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刀一竹一世界

一刀一竹一世界

徽州竹雕是傳統雕刻藝術之一,與磚雕、石雕、木雕並稱徽州四雕。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線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式各樣的工藝品。這些工藝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迹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屏風、台屏、筆筒、楹聯、腕枕等工藝品,都飾以竹雕。

徽州竹雕技藝作為中國竹雕技藝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其分布範圍遍及徽州舊轄歙縣、休寧、歙縣、績溪、祁門、婺源6縣及周邊地區,是明清時期著名的「雕刻藝術之鄉」,現主要流傳於黃山市(原徽州地區)。2014年12月,徽州竹雕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徽州竹雕盛於明清,入清以後,隨著整個徽雕工藝的發展,竹雕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完善和豐富,加上拼接工藝的創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竹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也使得竹雕器具的製作更加方便靈活。

徽州竹雕的雕刻技法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竹面雕,竹面雕刻分為陰文和陽文,兩者又各有深刻、淺刻,如陰文則有毛雕、線刻、深刻和陷地深刻,陽文則有留青、薄地陽文、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一類為立體圓雕,即竹根雕,所製為人物鳥獸等立體形象之物。此外,竹雕上色有的選擇用漆,有的選擇保持竹質本色,用漆一般選擇用淺色系,多用桐油塗於表面,這樣既有光澤,又能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以達到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其高超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無不顯示了雕刻者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在中國竹雕技藝發展的過程中,徽州竹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文獻記載的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吳元滿、李流芳、程嘉燧、張立夫、李希喬、方潔和程文在等(《民國歙縣誌人物·雜技》)。在王世襄《竹刻小言》的記載中:明末的「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就佔兩位,分別是李流芳和程嘉燧。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嘉定竹雕的創始人朱松鄰也是徽州人,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朱松鄰的竹雕技藝和風格大部分都是在徽州形成的,作品中處處體現出徽州的山水人文等特徵。

李希喬為清代著名竹雕名家,號「石鹿山人」,師從李流芳,他的竹雕既有吳元滿書法入竹的風緒,又有新創,簡筆刻畫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擱、筆筒,線條簡潔、流暢,畫面清麗而富有意韻;李祥順(歙縣人)跟隨李希喬從藝,名噪一時;張立夫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成名的竹雕大師,以多才多藝飲譽江南。以雕版、刻漆為業,多有建樹,竹雕作品也獨具一格。汪敘倫(歙縣人),師從李祥順,善於設計和雕刻,曾代表徽派竹木雕刻參加建國後的第一屆全國群英會,受到朱德總司令的接見。從歷史所記載的文字和現今博物館所保存下的作品中,處處體現出徽州竹雕是將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融合併用的高超手法,它是表達徽文化現象的一種手段,是在地方山水環境和人文背景及文化區域中形成的一門特色手工藝語言,既是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載體。它有著傳統手工技藝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徽州竹雕是來自大自然的作品,依竹子的天然形態,運用傳統的手工藝,度形制器,彰顯自然之趣,保持竹質本色,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有著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具有強烈的地域風格和鮮明的原創性。尤其是竹子具有四季常青、臨風不折、中空外堅、稜稜有節的美好形象,品格高貴、虛心有節的精神象徵能給人帶來自然妙趣、清新高雅的享受,符合現代人對自然生態的期待需求。

然而,徽州竹雕在歷史上輝煌過數百年後的今天,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急劇變革,企業的改制、人才嚴重流失等等原因,致使徽州傳統高浮雕技藝大大萎縮,已出現瀕危狀況,如搶救稍晚,將失傳在即。珍視它並保護它傳承它,是我們每個徽州人共同的心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材 的精彩文章:

如何挑選實木傢具不被坑?看這篇就夠了!

TAG:木材 |