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思政課堂 點亮青年信仰

思政課堂 點亮青年信仰

■教育一年來 兩會特刊③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寄語廣大青年。

在高校,有一類課程始終與青年思想同頻共振,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這就是高校思政理論課。

2017年對於高校來說,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如何提高思政課吸引力?師資隊伍如何升級?如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一年來,各高校深入研究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導向正了,取向好了,風向變了,氣象新了,志向大了」,高校思政課正在經歷一場華麗蛻變,成為當之無愧、名副其實的「高校第一課」。

以上率下、全面覆蓋,系統開展思政課大調研

從中央到地方,教育系統掀起「調查風」。只有沉心俯身、腳踏實地,深入思政教育的最前線,才能了解和發現「真」問題。

2017年4月的一天,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務中發現,他的思政課課堂上來了一群特殊的「旁聽生」。在他們當中,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的身份格外引人注目。

5年來思政課建設進展如何?思政課教學狀況如何?2017年5月至10月,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領導帶隊調研、專家聽課調研、校地特色調研、課題專項調研等多種形式的思政課建設情況大調研。不迴避問題,不繞開矛盾,這次不同於一般的大調研,將發現真問題、真解決問題,融入到調查、研判和推進工作的各項任務中。

北京、四川、重慶、遼寧……16個省區市,兩萬多公里的行程,陳寶生調研思政課的腳步沒有停歇,他對於思政課建設的思考也從未中斷。「思政課『配方要先進』『工藝要精湛』『包裝要時尚』」「思政課教學要『有虛有實、有稜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思政課的對象是人,重點是思,方向是政,載體是課」……

與此同時,一場新中國思政課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調研全面鋪開。200多位由中管高校領導、地方教育部門負責同志、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知名專家、思政課傳統優勢高校領軍學者等組成的「豪華陣容」,分赴祖國版圖的各個方位,累計調研行程逾60萬公里,深入幾乎每一所普通高校,走進3000個原生態思政課課堂,邀請30000多名學生參與隨機調研,對照教材、教法、學科、教師、機構等五大指標,拿出了一份史上最全的思政課「體檢報告」。

「您以61歲的年齡仍堅守思政課講台,連續上6節課仍能充滿激情,敢於直面理論和實踐的難題而不迴避。您的課樸素而充實,是不表演、不作秀、不注水的好課。」聽課專家馮秀軍在聽了一位返聘老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後,動情地發出這條簡訊。

統計結果表明,思政課課程優良率達83.2%,86.6%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上思政課,91.8%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自己的思政課老師,91.3%的受訪學生表示在思政課上很有收穫或比較有收穫。

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新學期為學生上第一堂思政課,如今已經成為很多學校思政工作的常態。一年來,校地特色調研縱深推進,據統計,教育部直屬高校主要負責同志聽課、講課、調研思政課900多次,領導班子成員聽課、講課、調研思政課1600多次。100多位地方省部級及以上領導通過講課、聽課、調研等方式,親自指導、參與思政課建設。

精心設計、調動師生,實現思政課教學質量大提升

上好思政課如同為學生烹制一道大餐,只有知道學生喜歡什麼口味,備齊新鮮食材和佐料,才能讓思政課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

「學生在聽『死理論』時,沒有溫度、沒有觸感、沒有質量,這樣的課學生不願意聽。」陳寶生的一句話點出了思政課的軟肋。如何提高思政課「抬頭率」成為了擺在思政課老師面前共同的問題。

「『爺爺告訴我,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爺爺告訴我,吃水不忘挖井人』『爺爺告訴我……』好像大家都只有一個爺爺似的。」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黨委副書記徐川的課堂上,他告誡大家,談到入黨動機,不要人云亦云,信仰要真要純。講到這裡,台下的大學生早已笑得合不攏嘴,旋即又陷入了深思。

整堂課,徐川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路流行語、生動鮮活的生活場景拉近了與他們的距離,輕鬆詼諧的「包袱」不時引爆全場。

「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以心換心,不能自說自話,不知道青年要什麼想什麼。」對於如何上好思政課,徐川有自己的秘籍。

專題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一年來,全國各地高校結合本校實際創新發展出一大批品牌教學法,不斷豐富課程形式、創新內容載體,越來越多的思政課變成了學生心目中的「爆款」。

現在的「95後」「00後」大學生是互聯網「原住民」,思政課應該用怎樣的「打開方式」才能適應他們的信息獲取習慣?

白雪皚皚的草地上,陡峭的懸崖山路上,跟隨紅軍戰士的腳步,體驗長征艱難路程……在北京理工大學的虛擬模擬實驗室,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現場講解,一場身臨其境的思想政治課正展現在學生面前。

在清華大學的思政課堂上,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老師和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連接微信,將學生在微信上的答題和評論一一投射在大屏幕上。通過「雨課堂」的答題和彈幕功能,老師可以現場對學生進行測試和學習成效調查。

一年來,各地各高校紛紛利用網路技術創新,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綜合性門戶網站、主題性教育網站、互動性網路社區以及移動性「兩微一端」等網路平台加速推進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網路育人參與率和覆蓋面不斷擴大。「易班」和中國大學生在線31個省(區、市)基本實現全覆蓋。

講好思政課,離不開高水平的教材。為了更好地把好政治方向關,教育部按照中央批准的「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總體規劃和有關要求,積極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和統一使用工作,同時強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目前,教育部已全部完成負責的96種「馬工程」重點教材的提綱審議,完成書稿91種,其中32種已正式出版。推進統一使用「馬工程」重點教材,開展教材使用情況年報工作,對1100餘所高校的情況進行匯總整理和分析反饋。

強化師德、配強師資,打造一支高擎旗幟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是時代賦予教師的神聖使命與職責。

大連海事大學的一堂思政課,座無虛席。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全體起立、鼓掌,一起給他們的「曲爸爸」送上了精心製作的條幅,上書「教書育人,桃李滿園」幾個大字,而此時微笑著接過這份心意的,便是大連海事大學輔導員曲建武。

「一個青年學生,即便知識再多,如果沒有情感,無論對民族、國家,還是對他的父母,甚至自己,都是不負責任的,所以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至關重要,我要做的就是習總書記說的『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30多年來,曲建武堅守的信念。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在幫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的同時,教師也需要不斷審視自己的扣子是否「扣得正」。

這一年,教師思政成為教師隊伍建設最亮的底色。為強化師德引領,多數高校已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師德評價標準逐步完善,堅持把政治標準和師德師風表現作為人才引進、職稱評審、導師遴選、崗位考核的首要標準。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從高校輔導員的要求和主要職責、配備和選聘、發展和培訓等方面對新形勢下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作出整體規劃和統籌安排。

缺人、招人難是當前全國高校「馬院」面臨的共同難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量普遍不足,數百人的「大堂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不斷加大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投入、壯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北京市持續每年投入2.5億元支持馬克思主義學院及學科建設,並按每月2000元標準發放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補貼;天津市增設1300個思政課專職教師和輔導員專項編製,並為思政課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第一名授予市級「五一勞動獎章」;在教師職稱評定、晉陞方面,清華、北理工、中央美院等高校都對「馬院」教師實行專門方案或單評單列……

2017年,全國高校新增思政課專職教師崗位近4000個,新增經費近2.7億元,其中教育部直屬高校新增思政課教師崗位500餘個,經費新增9000餘萬元。

針對思政課教師多層次的培訓、進修持續推進。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專題研討班,讓全國14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受到培訓;12期全國思政課骨幹教師研修班,共培訓學員1200多人;2017年暑期社會實踐研修組織400多名思政課骨幹教師赴10地開展實踐研修活動;選派100多名教師參加思政課教師國內外高級訪問學者項目。「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優秀輔導員『校園巡講』和『網路巡禮』活動」,讓冒著熱氣的黨的十九大精神來到師生中間。

「我們的待遇越來越高,課題研究、精品課程建設等方面的條件越來越好,外出培訓交流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願意加入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碩士、博士畢業生比以往更多、水平更高。思政課教師真的成為高校教師中讓人羨慕的崗位。」 這是天津體育學院思政課部青年教師劉秀瑛最深的體會。

創新機制、凝聚合力,努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課不能靠思政教師「單打獨鬥」,努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充滿每一間教室、寢室,真正產生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在上海大學的一間教室里,突然傳出雄渾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這堂名為「時代音畫」通識課上,該校社會學院和音樂學院教授聯袂,用音樂旋律和歷史回顧,聲情並茂地講授了「國歌如何一路走來」。

「時代音畫」是上海大學「大國方略」系列思政課的組成部分,通過音樂、美術等文化作品,引導90後大學生讀懂中國、感受時代,形成家國情懷。講台上,不是由專職思政課教師從頭講到尾,而是由各學科的名師「大咖」同時登台,聯袂講學。

「它完全推翻了我以前認為的『一名教師一堂課』,能見識那麼多名師『大咖』,無疑在各方面帶給我們視覺上、聽覺上的享受,大大增強了我們對中國的認知。」一名聽課學生說。

如今,上海高校形成了以思政課必修課為核心、數十門「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為骨幹、300餘門綜合素養課為支撐、1000餘門專業課為輻射的「課程思政」育人同心圓,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圈層效應。

一年來,為了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並結合不同專業特點,深度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德育要素,大打「課程融合牌」。比如,著力培養工程專業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醫學專業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農林專業學生「知行合一、躬耕三農」的耕作精神、基礎學科專業學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打破圍牆限制,思政課走出教室,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煥發出無窮的生機與活力。為推動高校實踐育人,教育部與其他部委聯合培育了150餘家「高校實踐育人與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著力構建政府、社區、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江西省建立首批10個紅色文化育人實踐基地,每年組織30多萬名師生到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遠山區開展各種主題社會實踐。

立足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統籌協調課內外、校內外、部內外各方面資源,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如今高校的思政工作,由「游擊戰」搞成了「陣地戰」,「個體戶」變成了「集團軍」。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水平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否認的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也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如,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教師思政有待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有待進一步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問題,迫切需要從體制機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規劃。

立足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任務更加艱巨。按照近日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劃,未來,我國將從10個方面著力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打通育人「最後一公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課責無旁貸,勇擔重任。(本報記者 焦以璇)

《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27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市學生資助政策盤點——學前教育階段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