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酷酷的中年player,有了保溫杯,還要哲學?做咩啊?

酷酷的中年player,有了保溫杯,還要哲學?做咩啊?

GIF

從化外之地暹粒回來,很盡興,各方面的滿足感達到一個很和諧的點。

however~ 不滿足的時候在做咩呢?

現代主義的不滿足,源自於對情感愉悅的過分訴求。

過分追逐情感愉悅的體驗,也就是追逐慾望得以實現的幻覺,是一種習焉不察。當某個人或事或物變成了代表其它抽象事件的價值和理想時,它們所帶來的就是慾望在精神層面的實現。好比香檳的魅力不在於味道,而在於它所代表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具備象徵性的東西喚起了某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慾望得以實現的幻覺,但也僅僅只是幻覺。

如果不想讓自己對事物的判斷流於表面,那麼,在認知層面打造一個適度為自己的慾望「祛魅(disenchantment)」的過程就很重要。祛魅的過程,就是一個讓各個人或事或物或情感或定論回歸其真實價值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做哲學的過程。

當我們問及有關生活意義以及其它更本性的問題時,回答這些問題的也應當是哲學,而不是用各種幌子包裹起來的消費品和時髦詞語、更不是小群體內互相渲染打氣壯膽的可疑建議和情緒。但我們常常由於思維訓練(critical thinking)的缺失,又急於得到一個邏輯自洽的答案,就會訴諸於一些通俗的替代品。而這些替代品和哲學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理解的徹底性。

「真理」、「愛」、「本質」、「自由」,如果我們不清楚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那麼這些buzzwords非但不能幫助我們思考,而且還會替代思考,言之無物儘管聽上去一套一套的,但對於如何改善生活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價值。

而哲學就是一種祛魅,一種洞察,一種思考的過程。

我們都是借著「思想」而生活的,所以讀點哲學書的好處不在於是否從事哲學,而在於是否能在生活中、工作中進行真正的提問、分析和思考。所以,我想為這個常被誤以為高冷而忙不迭拒絕(實際上很可愛)的學科降降噪。

GIF

啟蒙書選啥?

那麼,要跨入哲學這個深得連門檻都看不到的領域,哪本書最適合作為啟蒙呢?

總覺得選書讀書都是非常私人的一件事,能不能找到啟蒙感有時候也看緣分,自己的篩選機制也未必具有普適性。不敢說讀書破萬卷,但買書如山倒是自小至今的習慣,導致現在書架上還放著不少小時候買的哲學經典大部頭,讀不進去反倒還形成了陰影,多年後仍對哲學這個學科敬而遠之......直至遇到個朋友不僅自己著迷於哲學還致力於把我從「衍生品」閱讀中領入「元知識」閱讀。某次在飛機上verbally地給我啟蒙,講得是真好,當我徘徊在想要探索卻不得要領的領域門外時,對方就大咧咧地牽起我走了進去的感覺。。。但他給我推薦的啟蒙書是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以及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而我,都沒能找到入門的感覺。

能否在某個節點buy in一個觀念、一本書非常地取決於受眾自身內在整合的方式(也就是學習習慣吧)。在我那套知識建模的體系里,這兩本書都不是這個系統的入口,我需要更廣角、更具結構感的書來入門。於是,我找到了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Robert C.Solomon)所著的《大問題》。

講了啥?

《大問題》的導言就是「邏輯準備」,教讀者如何進行演繹、歸納、對論證進行批判,哲學就是親自去思考我們應當相信的是什麼,並對權威保持質疑。導言也一再強調哲學的務實性,雖然哲學起源於對一般生活和世界的廣泛好奇,但它只能被一個自己真正關注的問題所激發出來,也就是說哲學不是虛無的,它發端於令人困惑的個人問題。而論證和批判,不是用來對抗或防禦,它們只是讓你的思想及其含義變得清晰的方式。僅僅讀完所羅門這段優雅克制的導言就已經征服了我,這不就是我對生活的態度,對「思想能擁有什麼力量」的冀望么。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經覺察到,我從幼年開始,就曾把大量錯誤的意見當成真的加以接受。從那時起,我就已經斷定,要想在科學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東西作為我的信念,我就必須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嚴肅地把我從前接受的所有意見一齊去掉,重新開始從根本做起。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非常喜歡所羅門在《大問題》這本書中的姿態,就像一個博學睿智的爸爸,蹲下身來和自己的孩子對話,語言生動活潑卻在500多頁里每一句邏輯都縝密自洽,試圖喚起這個懵懂孩子的思考。在每一個大的主題下,所羅門都搜集了各個哲學派別就同一個問題各個視角的論證,這些觀念的集合本身就極具火花和衝擊力,讓讀者能在極有限的篇幅里看到一個廣角的哲學圖景。

在第一章「什麼是哲學」里,所羅門描述了我們與哲學的邂逅,可能源於許多件平凡的小事,比如我們對一個朋友撒了謊,於是開始思考道德的意義;我們被某種錯覺或幻覺折磨(或樂在其中),於是開始好奇,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某種事物某種情感是否是真實的。每一件,我都感同身受過,也真的曾經對自己追問過,卻由於當年沒有一個所羅門粑粑引導而致使很多的迷惘半途而廢。其實,每一個「迷惘」都是「智慧」最好的藥引子。哲學思想的火焰就是被這類邊緣問題擦燃的。

第二章探討了生活的意義。所羅門總結梳理了各個視角的論證,包括生活是一個悲劇、一個喜劇、一個使命、一門藝術、一種投資、一種涅磐、各種關係的總和等等,這個問題並不是那種能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但閱讀各個學派對它的思考就像在看一部毛姆或者茨威格的小說,你可以從中看到一些隱喻,通過充分觀看並「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來獲得一些啟發和靈感。

第四章,「實在的本性」,這一章常會有母校校訓在胸口回蕩的感覺,很簡樸的一句,「know the cause of things」。沒想到這句校訓在我親近了哲學之後變得那麼生動,它可以用來解釋幾乎全部的哲學活動在做什麼,同時,作為對學生的冀望它也強調了一種不停止的探索和精神努力。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思考並不只是「我們的觀點」,它也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礎。柏拉圖在《理想國》講了一則著名的「洞穴神話」,洞穴象徵著影子的世界,即我們所有人生活於其中的「生成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的東西會變化、滅亡或消失。陽光代表著真理和「存在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理性而非經驗來把握它,而「生成的世界」只是這個「存在的世界」的影子。

在柏拉圖看來,我們憑藉自己的感官所能接觸到的世界只是影像,而不是這些影像背後的實在。要抓住這種實在,是理智所要負擔起的工作,也是哲學的根本任務。

第五章是關於真理的追尋,也是我個人最樂於和朋友縱深探討的主題之一。

熱愛真理的一個永不會出錯的標準就是,相信一個命題不要超過它所基於的證據所能保證的程度。

使信念為真的東西是什麼?理性可能許諾那麼多嗎?對真理的追尋也就造成了近代哲學中一次最重大的分裂,即在過去的三百年中,形成了兩種哲學流派: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和經驗論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赫赫有名的笛卡爾和大名鼎鼎的大衛休謨,他們各自給出的論證都既簡潔,又優美,既難以接受,又難以反駁。兩個派別打得不可開交,即使真相如克倫凱郭爾說的,也許純粹的絕對事實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種個人真理,一種「我願意為之生或為之死」的個人信念。但這樣的爭論起碼可以使我們對信念的邊界更敏感,更慎重地把信念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

GIF

第六章,自我。上一章中關於「主觀真理」的討論把關注的焦點重又放回到了個人問題上,這些問題是關於自我的而不是關於世界的。我們對本質自我的體驗,並不陌生。當我們在填寫身份問卷或者程式化社交的時候,我們都很清楚,這些問題與了解你到底是誰沒有關係,該問的問題都沒有問,你認為對了解你最重要的信息全都漏掉了。換句話說,你很清楚地知道,他們根本沒有觸及你的本質自我。

自我是一個伴隨著我們生命全過程的創造過程。

我是什麼?一個思想的東西。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具有悖論意味的是,我們之所以會把自己設想成作為個體而存在,恰恰是因為我們不僅僅是個體,我們也是社會的成員。最大的總體福利是靠每一個人追求各自的利益來實現的,這是資本主義文化的一個前提。

從本質上來講,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任何一個不能過公共生活的人或者自給自足到無需過公共生活的人都不是社會的成員,這意味著他要麼是一頭野獸,要麼是一個神。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諸如上述耐人玩味的辯論充斥了這一主題,也是我個人在青春期困惑最多也為它寫過畢業論文的話題。在這個各種輿論鼓吹和消費孤獨感的時代,其實深入地了解所謂「自我」的構成,就會發現我們的孤獨感遠遠談不上「人類的終極問題」,而只是我們這個浮躁物化的、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所導致的一個後果和現象。我們的自我並不是一個生而孤立的個體,與他人建立關係也並不是一個天然的困難,這些悲劇性的看法都只是現代文明中不節制的渲染。

第七章,自由。從18世紀以來,自由就被分為「擺脫......的自由」和「做......的自由」。如果我們把「自我」理解成一個孤立的個體,那麼自由就傾向於指擺脫他人和社會的自由,於是,「找到你自己」的自由往往是通過「拋開一切」得到的,即通過純粹的消極自由得到的。而如果把「自我」理解成一個社會實體,其存在依賴於我們和他人的關係,那麼孤獨的人就一點也不自由了......所以,這個「自我」才是自由的真正本質。因此,這也就進入了哲學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即自由意志的問題。

第八章的主題是道德和好的生活。哲學裡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應當是道德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必定要大於道德本身,因為它一定給我們提供了接受道德原則的理由。而這個答案被稱為「好的生活」。這種同時包含了道德和對好的生活的追尋的一般性探索,也就是倫理學。

第九章是正義和好的社會,所羅門從很棒的角度整理了關於社會契約的起源的討論,人們聚在一起形成社會之前存在的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聚在一起。也從很有趣的角度延展討論了反對種族主義、女性主義哲學的興起,在眼下的社會中「機會平等」是一個多麼閃爍其詞的詞,但所有這些關心少數群體、關心女性權利的哲學家的論證和分析,都可以幫助改正過去和現在不公正的看法,起碼嘗試去動搖強權者用來支持其特權的那些自私理論。

第十章呈現了非西方哲學,最後一章是關於美。每一章都寫得精彩,很燒腦但也很通透,沒有一頁廢紙。

希望這本書,有更多人能讀得開心~

近期工作生活忙碌,同時心態比去年輕快,所以讀哲學書確實不如去年多了,但我還是很享受偶爾能靜下來讀幾十頁的快樂。如今知乎一席Ted上的很多內容最多算是輕知識,就是那種讓人感覺到自己好像在變好,但實際上並沒太多卵用的那類。但哲學書不同,它真的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思考力的變現。甚至更現實一點來說,在面對看似更強大的挑戰或者談判對手時,許多人都感到難以使雙方的力量達到均衡,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內心、從頭腦開始增加自己的力量呢?

真正境界高、大智慧的人,能飛能潛,能交際也會思考,時刻在洞悉,但最終一切隨緣隨道。但,愚鈍晚熟如大多數的我們還是得先有明辨的能力,才有資格難得糊塗,不然僅僅是糊塗而已。

GIF

所以,上吧~ 皮卡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隱隱於心 的精彩文章:

TAG:大隱隱於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