給增加,進而產生的進口替代效應。總體上看,這三個效應在零售商品市場和其他最終產品市場的進口替代都比較顯著,但在工業原材料、中間產品和工業用機械設備採購領域,進口替代效應則效果不佳,甚至基本沒有進展。根據蓋達爾經濟政策研究所楚赫洛(C.B.Цухло)的研究,2014年盧布貶值前後俄羅斯工業企業的採購決策中,盧布貶值基本沒有影響企業的採購決策。2014年4月盧布貶值之前,受調查企業購買國產和進口工業設備的廠商比例是33%和42%。2014年12月,盧布貶值50%之後,相應比例為31%和40%,除了採取中間立場的企業比例有所增加之外,基本比例結構沒有發生變化。關於工業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採購決策的變動與工業設備採購基本一致。盧布貶值前,採購國產和進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比例分別是22%和39%,盧布貶值50%之後的比例為21%和38%。2015年實施的進口替代支持政策和反制裁進口禁運政策也基本沒有對企業的上述採購策略產生影響。不僅如此,在盧布基本穩定之後,那些實施進口替代採購行為的企業反而降低了進口替代採購的比例。

根據楚赫洛的調查,2014年盧布貶值和隨後推出的進口替代支持計劃曾經使一些企業的資本品採購策略出現了積極的進口替代傾向,2015年第二季度與2014年第二季度相比,進口替代採購比例在工業機器設備領域提高30%,在工業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領域提高22%,到2016年第三季度,這兩個比例分別降至18%和17%。

那麼,為什麼企業在盧布貶值和政策扶持下仍沒有積極性採購國產設備和國產的工業原材料及中間產品?就此問題,楚赫洛的團隊在2015~2016年對企業進行四個調查,在受調查企業給出的答案中,62%~66%的企業是因為俄羅斯國產商品中沒有與進口品類似的機器設備和工業原材料及中間產品,26%~40%的企業是因為國產的設備和原材料質量不符合要求,14%~18%的企業是因為進口替代政策沒有支持相關產品的國產化,11%~13%的企業是因為國產的設備和原材料漲價,9%~13%的企業是因為國產設備和原材料供應不足,5%左右的企業認為進口品的價格是可以接受的。企業對盧布貶值和進口替代支持政策的上述反應說明,對於俄羅斯的工業企業而言,投資用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及中間產品的價格替代彈性和進口政策替代彈性都非常小,造成這種替代彈性不足的原因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三)2017年進口替代在關鍵領域停滯不前甚至逆轉

進入2017年,在產業政策支持下,俄羅斯的進口替代進程在最終消費品領域,特別是在農產品、食品和輕工產品領域仍然在取得進展,但在工業設備、工業原料和中間產品領域的進口替代進程已經基本停滯,甚至出現了反彈和逆轉。

俄羅斯獨立經濟研究中心通過對2017年前三季度進口替代狀況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2017年俄羅斯的進口替代進程不會有顯著效果。這與俄羅斯政府宣傳的進口替代成果顯著有很大出入。俄羅斯獨立研究中心的結論同樣承認在農產品、食品(特別是穀物和肉類)方面的進口替代仍然在取得進展,也發現化工領域的一些企業在進口替代支持政策方面是大贏家。具體而言,在食品行業中,最大的贏家是生產肉類及肉類製品(這主要適用於肉雞)的公司。奶製品生產和從事水產養殖的企業也獲益匪淺。但是,水果和俄羅斯蔬菜罐頭的進口開始增多。

問題的關鍵是,對於俄羅斯經濟結構和未來經濟的技術基礎至關重要的工業領域,機械設備、工業用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口替代幾乎已經停滯,許多公司仍然需要購買由於盧布貶值而漲價的進口設備和原材料。在2017年上半年的俄羅斯進口商品中,機床、機械設備和運輸設備進口比2016年同期增長33.8%,高達474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比2016年同期上升了2.3個百分點,達到46.9%。其中,工業與實驗室設備進口增幅更是高達77.1%。排在第二位的是化工和橡膠製品,占上半年進口總額的18.3%。這些資本品進口的快速增長,一方面說明俄羅斯的生產和投資快速復甦,另一方面也說明,資本品領域的進口替代趨勢發生了逆轉,或者說至少是停滯不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的原因是,隨著石油價格穩定和一定程度的回升,盧布匯率逐漸穩定,實際有效匯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回升。2014~2016年實際有效匯率貶值的趨勢正在被扭轉。盧布匯率升值提升了俄羅斯企業對進口資本品的購買力。另一方面,在俄羅斯的出口結構中,能源原材料的出口仍然佔總出口額的70%以上。儘管俄羅斯已經高度融入世界經濟,但是俄羅斯經濟自身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卻很低,俄羅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只在上游的原材料供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力。至於在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運營和倉儲、銷售、物流服務等領域,俄羅斯基本是遊離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之外的。由於整個世界的供應鏈和產品生產鏈已經基本形成,一個完整的商品實際上是在許多國家完成的。要參與這個分工體系,必須在某些環節上具有成本優勢或技術優勢。俄羅斯目前只是作為原材料供應商參與這種價值鏈分工,幾乎沒有俄羅斯的公司能夠影響乃至掌控這些分工鏈條。俄羅斯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參與程度,反映了俄羅斯與外部世界的產業鴻溝。

(四)學術界和政府對進口替代進展的總體評價存在分歧及其原因

上述分析和評價表明,從俄聯邦國家統計局、俄羅斯海關以及工業和貿易部的統計資料中,可以得到一些有關進口替代進展的數據。例如,俄羅斯零售商品總額中進口品的佔比(工業和貿易部、聯邦國家統計局),海關數據中最終消費品和資本品進口下降幅度(俄羅斯海關總署),或者盧布匯率變化的進口效應分析(俄羅斯中央銀行)等,這些數據能夠比較好地說明部門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替代狀況。但對於大部分俄羅斯企業和行業而言,其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中間產品和設備的採購來源是購買俄羅斯國產的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還是通過進口來滿足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卻很難找到系統的數據進行評估。因此,在現有條件下,系統、科學和完整地評估俄羅斯進口替代的整體效應存在不小的難度。

俄羅斯政府、媒體和學者對進口替代進展和成就的評價呈現兩個極端。一種觀點認為,進口替代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所列舉的證據主要是諸如食品(特別是肉蛋禽和奶製品的生產)、農產品(穀物和植物油)和製藥(化工原料葯和某些成品葯)成就顯著。俄羅斯政府和大部分媒體持這種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進口替代除了由於反制裁採取的進口限制而使得某些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比例有較大幅度下降之外,工業部門生產所需要的工業原料、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等並沒有出現顯著的變化。持有這種觀點的主要是一些智囊機構和學者,如楚赫洛等人。這種對進口替代進展評價上的巨大分歧與評價邏輯和評價方法密切相關。

首先,如果僅僅從進口替代的定義出發,把進口替代看作是「停止進口某些類別的產品,在國內建立起同類產品的生產,實現用俄羅斯生產的貨物和產品來代替某些進口品」的過程,那麼,說進口替代在一些領域出現積極進展是完全正確的。其次,如果從進口替代是「提高俄羅斯企業的自主生產能力和降低民族產業的對外依賴性,並最終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俄羅斯民族工業」這個角度看,則工業原料、中間產品和工業設備的國內生產能力和供應能力則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從這個角度看,俄羅斯一些學者不認可進口替代成就巨大的評價,這種觀點是合理和科學的。最後,如果從反制裁進口限制、盧布貶值的進口替代彈性和進口替代產業政策的企業反應角度看,則評價標準和數據需要綜合考慮。毫無疑問,反制裁進口限制必然導致國內銷售的相應進口品數量和總額佔比下降,取得進口替代成果無可懷疑。而涉及盧布貶值的進口替代彈性問題以及進口替代政策的實際效應,則結果會變得複雜。俄羅斯許多工業企業在調查中給出的答案是,儘管盧布貶值使得進口品變得昂貴,進口替代政策對於採購國產的工業原料、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提供了相應的金融和財政支持,但這些企業並沒有改變從國外進口相應資本品的做法,原因主要包括:(1)國內沒有相應產品(工業原料、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等資本品)的供應;(2)國內生產的相關資本品的質量不能滿足需要;(3)2014~2016年俄羅斯國內企業的利潤率保持在相對高位,因此不缺少進口更昂貴且質量更高的產品的能力。而利潤率保持在高位正是由於進口限制使得國內市場工業品價格上升以及盧布貶值引致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導致的。從統計數據看,2014~2016年,大部分行業以盧布衡量的國內和國際銷售額以及相應的利潤率都保持了比較高的水平,宏觀經濟衰退主要表現在能源價格下跌引發的資產價格下跌和外幣收入減少方面。

(責任編輯:高曉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亞經濟 的精彩文章:

TAG:歐亞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