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方不在多,貴乎加減得法

方不在多,貴乎加減得法

導讀:學習方劑要多,使用方劑要約:如何出神入化地將所學方劑為我所用?一起看看焦老的加減七法。

「方不在多,貴乎加減得法」,古代很多醫家已有這種認識。清代名醫陳修園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確地強調這種思想。

古代醫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具有良效的方劑,我們要深入學習,熟練掌握這些寶貴經驗。但是臨床上運用古人的方劑時,還要注意因人、因時、因地、因證進行加減變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說對於方劑的運用,貴乎加減變化得法。

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的說法。

《易簡方論》有「方取簡練,不求繁多。蓋簡練熟歷,則一莖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則頭緒雜,而莫知所以」之論。

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也指出:「與其方多而不效,莫若方少而意深」。

清代醫家陳修園也有「方不在多,貴乎加減得法」的論述。

可見運用前人的藥方,絕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加減。正如《成方切用》序言中說:「設起仲景於今日,將必有審機察變,損益無已者。」又說:苟執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證,未免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所致殺人者多矣。」

再從疾病來看,人體的疾病很多,且其傳變兼雜,轉化不停,實不可勝數,若想每一疾病制訂一方,是不可能的,故前人在方劑運用方面,又創加減之法。方劑加減法中,又有藥味的加減、方劑的合併、藥量的增減等等不同。

例如《傷寒論》的太陽表虛證用桂枝湯,若兼見項背強几几者,則加葛根;兼喘者則加厚朴、杏仁;誤汗,遂漏汗不止者,則加附子;誤下後,脈促胸滿者,則用桂枝去芍藥湯;更加有微惡寒者,則去芍藥加附子;若病已七八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面有熱色,身癢者,則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形如瘧,日再發者,則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再如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屬太陰者。本方與小建中湯藥味、藥量均相同,後者只多一味飴糖則名為小建中湯,治傷寒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或脾虛腹痛,虛勞等病,治病與桂枝加加芍藥湯大不相同。

再如小承氣湯與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三方藥味完全相同,只是用量不同,則方名不同且治證亦不同,這是葯同而義不同的加減變化。

厚朴三物湯:厚朴八兩,枳實五枚,大黃四兩,功用:行氣除滿,治痛而閉者。

小承氣湯:厚朴二兩,枳實三枚,大黃四兩,功用:治陽明潮熱,大便難,腹實痛。

厚朴大黃湯:厚朴一尺,枳實四枚,大黃六兩,功用:治支飲胸(腹)滿。

明代許宏曾說:「傷寒之方一百十有三,其中用桂枝麻黃者大半,非曰繁雜,在乎分兩之增減也……在乎智者能精減也」。

日本丹波元堅氏說:「蓋用方之妙,莫如加減,用方之難,亦莫如加減。苟不精仲景之旨,藥性不諳,配合不講,見頭治頭,濫為增損,不徒失古方之趣,亦使互相牽制,坐愆事機者,往往有之,加減豈易言乎。」

可見對藥方進行加減,是非常必要的,又是非常不容易的,從臨床治療看更是如此。

例如曾治一韓姓女中學生,因精神刺激而患精神分裂症,表現為失眠、多疑、幻聽,經常聽到腹內有人和自己說話,喜獨處,少言語,表情痴呆,飲食少,大便秘結,月經後錯,舌苔薄白脈沉。

辨證屬於氣鬱不舒、痰氣迷心所致的癲證。

治以舒郁開竅、墜痰安神之法。

處方:生香附12克,鬱金12克,青礞石20克(先煎),炒黃芩10克,生大黃6克,全栝蔞30克,生白芍12克,生牡蠣30克(先煎),靈磁石25克(先煎),菖蒲10克,遠志12克,吳萸2克,烏葯10克,炒神曲12克,生赭石25克(先煎),生鐵落50克(煎湯代水)

本方取《內經》生鐵落飲之「下氣疾」;取《醫學心悟》生鐵落飲之菖蒲、遠志以開心竅;取礞石滾痰丸之青礞石、大黃、黃芩墜痰清火;又加鬱金、栝蔞(白金丸變法)、生香附、烏葯、吳萸以理氣化痰;生牡蠣、靈磁石定魂志、安心神;神曲助金石藥品之吸收運化。

此方服後諸證減輕,以後本此方稍事加減(後來去烏葯、鬱金,加鉤藤、生地、川連。第三次改方去磁石、礞石、菖蒲、牡蠣、吳萸,加珍珠母、天竺黃),共進百餘劑而痊癒。

此例即古方、時方、經驗方相結合進行加減而成,但加減變化要心中有數,葯與葯之間,葯與法之間,葯與方之間等等,均要有有機的內在聯繫,不是散亂無章的拼湊。

如《湯液本草》序中所說:「或以傷寒之劑,改治雜病;或以權宜之料,更療常疾;以湯為散,以散為圓,變異百端,增一二味,別作他名,減一二味,另有殊法。」

丹波元堅氏評此曰:「此乃變通之極致,非粗工所企知也。」

李梴在《醫學入門》論方劑變化時說:「外感內傷,當依各門類加、減、穿、合、摘,變而通之……千方、萬方,凡葯皆然,知此則處方有骨,正東垣所謂『善用方者不執方,而未嘗不本於方』也。」

總之,學習方劑要多,使用方劑要約,所以說,方不在多,貴在加減精當。正如《靈樞·禁服》篇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末四字即不能出神入化運用自如之意。

怎樣加減變化,我提出七個方法:

一加:即在原方上加一二味葯,或是加重原方中一二味葯的用量。

二減:即在原方中減去一二味葯,或減輕原方中某葯的用量。

三裁:如裁衣那樣,即在原方上裁去目前不需要的一部分藥物。

四采:即在保留原方主要藥物的基礎上,再把其他方劑中功效最突出的,或配伍最巧妙的二三味葯採摘過來。

五穿:即把所需要的二三個或三四個藥方的主要部分,有主次輕重地穿插起來成為一方。

我自擬的麻杏二三湯,就是把麻黃湯中的麻杏二味採過來,再加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穿起來而成。

六合: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原有方劑合併,結合起來使用。

我在治療久久不愈的胃脘痛時,常用自訂名的「三合湯」,即是把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合起來用。如痛處固定或有時大便發黑、疼痛較重者,可再合入失笑散方,則又名「四合湯」。

七化:即是把經過變化的藥方,除再次與證候、治法、人、地、時等多種情況進行分析,核對無誤外,還要仔細分析藥方中各葯的組織配伍和藥力比重、用量大小、先煎後下、炙炮研炒等是否合適,各葯之間以及與證候、治法之間是否有著有機的聯繫,能否發揮其最大的治療特長並糾正其原葯的所短等等,使藥方達到比原方更符合治療要求的效果。

前人對這種經過變化而取得良好效果的方劑,稱讚曰出神入化。有些有效的新方,就往往是在這「化」中所出。

實際上,「化」也就是要求把方劑的藥物組織、配伍變化與證情、治法達到「化合」的水平,而不是一些藥物彼此孤立地「混合」在一起。所以「化」既是方法亦是要求。

註:本文選摘自《醫學實踐錄》,華夏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

歡迎直接留言,與小編交流~

尋道網:道醫之家公眾號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潤肺化痰食療小秘方
初五到,財神到……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